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玲
摘 要: 初中阶段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愿只听他人的,不再事事顺从,他们叛逆而倔强。个别学生没有了目标,变得急躁、狂傲,没有心思学习,只想出去闯荡,成绩一落千丈,沦为学困生。老师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变化,用爱包容他们、用爱感化他们、用爱温暖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 爱 感化 温暖 学困生转化
十三四岁是一个从幼苗成长为大树的必经阶段,而且是至关重要的阶段。学生需要成人的扶持,长成大树时根已经立稳了,并且有了奋斗的方向。初中阶段正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愿只听他人的,不像小学生那样听话,也不像高中生那样明确自己的目标,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小学阶段的优等生也许成绩会一落千丈,沦为学困生。我所在的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大多来自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父母每天都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有时家里几个孩子自己管自己,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就钻空子不学习,给学校教育增加难度,也造就一批学困生。他们由于学习习惯差、家庭教育缺失等,导致学业成绩较差。如何转化他们就成为教育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多方面的关心和帮助,用爱感化他们,比单纯的说教和体罚有效得多。
一、用老师的爱包容后进生
有位教授针对当前以分数判定学生的现象时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孩子有什么罪过,他们是学生,他们有权利听不懂你们讲的东西,他们是孩子,他们有权利玩;他们之间本没有差别,怎么进了学校,就被分成三六九等呢?”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学校都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成绩差,纪律差,身上有一些小毛病,甚至给日常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某些老师厌烦他们,不愿意在他们身上多花时间。有的学生就会破罐子破摔,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就更加难以转变。教育的奥秘就在于爱护学生,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理解、宽容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主动接近他们,肯定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分阶段向他们提出目标。教师只要把爱倾注到他们身上,就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共振和行动上的回报。我曾带过一个学生,小学时从老家转学过来,数学基础差,父母忙着做生意顾不上管他,七年级一开始就跟不上,我没有放弃他,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针对他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课余多次单独辅导。慢慢的,他对数学感兴趣了,遇到难题喜欢动脑筋了,成绩从原来的四五十分提高到七八十分。老师只要多献出一些爱,包容后进生身上的缺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就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用同学的爱感化学困生
同龄人的关心和帮助对学困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极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等心理。他们极其敏感,同学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可能让他们产生一些想法,因此,在班级中营造和谐的氛围,创造一些条件,让学困生的优点得以充分展现,给予同学全面了解他们的机会。适时成立“学习互助小组”,有利于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与合作意识,有利于发挥小组的群体力量,更能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扬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成立学习互助小组,通过优秀生带动学困生,让学困生学习优秀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共同进步。这对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具有很大的作用,能够达到减少学困生数量的目的。同学的帮助是老师不能代替的,为学困生创造团结、奋进、和谐的环境,对转化他们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用家庭的爱温暖学困生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和睦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父母不和、家庭暴力、单亲家庭都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家庭环境的恶劣使他们失去了最基本的家的保护。有的学生感到没有人关心,形成对他人的漠视。有的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有的学生缺乏父爱(或母爱),感到自己与其他学生不同……凡此种种,都会使学生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迷恋网络等虚拟世界,从中寻找暂时的解脱。对这部分学生,除了多给予一些关心和爱护外,还应努力与家长进行沟通,在一定的范围内尽量给予他们家庭的温暖,让他们感到父母的爱,感到亲情,感到家的温馨。曾经有一个学生,父亲脾气极暴躁,对他动辄拳脚相向,该生情绪特别消极,学习成绩非常差,经常不完成作业。我多次联系他的母亲了解情况,又与他的父亲取得了联系,经过几次交谈,情况大有改观。后来该生情绪较稳定,能主动完成作业,字也比以前写得好多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困生的转化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及时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让他们多拥有一些家人的温暖,他们就会多一份自信,学业就会有进步。
是的,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他人的关注,需要他人的帮助,学困生更需要,只要我们用爱的阳光照亮他们,他们就会走向一条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