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中模糊语言美感再现

2014-11-29 09:01樊晨
考试周刊 2014年85期
关键词:翻译诗歌

樊晨

摘 要: 模糊语言学自产生以来就对语言学界及翻译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诗歌语言由于大多抒发作者的内心感情,很难用精确的语言表达,正是这种模糊语言,使得诗歌有其独特魅力。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几首简单的外国诗歌中文译本,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做到再现诗歌的模糊语言美等问题。

关键词: 模糊语言 诗歌 翻译 美感再现

1.引言

“模糊(fuzzy)”一词最早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查德(L.A.Zadeh)在1965年发表的《模糊集》中提出,查德教授把“模糊”一词引入数学中,由此模糊数学诞生。此后,“模糊”的概念被引入人文学科,产生了模糊美学、模糊语言学。模糊语言学的产生对语言学界和翻译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因为模糊学的诞生挑战了以柏拉图、尼采为代表的把“语言的模糊性看做是语言的缺陷”(钱钟书,1986:406-410)这个观点。自此,人们开始对语言的模糊性给予极大关注。事实上,模糊性是语言的特点之一,语言的模糊和精确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波兰语义学家沙夫(Adam Schaff,1979)曾说:“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办法,完全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如此贫乏,就会使它的交际和表达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其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就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于交际的那种工具受到了损害。”模糊语言学在中国的真正发展始于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初探》(1979)、《模糊语言初探》(1980),后由张乔、苗东升继续推广。诗歌语言通常比较模糊,这是因为诗歌一般有字数限定,并且表达的是作者或婉约或豪放的细微感情,很难用精确的语言表达,此时,模糊语言的运用不但没有削减文章的文采与灵气,反而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但是,如何把这些用模糊语言写成的诗歌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确实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两首简单的诗歌作品入手,简单探讨如何再现诗歌翻译中的模糊语言美。

2.诗歌的模糊性

我们首先要区分”模糊”与”含糊”的区别。含糊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语言表达低能的表现,言者或是作者尚缺乏语言驾驭能力的表现,言而无序,言而含混;二是语言心理障碍所致。“模糊语言”是指词语具有朦胧而又广远的语义外延(毛荣贵,2005:231)。诗歌语言因其长度、韵律及所表达的细微感情而呈现出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词义的模糊、句义的模糊及意境的模糊。正如毛荣贵教授所说:“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文学作品才能变得更生动,拥有更多的暗示性、蕴含性、妥帖性、独创性、简洁性、音乐性等特点,因而有更高的审美价值。”(毛荣贵,2005:249)

2.1词义的模糊

英汉语言当中有很多词属于一词多义,或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搭配会产生的不同含义,或随着时间的变化一些词发生了词义的扩大或缩小等变化,当这些词出现在诗歌中时,会产生模糊感。比如中国古诗《清明》中有一句“路人遥指杏花村”,其中很多人对“杏花村”有不同的看法,周汝昌(见萧涤非等,1983:1102)的解释,“‘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指酒家”;“杏花深处的村庄”(徐敏,1990:17),不同译者给出了不同翻译版本。杨宪益、戴乃迭把其译为“a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2001);孙大雨则把其译为“Almomd-Town”(1997)。其实,杏花村到底是指杏花深处的村庄还是指酒家的名称,至今还没有一个定论,所以这种词义模糊会造成翻译上的误差。现在,汉语中的“叔叔”的用法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儿童语言中,“解放军叔叔”的叔叔已经变成了模糊概念,没有跟父亲还是母亲有关这个界限了(伍铁平,1979)。英语中也有很多这样带有模糊意义的词,比如“uncle”,既可以指舅舅,又可以指叔叔、姨夫、伯伯、姑父,我们不能判断到底是属于爸爸这边的亲属,还是妈妈这边的。词义的模糊往往很难定位,这就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句义的模糊

句义的模糊通常是由那些带有不确定语义的词组成的。比如李商隐的《锦瑟》中“蓝田日暖玉生烟”,这句话很让人费解,怎么玉就生烟了呢?这跟日暖有什么关系呢?还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那句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这其中的“to be or not to be”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很多译者试图把这句话翻译出来,比如裘克安(2010)将其译为“活着还是不活了——这是问题”;卞之琳(2001)将其译为“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朱生豪(1998)则将其译为“生存还是毁灭”,可见译者对这句话也是持不同观点的。

2.3意境的模糊

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由各个意象构成的整体感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2004)中曾说道:“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深浅而已。”意境并不通常是清晰的,尤其当这种意境是由作者抽象思想的表达意象构成时,比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这种难以表达的伤感使得其意境笼罩一层淡淡的哀伤,因此很难把握这种翻译。

3.诗歌翻译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诗歌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词义的模糊性、句义的模糊性及意境的模糊性。现在我们主要从中诗英译及英诗中译两个方面讨论诗歌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即以模糊译模糊。

3.1中译英:以模糊译模糊

以模糊译模糊即用模糊的语言对应翻译原文中模糊的语言,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内容。下面我们以《天净沙·秋思》的翻译为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一:

Tune:Tian Jing Sha

By Ma Zhiyuan

Wither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ows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

And below the bridge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丁祖馨, Burton Raffel译)

译文二:

Tune to“sand and sky”

—autumn thoughts

By Ma Zhi yuan

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

Low bridge,streaming running,cottages,

Ancient roads,west wind,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Wayne Schlep译)

