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悖论问题分析

2014-12-09 20:43:20于洋
学理论·下 2014年11期
关键词:路径分析

于洋

摘 要:随着我国高考教育改革的进行,我国的高考更加趋于公平公正合理,与之相配套的相关教育政策也随之出台。高考加分政策本是促进我国素质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与工具,尤其在提高我国公民整体道德水平和高尚品德、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合理、弘扬社会正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意义重大。但现实中由于高考加分政策的利益诱惑,不少考生和考生家长为了自己的私利做出了许多违背道德的行为,有失教育公平公正,进而引发许多政策悖论问题。

关键词:高考加分政策;政策悖论;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152-02

一、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悖论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道德滑坡的现象,比如见到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小悦悦”事件中十八位冷漠的路人等,都一度引发人们激烈讨论。在这个诚信大量缺失的时代,在这个助人被许多人冷落的时代,提倡见义勇为的精神,传播见义勇为的能量,有其积极的意义。所以提高我国公民整体道德水平和高尚品德、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合理、弘扬社会正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任务摆在我们面前。目前,针对见义勇为类似这种高尚的道德行为已有省市出台了见义勇为高考加分政策,如北京政策规定省级优秀学生,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先进事迹、对社会有较大影响(获得区、县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者,加20分提档。高考加分政策的调整具有导向性功能,为“思想品德”和“见义勇为”加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别是在学校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智育而轻视德育的情况下,对见义勇为等考生加分录取,不仅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而且有助于弘扬社会正气。虽然制定加分政策初衷是好的,而执行中却出现了有悖于初衷的政策悖论。就拿体育、奥赛加分来说,良好初衷被金钱与权力蚕食殆尽。据中青报报道,一些省、市、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项目,重庆近5个考生中曾经就有1人获加分,湖南高考武术加分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交几万元参加时间不等的训练后,获得加分十拿九稳,在辽宁有的考生以“篮球类二级运动员”加分,实际却没怎么摸过篮球。这些政策悖论表明,如果加分政策制度设计不严密,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不扎实,运作过程不透明、不公开,任何一项加分政策都会被严重异化,沦为某些权钱交易的腐败通道,从而与初衷背道而驰,损害其他考生的正当权益乃至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政策悖论表现的是现有公共政策的实施结果与当初制定此公共政策的初衷相悖,或者是某种意义上的两难选择。基于以上观点可以认为高考加分政策引发政策悖论。

二、我国高考加分政策问题分析

1.从高考制度设计合理性上分析高考加分政策设计问题。基于高考本身的制度设计就存在许多问题,如考试徇私舞弊、考生找人替考、考试答案泄露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体现出了我们政策制定存在许多缺陷。政策的制定出台大部分是基于问题的出现后而没有起到提前预防制止的功能。所以,应该从多角度分析并制定出更加科学性、整体性、系统性、完整性的政策。缺乏政策实施设计、缺少执行监督设计、缺漏整体系統设计无疑存在于高考加分政策设计当中。

2.从事实与价值角度分析高考加分政策。所谓事实,即我们感觉知道的生活世界,是已知或者可知。所谓价值,即我们无法感觉知道的生活世界,是未知或不可知。事实部分属于科学的范畴,可以用数字等工具加以衡量与精确化,而价值部分属于暂时或者永远无法用数字等工具加以衡量和精确化。事实部分建立在观察和逻辑的基础上,属于波普尔所谓可证伪的范畴。而价值判断则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属于不可证伪的范畴,但这并不意味着事实与价值二者毫无交集。在生活现象中,二者都是紧密交织,不可分离的,只是可能主次关系不同而已,因而事实发展会影响价值判断,而同样价值判断会引导事实的探寻甚至替代事实。事实的部分在于见义勇为等高尚道德行为可以为高考加分,充分体现教育公平、公正、合理。而价值部分则在于高考加分政策本身是否公平、公正、合理。教育评价观和价值取向无疑是高考加分政策的理论价值来源,高考加分政策充分体现出我国加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高尚的道德情操建设的价值取向。而事实中在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又不得不是我们重新思考这一政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从政策实施过程中“度”的程度问题分析高考加分政策。“度”指一定事物的相关规定或相关方面之间适当而具体的融合,这种融合和统一既保证了事物性质的稳定性与延续性,又使事物处于一定条件之下最合适的形态,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事物的性质便发生变化。“度”表现为通过比较、权衡、判断等,做出合乎当然之则与必然之理的选择,从而使实践过程所涉及的各种关系获得一定境域中最为适当的定位,由此达到理想的实践结果。利用政策杠杆,对部分学生予以高考加分,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导向和调控作用。这本身无可厚非。但高考加分政策不能过度使用。在近年来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对政策的误读、异化、滥用等问题与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消除这些错误观念和做法,还原政策的本来功能。高考加分政策涉及的主要问题就是教育机会的起点公平问题。实质上,它还影响到入学后的过程和结果的公平问题。确保高考与招生的录取标准、程序和过程的公平公正,是我们在设计高考制度改革及相关政策时需要始终铭记的基本原则。

