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爱国主义章节网络实验教学设计

2014-12-26 13:59李浩梁丹妮
科教导刊 2014年34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爱国主义

李浩 梁丹妮

摘 要 网络浪潮中,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基础上,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验教学具有积极意义。通过设计全面丰富的教学手段,承载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继而促进受教育者对客观存在的更科学的思想认知、更规范的行为实践,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任务,亦是教书育人须臾不可偏废的最高目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爱国主义 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atriotism Chapter

Network Experiment Teaching Design

LI Hao, LIANG Danni

(School of Marxism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1731)

Abstract In network tide, on the basis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people's full and free development" on the stud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network experiment teaching has a positive meaning. By designing a comprehensive wealth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hosted times, and then educated to promote the idea of a more scientific knowledge exists objectively, more standardized behavior practice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freedom, which is both Ideological properties task of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lso the highest goal of teaching can not be neglected even for a moment.

Key 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riotism; network teaching

1 實验目的

1.1 贯彻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体化为通过全面丰富的教学手段,营造自由自主的教学氛围,实现受教育者全面自由发展的教学目标。网络时代的客观环境下,获知信息的迅疾性与教学实例修订滞后性的矛盾、新兴媒介的多元化与传统教学的单一化的矛盾,都需要通过多平台、多方位的教学途径,新思维、新层次的教学理念来解决。

1.2 实现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

客观网络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授课方式的升级、教学内容的同步,以及教育主客体的教育意识的逐步革新。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下,青年受教育者更乐于从网络中汲取迅即和新鲜的信息,这对传统的传道理念和手段提出了更新的问题。

应当看到,受教育者在网络的使用频率与效率上,远多于教育者,凸显的问题表现在,一是气象万千的网络涵盖,对未能及时跟进修订的课本内容形成挑战,年轻的受教育者更依赖于便捷的网络获求信息、资讯,一定程度上,对书本知识的“信服”程度有些动摇,对课题内容的兴趣导向有所偏离。二是日新月异的网络社会,对沿用的讲授灌输的教学模式带来考验,当代的受教育者更趋向于向网络搜索求问,对不善于运用网络的传统施教者的“信任”逐渐削弱。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兴趣,对新近事件的洞察与追踪都驱使着受教育者将精力与意趣投入到网络的世界。

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使网络课堂的建设具备可行性;教育改革的呼声,使网络实验教学彰显迫切性;网络思想道德事件的频出,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络化具备必要性。

1.3 迎合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思想现状的发展特点

毋庸讳言,网络对生活的影响力与渗透力与日俱增。网络的“传播性”,也意味着极具“传染性”。当今,诸多社会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等,依托网络媒介对其片面的主义观点繁殖和复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旦无法抢占网络高地,对现实生活秩序的冲击和影响,甚似洪潮,很大程度上将面临行为习惯失控和伦理道德重塑的危境。与此同时,作为网民主力军的青年大学生,难以甄别和分析各色思潮的利弊,从而极易被同化和鼓动。爱国情节的激动表达,爱国情绪的随意宣泄,爱国主义的舆论争骂等一系列不和谐言行时有发生,不仅扰乱网络秩序、衍生网络冲突,而且僭越法律法规。

关注爱国主义网络现状,利用网络进行爱国主义实验教学,开展网络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是教学手段改革的必由之路,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催生,是对非理性爱国事件反思后的急切召唤。

通过以爱国主义课题为实验研究,探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爱国主义篇章的教学方式的革新,大胆预想设计网络实验教学的途径和过程。研究新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师生信息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在现实与网络生活中正确地表达爱国主义情怀和积极地维护祖国利益。

2 实验方法

2.1 时闻评论法

施教者通过爱国主义专题网站建设,或者微博话题、微信关注等转载或传贴热点爱国事件,类似网上沙龙,让学生以140字以内实名发表自己对此事件的看法,传递“强国论坛”似的正能量。引导受教育者对网络惹人眼球、引人注意的鲜活事例,从思想政治理论的角度思考,及时发声评议,以此来把脉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从而有针对性地予以纠正引导。另外,要创新考核方式,根据学生观点的深度与角度评分。

2.2 体裁教学法

施教者依据爱国主义教学大纲确定学习目标,利用网络悉心备课,甄选汇编古今中外爱国主义范例、补充军事时局和政治历史等相关知识,横纵丰富课本内容、充实教学素材、提炼精髓要义。以古今纵向关联传承性和中外横向比较借鉴性为授课体裁,同时,链接与爱国主义相关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周边知识,以主题式诱发受教育者兴趣,启迪学生发散思维,以求实现“开窗引路”之功效。

