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芳,肖正安,范植蓉
(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荆州 434020)
WHO数据显示,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癌症。宫颈癌的治疗效果与诊断时的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所有期别患者的总5年生存率为55%,其中Ⅰ期为85%,Ⅱ期为60%,Ⅲ期为30%,Ⅳ期为10%[1]。可见早期诊断对于疾病的预后及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从癌前病变发展成宫颈癌,大约需要10年,在这之间有足够的时间去预防和筛查。然而由于宫颈癌初期症状不明显,导致患者诊断延迟的问题普遍存在。通过对我院宫颈癌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对宫颈癌患者就医延迟及对疾病的认知现状进行分析。
1.1 对象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妇科及肿瘤科收治的宫颈癌患者195例,发放调查表195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例,有效回收率为95.38%。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诊为宫颈癌。排除标准:有严重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或其他恶性肿瘤者,有阅读障碍或理解能力障碍者。所有调查患者均知情同意后自愿参加。
1.2 诊断延迟的判断标准 临床症状首次出现和首次被确诊之间的时间为诊断延迟时间,临床表现首次出现和首次就诊之间为患者延迟时间,首次就诊和首次确诊之间为医疗延迟时间,诊断延迟时间为患者延迟和医疗延迟时间之和。本研究以3个月作为诊断延迟的分界点,即延迟时间≥3个月视为诊断延迟[2]。
1.3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由3部分组成:①患者一般情况问卷。包括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年收入、医疗付费方式、家族癌症史、肿瘤类型及临床分期。②患者就医情况问卷。第1次出现临床表现的时间,第1次咨询医师的时间,以及确诊的时间。问卷调查信息,由1名经过培训的妇科肿瘤专科护士经过充分准备后与患者面对面交谈及查阅病历进行补充。③患者对宫颈癌相关知识认知问卷,包括对液基细胞学检测(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筛查和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了解等。所有问卷均由妇科肿瘤学3名临床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共同讨论,查阅宫颈癌疾病诊断学及流行病学文献后自行设计。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
2.1 患者基本情况 见表1。
表1 患者基本情况 (n=186)
2.2 患者首次就医症状及诊断延迟情况 见表2。
表2 患者首次就医症状及诊断延迟情况 (n=186)
2.3 患者对宫颈癌的认知情况 见表3。
表3 患者对宫颈癌的认知情况(n=186)
3.1 宫颈癌的发病趋势 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且出现年轻化趋势,本调查结果显示,宫颈癌发病年龄在25~50岁的占63.44%,96.24%为已婚患者,可能与此阶段为女性性活跃阶段有关。Coughlin等[3]研究认为,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及职业是影响女性对宫颈癌认知程度的主要原因,本次调查的患者中,农民占66.67%,80.1%的患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下,且86.56%的患者收入在3万元以下。我国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村患者的文化程度也相对偏低,农村合作医疗机制尚不完善,且报销比例低,直接导致农村女性对宫颈癌防治及检查重视程度不足。本次调查中仅10.22%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可能与有宫颈癌家族史的女性由于更有防治意识,因此多能预防和早期诊断有关。本调查中以Ⅱ期和Ⅲ期的患者为主,显示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即诊断为中晚期。
3.2 宫颈癌诊断延迟现象较普遍 本次调查研究中,诊断延迟的患者有106例,占调查人数的56.99%,其中,有就医延迟的患者为89例,占诊断延迟人数的83.96%,显示患者延迟是致宫颈癌诊断延迟的主要原因。宫颈癌患者早期就医情况不容乐观,与相关报道的60%~70%诊断延迟发生在患者发现症状到决定就医的阶段结果一致[4]。宫颈癌早期症状中,阴道不规则流血66例,接触性阴道流血83例,异常阴道排液34例,无症状者3例,说明大部分宫颈癌患者均表现出异常症状,但在调查中,所有患者延迟的病例均因未出现身体其他异常不适,即将上述症状误认为普通的月经不调或阴道炎而延迟就医,充分说明患者防癌意识较欠缺。研究认为,是否出现医疗延迟主要有两个原因:医师是否有能力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患者是否认真遵循医师的建议进行诊断检查[5]。本调查中有医疗延迟的患者为22例占20.75%,其中有6例因阴道异常排液在当地社区医院未做必要细胞学检查而误诊为老年性阴道炎,而另外16例患者均被医师告知为高危人群需加强定期复检,但因患者个人原因并没有听从医师建议去做进一步检查而致延迟。因此,为减少医疗延迟,医院应加强医师责任心及相关专业知识培训学习,应督促高风险患者进行定期必要的检查,对不确定或疑似病例,必要时建议转上级医院确诊。
