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敏
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简洁规整的诗歌形式背后暗含着人们内心微妙的情感世界。古诗《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的代表作。本文结合格式塔理论的三大原则即整体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和同构性原则对《枫桥夜泊》的三个英译版本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诗歌翻译的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把语言结构层面转换为目的语的过程,诗歌整体性的意象分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诗歌翻译;格式塔理论;意象
诗歌艺术蕴涵着美不胜收的心理感受,诗人在极其有限的字数之内,抒发了各式各样的情感体验。而对诗歌的审美和感受都牵涉到读者的心理过程,是读者利用已有知识或者对陌生事物的构想,而创造的一个存在事物的过程。德国格式塔心理学为诗歌审美主体(译者和译语读者)和审美客体(原作和译作)之间的合理互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流派之一。格式塔理论的三大原则是整体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和同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认为格式塔就是一个心理经验上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相加。通过感官知觉所得到的是一个个“完形”,当看到一个不规则、不完满的形状时,会产生一种内在的紧张,使大脑紧张运作以填补“缺陷”使之成为“完形”, 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通过知觉对不规则、不完整的图形进行填补、使之完整和谐的心理倾向, 被称之为闭合性原则。诗歌含蓄的语言特点充斥着这种空白之美,为读者炼造了无限的遐想空间。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理和物理是同型的即同构性原则。外部事物和内在情感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枫桥夜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途径寒山寺时所著,流传甚广: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该诗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的船只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原本就因考试落地而心情惆怅的诗人,一夜无眠,而周边令人伤感的景色却又真真切切地加重了自己内心的苦楚。意境幽远,让心伤的人儿感同身受。诗人通过诗中的意象表达出自己孤独、凄楚的境地,尤其是其中的“月落”、“乌啼”还有冷冰冰的“寒山寺”全部映射了诗人自己的悲凉,而具有生命力的“渔火”、和“钟声”却只能提醒诗人,他是一个孤独无依的游子,缺少贴心温暖,鲜有人问津。
之所以把诗歌翻译与格式塔理论相连接,是因为在格式塔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格式塔质,另一个是格式塔意象。诗歌翻译文本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性, 即格式塔质, 它不是简单的语言成分的叠加, 而是言、象、意及其结构的高度整合。格式塔意象是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上的意象, 是普遍存在于文学文本中的一种特质, 而每个格式塔意象中都有格式塔质。《枫桥夜泊》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情怀借助这些景物抒发了出来。诗中出现的意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格式塔即一个整体。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把这些表面上单独的个体结合在一起,重新解读原作,构建全新的格式塔。
诗歌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对译者的要求很高。诗歌自身具备着音乐美、韵律美和用词美。尤其是汉语古典诗歌,独特的表达方式大放异彩,但是在把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为英语的时候,所呈现的效果会有折扣。现列举《枫桥夜泊》的英译版本如下:
许渊冲译文一: 蔡廷干译文二: 王大濂译文三:
The moon goes down, crows cry under a frosty sky, 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Suzhou walls the Temple of Cold Hill
Rings bells, which reach my boat, breaking the midnight still. The moon is setting, rooks disturb the frosty air,I watch by mapled banks the fishing-torches flare.
Outside the Suzhou wall, from Hanshan Temples bell,I hear its sound aboard and feel its midnight spell. Moons down, crows cry and frosts fill all the sky;By maples and boat light, I sleepless lie.
Outside Gusu Cold-Hill Temples in sight;
Its ringing bells reach my bleak boat at bleak midnight.