2.3 DV情景法

受教育者依据施教者对教学重点的导航,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参与课本内容影像化,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拍摄爱国主义“微电影”教学片。对于参与拍摄的同学而言是一种走出课堂多彩学习的方式,而对于通过课堂播放、课后网站、软件浏览到该视屏的受教育者来说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为确保拍摄质量,也可通过举办爱国主义主题微电影大赛等形式选拔学生主角,或与兴趣小组或微电影社团合作拍摄。

2.4 软件自学法

软件教学为受教育者独立、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提供了实践平台。施教者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专业技术,合作开发爱国主义自学软件,将爱国主义课本内容、网络体裁和DV教学片容纳进来。在软件教学中注重受教育者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统一辩证关系,引導受教育者在单机环境下,依据自身学习习惯和特点,量身制定爱国主义课程的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把握学习时长、掌控学习进度,培养受教育者自学能力,也间接促进了施教者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

3 实验预估

3.1 顺应现代化网络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被解放的45分钟”。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实现的“真实自我”。通过微博时闻评论、网站留言等方式,说出课堂上不敢说、没时间说的“心里话”。不受课程时间、课堂空间限制的网络教学环境,是施教者教学魅力的延伸、受教育者学习能力的扩展,虚拟空间的自由度、宽松性让教师走下讲台与与学生在网络平台上,零距离诚实沟通、平等讨论。思想火花面对面,对爱国事件的情感抒发,爱国主义的意见伸张,渠道更宽时间更多。

下课不等于下班。对施教者网络教学应用能力的考验,下课一定程度上并不意味着下班。施教者根据爱国主义篇章的教学要求和需要,把海量、种类繁多的爱国主义网络信息进行适度代理和筛选,并加以科学的组织,使其转化为不同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丰富的学习资源。以爱国主义思想为主导,以网站建设、软件开发、后台管理为技术支撑,将施教者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受教育者的认知工具。

评分机制的标准的综合性。着重于鼓励受教育者在爱国主义教学中参与性、独立创造性。创设多媒体网络环境,多媒体交互特点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为其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突破思维定势,诱发其根据已有的信息,多角度、多方向地思考问题,对在时闻评论中有自己独到见解、在软件自学中超额完成学习任务、在DV主题微电影中志愿积极参与拍摄、在体裁网站建设维护和升级中有突出表现的同学,予以一定的加分奖励,并综合评定其最终成绩。

3.2 营造校园网络教学文化的重要契机

网络革新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校园教学文化的发展趋势。作为一个平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远大于电子商务等。正如电子书带来了阅读的革命,网络实践教学课堂也是大势所趋。百度和谷歌等互联网产品以“万能者”身姿,对过去和现在已有知识成果海量存储、即时呈现,仿佛有问必答的长老。索问于师转向求解于网络,青年受教育者逐渐形成的网络依赖心理,对施教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原始责任提出更高也是更难的要求。但与人脑不同,网络作为工具唯能解惑,无法也不可能替代人师基于经验与智慧、人格与魅力对受教育者的塑造与教诲,对未来的预知与探索,以及真正的“传道、授业”。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爱国主义章节网络教学实验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受教者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以师为主、以网为辅,更好的加强师生互动。以此为根,培育和发展网络时代的新兴科技教学文化,并以网络为放大镜、链接到社会,从而更好地指引受教育者实践。

3.3 提升网络社会道德自律和自我修养

爱国主义网络实验教学的意义远远超乎课堂教育本身。通过网络实验课堂长期性、科学性的引导,侧面有助于青年学生逐步培养起良好的网络道德与网络行为。高校爱国主义网络实验教学的根本点在崇尚信仰,引导受教育者恪守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坚定圆梦中国的共同理想,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校爱国主义网络实验教学的着力点在弘扬正气,唱响网络主导旋律,强化集体认同,培育网络爱国文化凝聚民族复兴自信,完善网络教学机制构建校园网络和谐;高校爱国主义网络实验教学的落脚点在革新教育,构建爱国主义网络仿真教学课堂,爱国主义网络虚拟实践基地。未来在青年,对作为网民中坚力量的青年受教育者,进行爱国主义网络实验教学,以此影响和提升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修养,既是基础之功,亦是长远之计。

参考文献

[1] 吴满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验室建设管见[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

[2] 余成跃.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11(3).

[3] 张耀灿,曹清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爱国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环节设置小议
议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高职院校开展基于云平台网络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移动学习的自动问答系统设计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