3.3 HPV检查的重要性 据报道,HPV感染率与患者文化程度和收入呈反比[6]。在宫颈癌的标本中,对 HPV的检测阳性率达99.94%,充分证明HPV检测在宫颈癌的预防和筛查中是必要的[7-8]。研究认为,TCT在宫颈癌的筛查中有比传统的刷片技术更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9]。宫颈癌患者就医延迟原因之一在于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不足,本调查显示,有88.71%的患者不知道宫颈癌是可以预防的,只有约20%的患者知道宫颈TCT检查是宫颈癌的筛查程序,且74.19%的患者从未做过宫颈TCT检查。87.63%的不知道或者没有听说过HPV病毒,很少有患者做过宫颈HPV病毒检查。说明患者对宫颈癌相关知识认知程度极差。
宫颈癌是目前唯一可望通过预防筛查来防治的癌症[10]。但是如果不能及时诊断便可造成肿瘤成倍生长、恶性度升高[11]。因此,减少诊断延迟的比例是延长宫颈癌患者生存率的最佳保证。目前,我国卫生部已启动中国宫颈癌防治工程,医务工作者临床工作中更要加强宫颈癌防癌普查及自主筛查的推广,尽可能深入基层和农村偏远地区及经济水平低下人群,通过知识下乡,重点帮扶,义诊等多种方式扩大宫颈防癌宣传范围,提高广大妇女防癌意识,保障广大女性身体健康。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75.
[2]Ermiah E,Abdalla F,Buhmeida A,et al.Diagnosis delay in Libyan female breast cancer[J].BMC Res Notes,2012,5:452.
[3]Coughlin SS,King J,Richards TB,et al.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among women in metropolitan areas of the United States by individual-level and area-based measure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2000 to 2002[J].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06,15(11):2154-2159.
[4] Facione NC,Miaskowski C,Dodd MJ,et al.The self-reported likelihood of patient delay in breast cancer:new thoughts for early detection[J].Prev Med,2002,34(4):397-407.
[5]Berraho M,Obtel M,Bendahhou K,et al.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and delay in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cancer in Morocco[J].Pan Afr Med J,2012,12:14.
[6]贾利平,刘玉珠.妇科门诊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8):3874-3875.
[7]何礼霞,何俊勇,蒲建璐,等.人群对于HPV感染的认知现状[J].西部医学,2012,24(8):1643-1644.
[8]Zhao FH,Lin MJ,Chen F,et al.Performance of 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 DNA testing as a primary screen for cervical cancer:a pooled 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17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from China[J].Lancet Oncol,2010,11(12):1160-1171.
[9]Abulafia O,Pezzullo JC,Sherer DM.Performance of ThinPrep liquid-based cervical cytology in comparison with conventionally prepared Papanicolaou smears:a quantitative survey[J].Gynecol Oncol,2003,90(1):137-144.
[10]Pitkin RM.Commentary on"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of the cervix:relative risk association of 15 common anogenital types"[J].Obstet Gynecol,2003,102(6):1224.
[11]Rew DA,Wilson GD.Cell production rates in human tissues and tumours and their significance.Part II:clinical data[J].Eur J Surg Oncol,2000,26(4):40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