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出版社开展第三方物流环境和策略分析

2014-12-09 20:43:20戎炜
学理论·下 2014年11期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第三方物流

戎炜

摘 要:开展第三方物流是出版业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是目前大多数大学出版社还是自营物流。分析了当前大学出版社开展第三方物流的现实可能性以及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政府扶持、物流企业和出版社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出版业第三方物流。

关键词:出版物流;第三方物流;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146-02

出版社物流包括了图书入库、仓储、配货、运输等内容。物流是出版社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物流作为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受到了高度重视。

第三方物流是指为了集中精力搞好选题策划、市场营销等核心业务,把原来出版社承担的全部物流作业以合同方式委托给第三方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对物流活动实现全程控制的管理方式。

本文将从我国出版物流的概况、目前出版社第三方物流的情况、第三方物流优劣势分析以及开展第三方物流的展望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出版社开展第三方物流的环境和策略。

一、我國出版物流的概况

改革开放以前的出版业,实行新华书店统一经销的政策,图书印制出来以后往往由印刷厂直接把图书送到新华书店的仓库,由新华书店进行全国市场的发行工作。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出版社自办发行改革,单一的新华书店代储代运模式渐渐地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出版社开始建立自己的库房,组建储运部门,配置人员,开始对图书进行入库、仓储、配送、运输工作。其中运输工作,多数是由出版社储运部门将图书拣选、打包以后委托社会上的运输公司进行发运的,可以说出版社物流的运输环节最早引入了第三方物流。

进入新世纪以来,出版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出版社转企改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同时组建了一批航空母舰式的出版集团,部分集团实现了上市融资,出版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出版物流的建设也跨入了新的阶段,一批现代化的物流中心、物流基地投入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概念也频频出现,在一些地方开始了探索与实践。但是总体上而言,绝大多数大学出版社仍然是沿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模式,即出版社自建库房、组建储运部门,自行开展物流工作。

二、目前开展第三方物流的情况

出版业第三方物流一直在探索中前进,目前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没有广泛展开。

新华书店物流中心模式。新书书店作为图书发行行业的大中盘,从历史地位、网络建设、硬件设备等角度考量是具备成为整个出版业第三方物流机构的实力的。以前新华书店代储代运就可以看作是出版业的第三方物流的雏形。近年来,经过了改革改制组建的一些省级新华书店实力强劲,其物流中心投资巨大、设备先进、吞吐量大、运输高效,从理论上分析是具有成长为出版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可能性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新华书店的物流中心基本上仍然以满足企业自身业务为主,专注于本企业内的物流工作,是企业内部物流,离物流企业还有一段距离。

出版集团物流中心模式。近年来出版业改革改制中,产生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出版集团,一般是由多家出版社合并组成的,出版集团统一组建物流中心。这些物流中心一般投资大、规模大、吞吐量大、运转高效。从硬件来看,出版集团的物流中心也可以承担起出版业第三方物流的重任。但是由于出版集团内部各出版社的物流整合还有待时日;而且出版集团与大学出版社有同业竞争关系,物流也存在一定竞争关系。所以目前来看,为整个出版业物流服务还为时尚早。

专业物流公司模式。即由一个专业的物流公司发起,吸引出版社参与,进行专业的图书入库、仓储、配货、运输工作。这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出版业第三方物流。比如北京的西南物流中心,面向多家出版社开展图书的仓储、包装、发运及配送业务,规模效益逐渐显现;北京的辛峰共赢物流公司也积极推动第三方物流,成立了全国托管库,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开展业务。

从总体上看,我国近年来出版业第三方物流开展不是很普遍,但是推进的速度比较快,也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突破。

三、第三方物流优劣势分析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是在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外资企业进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第一家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以物流名称注册的企业是成立于1994年的广东宝供公司,当时就是承担宝洁公司的第三方物流业务。经过20年的发展,宝供公司已经成为我国专业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之一,承担了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物流业务。与此同时,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究其原因,第三方物流存在一些明显的优势。

首先,利于企业集中核心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成熟,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分工更加细化,企业“小而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三方物流使得企业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领域,以获得竞争优势。

其次,利于企业降低成本。第三方物流使企业不再投入仓库、仓储设备及运输工具,直接降低了企业固定资产投入;也不再设立企业仓储部门,不再投入信息系统,降低了管理成本;加快了配送效率,减少了库存量,从而降低了存货成本;第三方物流规模化、专业化的运行也可以有效降低物流管理运营成本。

再次,利于提高企业服务水平。第三方物流本质上就是一种高水平的服务,必然要求准确、快捷、便利,并提供灵活多样的增值服务。提高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就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当然第三方物流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企业不再直接控制物流活动、企业与客户的联系可能弱化以及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可能降低等。因此,企业需要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深度合作与密切联系。