“诗歌主要靠意象来构成诗的意蕴,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像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丛滋杭,2007:185),借外物抒发内心感情,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意象的使用在这首诗中很明显,原文中前三句作者用9个词组表达了9个意象,虽然这9个意象很清晰,但是作者并未具体阐述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以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为例,作者没有交代枯藤跟老树的关系,没有说明是枯藤在老树上缠绕,还是枯藤自己在地上干枯,昏鸦是站在树枝上,还是站在枯藤上,或者飞在空中,或者站在树旁边、枯藤旁边,我们都不确定,我们只能靠想象设想这个场景,因为其不确定性,会有很多不同的想象场景。但是无论这些场景如何,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幅萧瑟的哀秋图画,这些“枯”、“老”、“昏”等前置形容词给人一种苍凉悲伤感,这些枯萎苍老的灰色图案,奠定了文章低沉的基调。“小桥流水人家”看似是一幅温馨的图画,但是基于上文的背景基调,就显示出一种苍凉寂寞之感,流水在那里悄无声息,小桥在那里静静矗立,房屋里也哑然无语,似乎没有显示出欢乐的家庭生活信息。接下来的“古道西风瘦马”更是萧索,看到西下的太阳,想到一天又即将过去,漂流在外的游子却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归家,这当然使人伤心不已。

在译文一中,译者把这些并列的词语翻译成了修饰关系,变成了枯萎的藤缠绕在树枝上,房子隐藏在小桥之后,溪水在小桥下流淌,一匹瘦马在古道上西风中行走,这些原本的并列成分大都变成了修饰关系,失去了文章以前的整齐美,所有组合可能变成了一个场景,这个译文使原诗中丰富的意象和多种可能场景的模糊感消失殆尽,限制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所以没有做到体现原文的模糊美。而译文二中,则大致保留了文章的结构和排列方式,也保留了原诗的静态,无论是从形式上来说,还是诗中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及保留原诗的模糊意境上,译文二都要好过译文一。

3.2英译中:以模糊译模糊

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在巴黎地铁站拥挤的人潮中发现几张美丽的面庞,心中为之一震,写下一首很美的诗,使很多意象派诗人为之倾倒。这首诗的魅力就在于构建了一个很美的意境。

In a station of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这首诗比较抽象,作者虽然给出了意象“faces in the crowd”“petals”,“black bough”,但是并没有给出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甚至诗的跳跃性很大,上面还是地铁中拥挤的场景,紧接着就切换到另一个自然场景,即树上花儿在绽放,两个场景的切换似电影之中的蒙太奇,但这么简单的意象却表意深远而模糊。若没有很高雅的审美情趣、没有对朦胧意象美的把握,则译者很难把这首小诗翻好,一般人肯定会翻译成以下版本:

在地铁站

一张张美丽的面庞消失在人群中,

一朵朵花绽放在潮湿的黑树干上。

这样虽然把意思基本上翻译出来了,但是意境美、模糊美全都没有了。隐藏在始终的作者的情感没有凸显。意境美的重现难在它是模糊的、朦胧的,要靠译者的高雅审美情趣和对语言的驾驭。毛荣贵先生的译本就很好。

在地铁站

人流不息,倩影,一个个,迷离淡出;

树丫晦湿,花朵,一瓣瓣,悄然绽放。

这个译本把原诗的朦胧感很好地凸显。“in the crowd”被翻译成成语人流不息,“faces”被抽象成“倩影,一个个”;“petals”被翻译成“花朵,一瓣瓣”,既表达了原文的复数形式,又很好地截取了美的元素,把抽象的事物更详尽地表达了出来。同时“倩影”与“花朵”相对,“一个个”与“一朵朵”相对,让人不禁联想到这些美丽的面庞正如一朵朵正在绽放的花朵,阵阵清香扑面而来,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两句话对仗特别工整,还有诗中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美的赞赏。原文作者对生活中具体的场景进行加工、升华,形成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因此翻译过程中需注意把握艺术的深度和高度,译者应巧妙捕捉原文模糊语言的精髓,更好地重现原文的意境美。

4.结语

模糊是语言的特性之一。虽然很多情况下我们要求语言精确,但是模糊的语言有其特殊的存在价值及独特魅力,这种模糊性在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歌中更显示出其青春和活力。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在翻译中模糊美感很容易被磨蚀,如何最大限度地保存文章的模糊美是众多译者所追求的目标,也是重要任务。文章主要通过一首古汉语诗歌和一首英文诗歌的翻译探讨诗歌模糊语言的保留及转化,可以看出,模糊美感是需要译者具备很高的艺术和文学修养才能体会到,并在翻译中巧妙保留和转换,而且这种模糊美很难做到完全保留文章的模糊美感和意境,只能靠译者用语言做最大限度的靠近。语言的模糊性是我们翻译中常遇到的问题,如何正确把握语言的模糊美感,并在翻译中最大限度地保留这种美感,需要更多的人对此作出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卞之琳.哈姆雷特(译)[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2]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3]丁祖馨.中国诗歌集:英汉对照(编译)[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4]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裘克安,沈林,辜正坤.哈姆雷特(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7]孙大雨.古诗文英译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8]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9]文殊.诗词英译选(选注)[M].北京: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1989.

[10]伍铁平.模糊语言初探[J].外国语,1979(4).

[11]伍铁平.模糊语言再探[J].外国语,1980(5).

[12]伍铁平.再论模糊语言[J].语文建设,1989(6).

[13]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

[14]朱生豪.哈姆雷特(译)[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翻译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诗歌论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