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丽
摘 要: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阐述了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薄弱点,并提出了高校在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教学 高校人才培养 工作应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排名第二,经济结构面临转型的时机,社会对人才、知识的需求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当前情况下更好地发展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人才和服务是教育工作者和政府面临的紧迫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为高校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之一是预测功能,因此可以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握社会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特点的发展趋势。哲学的预测不同于具体科学的预测,它具有宏观整体性、综合性、概括性的特点。基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社会是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可以分析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淘汰低端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确保经济持续发展,我国所重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信、生物育种、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知识条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存在强烈的人才资源依赖性,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既具有战略眼光又能把握高端技术的战略管理人才、掌握尖端技术的科技专家、能够落实执行的技术骨干,以及负责执行的实施人才。根据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可以预测,这些产业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能够落实执行的技术骨干,而这些人都依赖高校的培养。根据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没有大量的技术骨干就无法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没有大量的技术骨干就无法产生足够的掌握尖端技术的科技专家、能够落实执行的技术骨干,以及负责执行的实施人才。所以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与社会的需求相一致,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二、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薄弱点
1.一些高校的办学条件有问题。或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或办学空间狭小、或办学条件急需改善。
2.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创新精神不足;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师资力量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内部和外部质量保证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3.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的质量差异大于数量差异。自高校扩招以来,各地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均扩展迅速,区域间高等教育质量的差异更显著。
4.低端人才多、骨干人才缺、战略人才稀,人才结构不均衡。
5.高等教育专业领域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女学生仍然主要集中在人文和社科学习领域,男学生则主要集中科技领域,这种学科的性别差异影响未来女性对高科技行业的贡献。
三、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
1.根据马克思主义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可以知道推动高校的内部改革是提高毕业生质量的关键。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行业、区域特点,主动地周期性地调整专业结构,培养计划,课程内容,确保动态地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超前布局培养方向、合理设置培养课程,避免一哄而上。战略新兴产业涉及的技术相对较新,为把握先机,教育和科研机构要积极明确相关培养方向,开设相关培养课程。但是如果没有统一规划,容易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导致部分热门人才过剩和其他产业链必需的相对冷门人才缺失,造成产业链相关人才配置不全、结构不合理。因此,要做好统筹规划,超前布局培养方向,合理设计培养课程,形成统筹的培养体系。学校要大力引智,定期培训教师,引进行业专家共同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认识到高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不仅仅培养学生,教师也要培养。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高校要办好学,必须与社会进行良好的沟通,保证自己的专业方向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所需专业人才一致,未来的教育不再是“学校到工作”的终结性学习,而是一种“学校到生涯”的终身性学习,核心是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学校要尝试与企业共同办教育。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要为经济结构转型培养新兴人才,不能仅有规划、理念,还要实实在在地加大物质投入力度,比如场地、设备等,通过财政支持和政策导向,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既重使用,又重培养”的可持续人才培养机制。针对目前社会“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政府可以考虑在加大培训经费投入的力度的同时,引导高科技企业和个人进行相关培训规划,并给予一定补贴。也可以采用政府牵头,通过财政支出联合企业建立职业培训基金,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方筹资,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协同培养体系。
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高校培养人才要从实践出发,结合国家重大专项,开展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建议结合国家重大专项,采用以国家重点需求为导向,以战略信息产业重大专项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只有紧紧把握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把握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的关键。各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提高能力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突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实践活动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着眼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工作:(1)要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各高校要把实验教学从当前比较普遍的验证性实验,逐步转向更高层次的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对学生进行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技术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训练。(2)要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案例教学选取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典型材料作为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提供给学生,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研究讨论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思索,自己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强烈的参与意识,活跃思维,开阔视野,最终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3)要重视实习活动。实习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各高校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制订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实习计划,对实习的要求作出明确规定,积极掌控并合理调节实践教学的进度,主动为大学生提供或联系合适的实习岗位,还为大学生提供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制订出台科学的实习考评办法,并在实习结束后认真组织考评。这些都是实习成功的决定因素,是学生实践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1]。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高校培养人才要不断创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大学生要成为创造性人才,自觉地应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必须放在整个社会网络系统中综合地考察这个问题,而且推进和实现创造性思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就社会来说,应当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文化环境,同时应当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物质待遇,以促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的发展[2]。
参考文献:
[1]刘德宇.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与高校人才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2]冯国瑞.创造性人才:大学生追求的目标.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