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月礼
摘 要: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从而对具体的物理知识进行有效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地发挥出来,对具体的物理知识进行充分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教学条件,让所有学生参与实验,每个人都融入具体的实验操作,充分经历实验过程,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摘 要: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从而对具体的物理知识进行有效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好地发挥出来,对具体的物理知识进行充分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教学条件,让所有学生参与实验,每个人都融入具体的实验操作,充分经历实验过程,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物理实验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验能力,这样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所以,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教学创造条件,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实验,都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探讨出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观察实验,促进思考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物理实验的把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现象进行充分观察,并且对实验现象进行充分思考,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为了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往往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器材,从而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规范统一的实验操作。甚至某些教师为了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觉得实验课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大大缩短实验时间,甚至只是在课堂上为学生匆匆展示就算完成任务,这样的实验教学会挫伤学生探究科学技术和实验的积极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会在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丧失探究兴趣。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的初中实验教学,应该从最基本的知识方法着手,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学习方法解决最基本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具体的实验教材,从而进行创新性实验。
比如在“小铁球受到磁体的作用”这个实验的教学中,因为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磁铁这种物质是比较熟悉而神奇的,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物理实验中的现象。如下图:
观察这两个图之后,对比放置磁铁前后小球的运动轨迹的不同,可以表示小铁球受磁铁吸引的情况,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身边寻找相应的实验器材,在充分理解实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实验。只要是学生积极自主探究的实验,都会有所收获,这样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学“浮力”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可以为学生展示在清水中放入一个鸡蛋,但是鸡蛋却沉入水底?但是在清水中加入一些食盐,鸡蛋就会悬浮或者漂浮在盐水中。对这个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会积极思维以解决这个问题。又如,在对“大气压”这部分实验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做试管自动上升实验。将实验所用的粗试管装满水,然后将比较细的空试管插入粗试管中,放到里面一半就可以。做完这些步骤之后,将试管倒置,按照常理来讲,较细的试管不但没有掉下来,反而在粗试管中逐步上升。学生对这个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讶,都急于想知道答案,从而积极思维。但只是引导学生观察相应的物理现象是不够的,还要深层次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师要充分结合相应的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介绍,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充分观察。在对“摩擦力”这部分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对自行车和自己的鞋底或者车胎进行相应的观察:这些物体表面的花纹都是凹凸不平的。引导学生多思考、多观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观察习惯,并在此过程中可以进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对实验过程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改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真正把握创新实验要点。为了将学生学习物理现象的兴趣有效激发出来,教师要创造相应的机会,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物理现象进行充分观察。教师借助于相应的实验,激发学生的物理实验兴趣,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创新意识。
二、挖掘教材实验,展示自制教具,激发创新思维
在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在充分理解实验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引导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
比如,在进行“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时候,这块知识点就是属于难点,学生对于阿基米德原理无法深层次理解。针对学生学习难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回家后找寻相应的材料做这个实验,从而对书本知识进行相应的拓展,提高实验兴趣,优化实验效果。一位同学回家做了实验之后,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实验过程,他使用的实验器材主要是矿泉水瓶子、茶杯、简易的小弹簧秤、小铁块和小石头等。这位同学将矿泉水瓶子分成上下两部分,选择上部分进行改装后成了一个独特的小漏斗形状,然后用双面胶和液体胶水进行密封,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密封的溢水容器。当这些实验器材准备完毕之后,学生就按照书本上的实验过程为大家演示,同学们在观看了他的实验过程后都非常赞赏,并且积极向小组内的同学展示自己所选择的材料及相应的实验过程。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李明做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他在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个铁块,依次把它缓缓地浸入水中不同位置,在这一实验中得到右图,同时设计了相应的问题。
铁块从位置1—2—3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摇?摇?摇 ?摇,说明铁块受到的力?摇?摇 ?摇?摇;从位置3-4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摇 ?摇?摇?摇,说明铁块受到的浮力?摇 ?摇?摇?摇。(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通过这样的形式,比较难的浮力知识变得简单易懂。我引导各小组针对自己的材料进行创新性实验,从中探讨浮力的相关问题。在进行相应的探究之后,我再引导学生借助相应的浮力应用题进行恰当的训练,小组内的同学从中将各自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从而让实验学习变得非常轻松,进而较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
三、组织合作探究,经历实验过程,提高创新能力
在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无法较好地调控课堂。在课堂上所做的演示实验都是教师在完成,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地观看。教师为了维护好实验过程中的秩序,会将大量时间花在强调纪律和操作方法上,这样无法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要借助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实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意识。
例如,同样在学习《压力和压强》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为学生展示出相应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一枚图钉穿刺木块做实验。引导学生找来一小块木头,然后用如左图的两种方式做相应的实验,学生按左一图片按图钉,图钉很轻松地就钻进木头中去了。但是学生如果用左二图片按压图钉,就会发现稍微一使力,手就疼得受不了。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个实验现象,同时进行自我思考和集体讨论。从相应的实验中,学生得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并且和受力面积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借助于有效的教材策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
同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的初中物理学习,主要的方式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进行最大限度的突破。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相应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因为学生个人认知水平有限,在考虑具体问题的时候不是非常全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提高实验创新能力。特别是对那些难度较大的物理知识,仅仅靠教师的讲解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而学生间的系统讨论往往更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凸透镜成像规律”这部分知识在整个物理实验中都是一个难点。如果只是凭借教师不断地讲解,或者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自我学习,都不能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学生自己无法从具体的实验现象中分析到具体的实验效果,无法积极有效地获取知识。因此,我引导学生先自学这部分知识,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一起进行合作探究,从而有效解决相应的物理问题。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对仪器的摆放、物距的大小,以及无法成像的原因进行充分的讨论。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可进行相应的动手实践,从具体的动手实践中解决问题,从而积极有效地解决这些仅凭教师讲解无法解决的物理问题。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改变相应的教学策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思维,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干大洪.浅谈物理步骤教学法[J].新课程(中学),2012,7.
[2]闫学利.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探究[J].新课程教学,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