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结梅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一些问题随之出现,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成了题中应有之义。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评价,对课堂气氛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对一堂好课的评价,能使课堂教学变成一个丰富多变、充满乐趣、富有创新精神的过程。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新课标;学习方式;课堂气氛
新课标的诞生给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刻意追求”“生搬硬套”“热热闹闹”“样样俱全”等现象,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
一、评价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知识,且印象深刻。但有的教师却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程序化了,把探究变成一种模式,变成机械、刻板的操作,每节课都照着去做。有的实验探究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完成的,基本上没有思维活动。这样的教学,教师只培养了学生机械的动手能力,而没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组讨论是最常见的合作学习方式,有的教师也经常采用,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在讨论过程中,只是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在说答案,而成绩差的学生就不劳而获。场面看起来好像很热闹,实际上只是形式而没有实效。真正的小组讨论应该是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锻炼和证实自己的能力;听取同伴的想法,纠正他人的错误,这样才能使学生丰富自己的认识,集思广益,开阔视野,形成新思路、新方案。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用合作或者探究学习的组织形式,教师如何引导才是关键。究竟哪节课的教学内容需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作深刻的思考?要使学生做到真正的自主、探究,教师可在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这样才符合新课标要求。
二、评价课堂气氛
新课标强调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于是教师为了展示热闹的课堂气氛,显示启发式教学,便边讲边问,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成为较低认知水平的“填空式问题”,一节课竟能提问上百次。试问这样不停地碎问、乱问,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吗?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为止。
新课程还强调建立新型、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于是有的教师便组织大量的游戏,使课堂动起来。然而,有的学生便利用这个机会“造反”,打着民主的旗号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又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教学效果便事与愿违。在很多试验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学生上课太自由化了,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想闹就闹……甚至有些教师为了不影响整个进程,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现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最多的应是鼓励、尊重。但在强调师生之间这种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的同时不要忘了“没有规矩”,必要的纪律制度和规范的要求是学习的必备保证,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容忽视,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所不可缺少的。
三、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要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教师的评价有助于激励学生进步。于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掌声鼓励”等进行笼统的评价。这样“廉价”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无论学生对问题回答得如何,都会得到教师的表扬,无论课堂上学生怎样不守纪律,从不给予批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得很浮躁,他们还会在乎表扬吗?他们还会对破坏纪律、影响到他人的学生感到羞愧吗?一味表扬,正如一味处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因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适可而止,所用的语言应具艺术性,以免让学生听起来觉得乏味。
四、评价一堂好课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许多观摩课,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的处理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就像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无任何收益。这样的课已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了,应作出改革。
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一堂好课,应该是看教师是否创造了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度,是否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否统一了教学的规范性和创新性,是否落实了知识、情感、思维、技能等目标。
一堂好课不应是自始至终的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高科技现代教育技术的集中展示。过于完美、无懈可击的课本身就是不完美。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而在于学生是否自发主动地参与;在于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它留给人们的应是思考、启示和回味。总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不能满足现状,而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改变教学方法,使教学成为一个丰富多变、充满乐趣、富有创新精神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