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科学思维能力

2014-11-29 11:06钱海丹
考试周刊 2014年85期
关键词:中考试题

钱海丹

摘 要: 本文通过对2014年杭州市中考科学试题的分析研究,发现试题总体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在生活实例中如何选择、运用思维策略的能力。试题中运用频繁的思维方法有整体思维、转化思维和探究思维。在科学教学中需注重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

关键词: 中考试题 整体思维 转化思维 探究思维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确定了初中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在课程目标上,它强调理解科学探究,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以解决实际问题[1]。初中科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目的。2014年杭州市中考科学试题,除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基础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视对过程与方法、体验与探究的考查,展现科学思维品质,符合《课程标准》与《中考命题细则》的要求。

一、整体思维,宏观把握

整体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该思维方法的关键是抛开复杂的关系,不着眼于局部,从整体上把握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面对问题,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处理,整体分析,迅速设计出解决思路,从而快速地解决问题。运用整体思维方法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是学生思维全面性和灵活性的体现。

例如,2014杭州市中考试题第6题: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是9.0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摇)

A.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m/s

B.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

C.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m/s

D.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m/s

解析:这一题在考查“速度”、“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同时,考查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的能力。若学生纠缠于“5秒未的速度”、“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这些信息,则往往会使问题复杂化,陷入计算困境,容易选错。运用整体思维,从运动员的整个运动过程分析,会发现本题的重点信息是“百米赛跑”和“10秒末到达终点”,由“百米”和“10秒”可直接求得运动员在百米赛跑中的平均速度是10m/s。

除了上述物理问题外,整体思维也用于解决化学问题,具体体现在用守恒法解题。化学反应是原子或离子之间的重新组合,反应前后组成物质的原子个数、物质的质量始终保持不变即守恒。解题时,从整体出发,认识到化学反应的实质,直接抓住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特有的守恒关系,能够快速准确地解答问题。例如:第30题第一小题Cu2S在空气中灼烧的化学方程式配平,根据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守恒。第37题,……将30克邻叔丁基苯酚完全燃烧,生成88克CO2和25.2克H2O(无其他产物)。已知邻叔丁基苯酚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0,第一小题求30克邻叔丁基苯酚中含碳元素多少克,氢元素多少克,根据反应前后各元素质量守恒,直接求出CO2中的碳元素质量和H2O中的氢元素质量。总之,学生在解答这类问题的过程中,要把握全局、整体思维,充分调用已有知识,透过问题表象,抓住对象的科学本质,而不是僵化在题目所设的情景之中。

二、转化思维,灵活运用

在解决一些陌生的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可以通过转化思维的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模型、将正向思维转化为逆向思维、将一般条件极端化、将文字叙述转化为图像、将隐含条件转化为明朗实用等。运用转化思维方法使得问题熟悉化、简单化、直观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可以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思维品质。

例如,第35题:汽车超载是当前发生交通事故的重要根源。为了加强监控,各地均设置超载监测站。如图1所示,已知某汽车的自重为2吨,其载重量为10吨。现让该汽车前轮开上地磅秤,其读数为5吨,后轮开上地磅秤读数为6吨,且前后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相等。问:(1)该汽车的前后轮对地面的压强是否相同?为什么?(2)该汽车是否超载,通过分析计算说明理由。

图1

解析:“电子地磅秤”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情景,完全陌生的问题,若思维能力不足,则往往无从下手。本题要求学生在知识性基础上,灵活运用转化思维,将该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杠杆模型”。“杠杆”这一物理模型,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一些工具,运用整体思维,忽略次要因素进而抽象出来的,以便于研究问题。其特征是: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着固定点转动。“电子地磅秤”称量时符合该特征,分别以前车轮和后车轮为支点,建立“杠杆模型”,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运用极端化转化思维,得出汽车对地面的总压力与最大载重时重力的大小关系,判断汽车是否超载。

本题考查转化思维的灵活性还体现在,对“电子地磅秤”称量的问题也可以从整体思维出发,将一般性的“称量”物理过程转化为状态条件“静止状态”“受力平衡”。受力分析,汽车对地面的总压力为“前轮”压力和“后轮”压力之和,再根据汽车对地面的总压力与最大载重时重力的大小关系,判断汽车是否超载。除此之外,像第19题:分别用“两同学在绳两端反向拉”和“一段套在柱子上,两同学在绳一端同向拉”两种不同的方法,将弹性绳的两端拉环分别套在相隔一段距离的两根柱子张,用来晒衣服,考查“条件”转化思维。第22题,由北京本地PM2.5来源分布图,判断对减少PM2.5效果最不显著的措施,考查“图像”转化思维。第34题:推导证明发光点S和在竖直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考查“数学”转化思维。转化思维,考查的转化类型、题型都是多样化的,一般与其他思维方法综合解题。

三、探究思维,全面渗透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科学课程必须体现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实验活动和逻辑推理交互作用的过程[1]。基于此课程理念,科学中考试题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思维品质。探究性思维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觉材料,在头脑中进行的前后一贯的、有条有理的、有根有据的思维活动,它包含各种具体的思维方法,如比较、分类、判断、归纳、演绎、想象和分析、综合等。学生只有深入理解科学探究,具备科学探究的能力,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才不会茫然不知所措。

例如第25题: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往往不熄灭。从燃烧的条件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摇?摇?摇?摇,若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及“木头与油的着火点哪个低”。要求学生针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准确地判断出木条熄灭的原因,到底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还是因为氧气不足,这里需要进行探究。通过分析,熄灭的木条和燃着的木条所处的空气环境是相同的,氧气含量相同,排除氧气的原因后,就能确定是没有达到着火点使木条熄灭。涂上油后,油的着火点低,燃烧产生热量,使小木棒较易达到着火点。

对探究思维的考查,最典型的题型是实验探究题。如本卷的第29题,探究“环境温度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实验,考查学生科学探究实验的实验设计能力、变量分析能力、基于实验结论的推测能力。第31题,探究“一定质量的某种金属和同体积盐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实验,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观察到的现象的原因分析。对探究思维的考查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几乎渗透在每一道题目中。解题时,只有灵活选择各种适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四、教学启示

有人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科学教育的意义之一就是培养不会忘却的思维能力,思维教育极其重要。因此,要将思维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之中,将思维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开展思维教育的途径有:改进教学方法;把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学好有关课程,发展辩证思维能力;使学生保持欲动的思维状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等[2]。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到底什么样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能够提高思维教育的有效性,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6.

[2]思维词典[M].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427.

猜你喜欢
中考试题
一道中考试题引发的思考
基于中考试题探讨初中英语课程改革要点
中考比较阅读题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从中考试题看课题学习的价值
初中历史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方式分析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小说阅读题解题指津与典型错例指正
四举并重回归语文
浅谈中考数学选择题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