三、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悖论问题

1.高考加分政策目的性与可行性之间引发政策悖论。高考加分政策的目的在于提升全民的思想品德与高尚道德等综合素质,促使教育更加公平、公正、合理。但是在可行性上如何操作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悖于高考加分政策的目的性进而出现政策悖论。一些省市制定这种政策,是根据《规划纲要》“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精神而来的,出发点很好,就是改变以往高校完全依赖分数录取导致智育一枝独秀的状况,对见义勇为等高尚道德行为的鼓励加分是希望综合考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表现来进行评价。然而,人的道德品质评定不容易进行客观考查,只有通过言行等行为表现加以考查,而一个人的言行又很难完全代表其真实的思想品德。当不带有功利目的时,多数人还是能言由衷、行由实的;而当与升大学这类关系到前途命运的大事联系时,学生的品德操行很可能被异化。当一些人为胜过他人以求得升学时,便可能弄虚作假,矫言饰行,出现不道德行为,人们又难以判断其真伪。在当今诚信体系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只要有部分人弄虚作假,却又无法明确判断其真假时,加分政策就很难继续推行下去。例如,“扶老携幼”这一高尚的道德行为,如果以次数进行加分,某个学生功利性的经常故意站在斑马线旁扶老携幼,对于这种行为的量化评价就失去了意义。因此,综合评价是理想,思想品德奖励加分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验,实践证明确实可行之后,才宜广泛推行,切实可行的可行性也就体现了目的性的合理性。

2.高考加分政策执行中特权行为引发政策悖论。高考加分政策的实施对象本是那些真正实施过见义勇为行为的考生,但是由于特权行为的出现导致一些没有实施过见义勇为行为的考生也享受到了高考加分。这种政策的执行结果导致实施对象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引发政策悖论。“品德加分”之所以引起公众热议,在于“品德加分”尺度上人为掌控。高考“品德加分”的初衷和用意是好的,意在鼓励更多考生经受思想品德的洗礼,成为弘扬真善美的践行者,但是,“品德加分”也会成为个别人的权力寻租工具。高考加分本来是为了弥补“唯分数录取”的不足,而操作不当人为的掌控,易致高考加分泛滥,甚至为加分弄虚作假。“品德加分”一旦成为“腐败加分”的另一变种,无疑会成为一种社会致命伤,践踏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本是为了正确引导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然而,在某些地方,高考加分项目俨然成了官员、富人与教师子女的私人专利。只要有钱有关系,从未参加过航模类比赛,根本不会武术套路,缺乏体育特长的同学,也可以享受高考加分。在加分考生的挤兑下,就连高考“裸分”状元也会落选名牌大学。本该公正科学地考查学生特長等综合素质的高考加分政策俨然成了权力寻租的工具。如此高考加分政策不仅失去公平正义,教育功能也被异化。这种特权引发的政策悖论对高考公信力的损害可想而知。

3.高考加分政策价值选择中人本意识引发政策悖论。高考加分政策制定的价值选择是培育出综合素质较高且全面发展的学生,回归人本意识。由于唯分数论的影响,高考加分政策悖论成为人本意识偏离的导火索,高考加分政策促使现实中出现了许多学生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偏离了人本意识的回归。这种人本意识最后的选择与归属引发政策悖论。所谓育人为本,就是说,一切教育行为、教育措施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道德养成以及未来的和谐成长。教育更应该提供给学生智力之外的无形的精神财富,比如良好的道德养成、服务于社会的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等。孩子如果能在这些方面得到最大化的发展,他们得到的将是取之不尽、一生受益的教育财富。可在教育现实中,以“物”为本却非常盛行,这里的“物”不仅是指赚钱、营利,更有“分数挂帅”“智能挂帅”“重点学校崇拜”等。高考加分政策恰恰给人本意识的偏离提供了可行性空间。我们的高考加分政策初衷本是为了解决学生重智育、轻德育,重智商、轻情商,重安逸、轻吃苦的一系列问题,提高学生高尚道德水平。而现实中出现了许多灰色加分的不道德行为,这些不道德行为本身有悖人本意识回归,这种人本意识的偏离恰恰是高考加分政策悖论问题的表现,化解政策悖论问题是人本意识回归的必然要求。

四、结论

本文对高考加分政策及其附加的政策悖论问题分析虽然没有给出化解高考加分政策悖论问题的具体措施与途径,但这种分析无疑可以为公共政策制定者提供新的理论研究视角。高考加分政策悖论问题的化解也需要前期从各个角度对其深入的分析进而制定出化解之策。合理的制度设计、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价值选择是化解高考政策悖论问题可供突破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晓峰.人的需要与转型时期的公共政策行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张建军.逻辑悖论研究引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张方华.由政策调整到制度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00(5).

[4]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刘晓燕.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困境:公共利益的偏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2).

[6]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的整体透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李鹏飞)

猜你喜欢
路径分析
劳动保障监察、劳动争议仲裁、法院判决途径的劳动者讨薪维权成本研究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对外经贸(2016年11期)2017-01-12 01:08:53
多球训练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中的路径分析
人间(2016年31期)2016-12-17 22:04:45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选择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7:08:12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72期)2016-09-20 13:35:22
供给侧改革概述及其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
中小电商企业营销成本领先策略的路径分析
会计之友(2016年12期)2016-06-21 15:15:04
构建协同资助育人模式的路径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40期)2016-06-12 07:59:10
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商(2016年4期)2016-03-24 2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