文中選择的译文,是大家较为公认的《枫桥夜泊》的英译版本。诗歌的欣赏过程实质上是读者在自己已有知识的背景下,接受新信息,理解、消化它们,并且不断把他们变成旧信息--即消化信息的过程。理解,包含对新信息的预知和感知,即期待视野。期待视野与头脑中原有的信息存储不断融汇交流,形成一个新的认知结构,即格式塔结构。译者会在创作即翻译的过程中,完成对原作的重建。《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整体画面是一位落第的游子,在冷清的夜晚,伴着月光和乌鸦凄凉的叫声而伤感。寒山寺的钟声和星星的渔火,只能提醒自己是身在异乡的过客,船舶的颠晃使自己更为烦闷和无奈。
前两句写景的诗中,根据汉语的意合特点,读者会自觉的在自己脑中把这些景象串联出一幅画,并且可以感受到诗人孤独、郁闷和稍显无助的微妙情绪。在这两句诗中,“The moon goes down, crows cry under a frosty sky,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许先生把“霜满天”处理成了雾“fog”,“a frosty sky”给读者造成的感觉不是地面上的“霜”,而是可以充斥天空的“雾”,把平铺地面冰寒的霜立体化成了“雾”,笔者认为这样处理会削弱寒冷的“氛围”。从整体上来看,译文一将“月亮、乌鸦、渔船的灯火”按照原诗的顺序“摆列”了出来,从英语形合特点的角度来讲,缺少了可以提挈的主轴。并且没有把诗人的“愁眠”表达出来,“愁眠”两字是心事重重的诗人在船板上徘徊的原因,才造就了此后的情景。许的前两句译文在调动读者对不完整的意象进行补充方面稍微欠缺,即在前面提及到的闭合性原则。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乌鸦”,这三个版本分别将其译为了“crows”或“rooks”,全部是复数形式。汉语和英语在表达单复数的时候方法不同,英语通过单词的屈折变化,即在词的末尾添加“-s”“-es”来表示复数。汉语则没有。因此并不能够从原诗当中的“乌啼”准确判断出到底是一只还是一群乌鸦?从整首诗的整体性出发,不难分辨诗人表达的是自己孤独无依的情绪。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不管什么事物, 其外部式样和人内部情感相通,这些事物就能表现人的情感。笔者认为此处处理为“一只孤鸦”,表达自己的凄凉更为合适。诗中提及了“夜半”“月落”,可知诗人失眠的时间是深夜或者接近黎明,这个时候,成群乌鸦出现的情况是不常见的。夜深人静,孤鸦孤惨的啼叫声会使无法入眠的人更心痛自己的处境,也和万籁俱寂的夜晚有了动静对比。笔者认为,“乌鸦”还是译为“crow”或者“rook”的好,更能与诗匹配。在译文二中对于“渔火”的解读也出现了误差,“渔火”指的是昏暗的渔船灯火,而“flare”一词的意思是“闪耀,闪亮”,与诗歌的整体意境不符合,即没有和整首诗的格式塔质相融合。此外,该译文也没有将诗人的“愁眠”翻译出来。译文三中,“I sleepless lie”虽然也没有把愁表达出来,但是道出了“无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这句中的“寒山寺”,其中“寒”与“冷”同意,中国的读者可以体会到那种孤冷,但对于英语读者,不能从直译上感知到这种情感。译文一、三都采取了“Cold-Hill temple”这一译法,保持了和原诗的相通感。译文二中的“ Hanshan Temple”对目的语读者来讲只是一个地方的名字,没有丝毫的“寒意”。这两句与前面两句的关系是由时间向空间地点做了转变,这四句诗便描绘了一个意境深远的整体性结构。原诗中暗含着可感但又不可言明的朦胧和愁思,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这句和上下文的关系是很重要的。格式塔心理學认为,人们具有通过知觉对不规则、不完整的图形进行填补、使之完整和谐的心理倾向,因此对比分析这三个译文的后两句,前两个译文把诗中提及到的地点表现了出来,但是没有表达出原诗中诗人周围冰冷的景物与置身此情景中的“我”所营造出的悲伤的氛围。而译文三中的“ in sight ”,把周边的景物与忧伤的自我自然衔接了起来,使整个译文画面感十足。
最后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静谧的秋夜,突然被寺庙的钟声打破,萧索凄凉的秋夜,只有“我”这无眠的人空惆怅。夜晚的钟声对于诗人也是悲凉,当钟声传达到这艘客船的时候,使得愁思更浓。尤其是在周围特别安静的时候,突兀的钟声对于进入睡眠中的人们送去只是枕边声,对于“我”却仿佛是在告知人生是如此悲惨。把原本只顾看风景的诗人,一下子拉回了冷冰冰的现实。再来看这三个版本关于这句的译文,单从字面意思上去区分的话,第三个版本确实最相近,“钟的声响传达到了我的船上”。“ bleak”通常是用来修饰地点的形容词,但是此处译者创造性地使用它来修饰“midnight”。原诗中不言而喻的情感通过“bleak”表达了出来,突出了全诗的意境,渲染了气氛,传递了感受。同时填补了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出现的空白,符合了整体性原则和闭合性原则。译文一中,译者把钟声与宁静的黑夜搭配给读者造成了冲击感,处理得当。译文二中,译者的“spell”,仿佛产生了另一种画面:诗人独自神伤,陷入到了黑夜的“魔咒”之中,突然的钟声,惊醒了他,这一运用也显示出了译者巧妙的构思。
融合了文学、心理学和哲学思想的格式塔整体性原则对文学翻译,尤其是对诗歌翻译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汉诗英译中,在正确理解原诗情感的基础上,打破各个意象后再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使用目的语重组诗歌意境,使目的语读者可以通过格式塔理论的三大原则欣赏到译诗的美。
参考文献:
[1] 王大濂. 英译唐诗绝句百首[M]. 北京: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7.
[2] 王建平. 汉诗英译中的格式塔艺术空白处理[J]. 外语学刊, 2005(4).
[3] 许渊冲. 唐诗宋词一百五十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