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德育功效浅析

2014-12-09 20:43宋玲屠丹丹
学理论·下 2014年11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功效德育

宋玲 屠丹丹

摘 要:高校“第二课堂”是德育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舞台。发挥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的德育功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第二课堂”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第二课堂;德育;功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150-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校“两课”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两课”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已得到高校师生的认可。课堂教育往往以外在的“关于道德的概念”的知识性教育与学习为中心,正如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陈述的“关于道德的概念”(ideas about morality),只是“关于诚实、纯洁或仁慈的见解,在性质上是不能自动使这些观念变为好的品行或者行为。”[1]它是一种关于道德的知识,是一种外在道德灌输的产物。本质上,德育是一种实践教育,是培养思想行为的养成教育,其最终目标把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它需要学生经过个人的道德实践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人的品质。因此仅仅依靠课堂的理论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发挥“第二课堂”的德育功效,通过“第二课堂”引导、促进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

广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学校规定的教学课程之外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狭义的“第二课堂”是指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学校活动。本文中的“第二课堂”主要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按内容大致可分为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勤工助学、文艺体育、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多个方面。“第二课堂”已经成为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舞台。

二、“第二课堂”的德育功效

1.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200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文化是开展德育教育途径和载体,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行为目标、规章制度对学生道德观念、思想品质、人生目标等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一般由环境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方面组成:环境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的总体规划、教学文体设施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特殊的文化氛围,它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高校的精神文化,是指由历史的沉淀而形成的独特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包括能凝聚师生合力的以校训、校风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激励文化,以展示科技成果的校园科技文化等。在组成校园文化的各个层次的文化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而这种精神文化往往在无形中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观念影响深远。

北京大学一直通过校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来激发学生,并通过如“一二·九”合唱比赛等引领学生了解校史、凝聚学生爱国热情。以校训等校园文化以及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进行富有北大特色的爱国爱校教育、人文艺术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集体凝聚力,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有着重要作用。除文体活动外,大学校园中的讲座、各类竞赛也有着很强的育人作用。如上海交通大学“励志讲坛”以“祖国强盛,我的责任”为主题,秉持“聆听、感悟、践行”的宗旨,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定期邀请学术大师、治国英才、产业巨子、艺术名家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与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以学者、政治家、经济家的事迹感染和鼓舞学生,以他们的治学精神和创业历程引导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奋发上进的优秀治学品质,在校园内形成了浓郁的氛围。

2.社团活动的德育功能

随着书院制等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出现,传统的班集体功能弱化,以班为单位进行开展德育工作的模式受到挑战,而基于成员的共同爱好、兴趣而组成的群众性组织——社团的德育功能日渐突出,成为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舞台。学生社团是高校第二课堂的主要载体,积极健康的学生社团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以清华大学的学生社团为例,当前学生社团已是学生班集体以外重要的“第二集体”,是学校培养学生健康兴趣爱好、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社团种类丰富,有引导学生关注国计民生、研究时事热点的理论学习型社团;有引导清华学子选择到国家重点行业和领域工作、促进同学成才就业的学生职业发展协会;还有宣传推广公益、环保理念,培养学生奉献、服务意识的绿色协会、爱心公益协会等社团。

无论在内部组织建设还是活动设计、组织、实施上,社团活动提供了一个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协助精神等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3.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

2005年5月,国家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作为德育的根本途径,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作为德育的根本要求,把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作为德育的根本举措。“德育实效,就是指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校、社会、大学生个体三方的合力,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大学生的自主体验为主要途径,以实现大学生的自我道德调适为主要目标,用有限的人、财、物、时间投入获得对大学生开展德育的最佳效果和最大效益。”[2]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从认知社会、到融入社会、最后服务社会的过程,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每年暑期社会实践都围绕一定的时代主题开展,以鲜明主题指引方向,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2009年,该校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契机,以“我爱我的祖国”为主题,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服务地方”的优势,鼓励大学生思考产业发展中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3年,该校学生围绕“青春践行中国梦”这一主题,开展了企业调研、西部支教、基层挂职等实践活动,将“中国梦”这一时代主题落实到行动中。

社会实践是一种体验和养成方式。“实践环境的易感知性和直接现实性,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条件,可以促进学生在鲜活的社会生活氛围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3]。同时,社会实践为个体通向社会搭建了桥梁,为学生个体社会角色扮演和适应提供平台。

三、发挥“第二课堂”德育功效的思考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第二课堂”建设

通过第二课堂推进高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是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也是社会对高校德育提出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写进大会报告,并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德育工作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艰巨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为德育重要阵地的“第二课堂”应坚持正确的主题思想和活动宗旨:无论是校园文化活动的设置,还是社会实践类活动的开展,在活动设计上应围绕着服务主旋律做文章,应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着眼点,引导学生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的努力方向。

2.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高校德育已经从社会政治运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是高校的德育目标理想化和片面政治化的倾向严重,突出强调其“政治教育职能”,从根本上忽视了对人、人格以及个体需要满足的关注。德育所强调的“人格完善职能”没有落到实处,所以常常出现课堂德育与社会现实脱节,而大学生道德信仰偏离、道德行为失范以及道德情感冷漠的社会不良现象。因此,发挥“第二课堂”的德育功效,应从学生学习、生活、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创设各类活动满足他们自我探索、自我展示、社会探索、职业探索、能力培养等多方位的需求。此外,在活动设计时应避免“高大上”、方式过度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应把思想引领渗透在成长服务中,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生动且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情感需要、发展需要的内容,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知识,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的内在需要。

3.形成教育合力,促进“第二课堂”的长远发展

当前高校第二课堂的活动由学工部、研工部、团委、就业中心等部门分别开展的活动所构成。经过多年活动实践,各部门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如团委往往通过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开展覆盖所有学生的活动,就业中心通常以生涯发展指导和服务为特色。但各部门各司其职,往往不容易进行资源整合,也容易出现活动多但重点不突出、设计单一、缺乏长远设计等问题。因此,第一,在组织机制上,应建立囊括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校内各部门的合作机制,后勤等生活服务部门也应纳入其中,通过统一目标、资源整合、部门负责、相互协作等机制将以往各部门单独开展发展为全校大联动的格局;第二,应将社会资源、企业资源、家庭资源等各方面资源吸引过来,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合力育人,丰富“第二课堂”的教育内容、拓展活动平台,将“第二课堂”延伸到家庭、社会,帮助学生提升对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认知。最后,“第二课堂”需要学校高度重视,通过政策支持、经费保障、激励机制,甚至对思想和课程评定上进行相应变革,促进德育“第二课堂”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曾裕华.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德育实效问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2).

[3]戴锐,吴树烈.作为德育途径、方法的社会实践:理论追问与操作分析[C]//中国教育学会第18次学术年会论文,2005.

(责任编辑:石 银)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功效德育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藏雪茶的养生功效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