我国现有大学出版社100多家,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广州等经济发达、高校集中的中心城市;大学出版社一般依托于母体大学独立发展,没有大规模地组建出版集团,大多数属于中小型出版社。所以大学出版社自营物流,存在着规模小、效率低、成本高且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适合开展第三方物流。

四、制约大学出版社第三方物流发展的原因

事实上,目前出版社第三方物流开展并不普遍,大多数大学出版社还是自己组建物流部门,开展物流业务。这中间有许多原因:

首先,思想认识还不够解放。尽管大学出版社已经转制为企业,但是长期以来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造成了其市场化程度不高,其思维模式有一定惯性。大多数出版社习惯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缺乏市场协作一体化的理念,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第三方物流的认识不深,没有充分认识到物流“第三利润源泉”的意义。因此与专业公司合作、服务外包等在其他行业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出版业却要认真谨慎地对待,稳妥得当地推进。

其次,物流改革阻力大。出版社开展第三方物流要对现有的自营物流进行改革,这一点有现实的困难。大学出版社作为高校的国有文化单位,机构、人员的形成有历史原因。如果进行第三方物流改革,必然面临现有人员的安排、利益的协调,这些往往有很大困难。从目前已经进行第三方物流改革的出版社来看,主要是两种模式。一种是撤销出版社原有的储运部门,对人员进行遣散、转岗、分流,这个过程难度很大;另一种是保留原有人员稳定不变,直接交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实质上是进行“一司两制”,后期的协调等工作也相当麻烦。

第三,可供选择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多。即使出版社主动要求物流社会化,也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物流工作事关重大,改革成本高昂,如果出版社找不到很合适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是不会贸然进行物流改革的。目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专业化程度不高、运营水平有待提高,功能还不完善,规模效益还没有充分显现,与出版社的期待存在一定差距。

第四,管理协调不顺畅。第三方物流相对于出版社自建物流而言,协调难度加大。两者在定位上存在重要的差异: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企业,是要以开展物流业务产生利润而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企业,而出版社自建物流是以服务本出版社为宗旨,为实现出版价值提供物流服务。可以说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企业利润为中心,时刻关注成本收益,而出版社物流以服务客户为中心,对成本收益不是特别敏感,两者有显著差异。实践中,出版社与第三方物流公司之间协调难度加大,甚至有时候出版社感觉比较被动。

五、未来的展望

对于大学出版社来说,从大市场大流通做大做强主业的战略高度出发,第三方物流势在必行。但是第三方物流要既叫好又叫座,确实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政府要加強扶持力度。物流业利润不高,而书业本身也是个微利的行业,图书物流就更是利润低微,成本控制稍有不慎就陷入亏损。政府必须大力扶持物流业这一基础产业的发展,这样就会有一批实力强、经营好、管理水平高的专业物流公司涌现出来,成为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领航者。因此,政府应从法律法规上保障物流业的基础性地位,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其次,行业协会要发挥协调与规范作用。我国物流企业众多,行业协会应尽快制定图书物流的行业标准与操作规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推动物流人力资源建设与发展,从而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再次,物流企业要提高素质。目前的图书物流企业一般是由前些年的运输个体户成长起来的,其企业管理水平、产业化水平、作业标准化水平都还急需提高。目前的图书物流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员工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薪酬待遇不高,流动性频繁,规范化程度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确实还不能做到令出版社放心、满意的程度。

最后,大学出版社要加快改革步伐。大学出版社改革即是要使自己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改革首先要改的是人的观念和行为模式,一旦大学出版社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必然就会产生市场化的思路和市场化的行为。即使没有合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只要出版社认为需要推进这一改革,出版社也可以扶植打造出这样的企业来。这一点从其他行业的发展已经得到证实。可见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

参考文献:

[1]王海云,付海燕.北京地区出版社物流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3):58-60.

[2]郁椿德.建立统一的上海出版物流平台[J].编辑学刊,2003(2):17-19.

[3]何国军,郭云.书业企业第三方物流发展和盈利策略初探[J].现代出版,2010(5):37-39.

[4]张琳.西南物流中心忧中思变[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21):43.

(责任编辑:石 银)

猜你喜欢
大学出版社第三方物流
传承、变革与国际合作
出版广角(2016年16期)2016-12-13 02:30:42
浅析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模式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3:57:46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3:50:25
农村电子商务下电商企业物流运作模式思考
大学出版社微博传播分析及发展策略
出版科学(2016年5期)2016-11-10 06:44:34
国外第三方物流行业现状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33:12
中文电子书馆配市场发展探析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19:57
对于药品冷链物流管理的研究
上海医药(2016年17期)2016-10-12 02:17:17
大学出版社“美丽出版”战略路径分析
出版广角(2016年7期)2016-08-04 16:42:15
W公司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发展策略探析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