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起源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也离不开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实际的小学数学中,有的教师只重视数学的教学,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一些联系,造成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尝试与探索中,数学教学应时时关注熟悉的生活素材,不断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连,增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生活化;生活情境;数学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
教学心理学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根据教材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发挥心智技能,促使学习活动有效、深入地开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促使学生发展。学生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提问题。当学生缺少提问题的内驱力时,探究问题的热情就会受到严重抑制;当学生自觉地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不得不提“为什么”和“怎么办”时,思维才能被激活,学生才能自主地投入探究之中。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我先让学生用直尺直接测量一个圆的周长。(1)学生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我追问:如果要知道圆形水池的周长,能否也让它在直尺上滚着来量呢?有学生建议:用绳子在水池边沿绕一周,再测出绳子的长度,就可得出这个圆的周长。(2)我甩动用绳子系住的小红球,形成一个圆,问:谁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呢?这时学生拿不出主意。我趁热打铁:看来用滚动、绕绳的方法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但它却有一定的局限性。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呢?于是,教室里的合作气氛顿时高涨。在教学中,先把对周长的测量还原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中,唤起学生的经验,进而故设“陷阱”,使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让学生感悟:圆的周长肯定有规律。在概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见,知识和日常生活的交融,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去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轻松愉快的发展。
二、置身生活情境,探究数学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相联系,学生就可能感受到学习书本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深深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价值,也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课时,我创设了“饮料配制”这一情境,课刚开始,我提问:同学们喜欢喝饮料吗?都喜欢喝哪些饮料?学生纷纷拿出准备好的饮料粉和水自己配制饮料。由于配制的时候没有按照一定的比例,所以学生自然发出“好喝”“太甜了”“太淡了”“真难喝”……的说法。这时我抓住时机,要求学生互换手中的饮料,再次品尝,学生又会发现同桌配制的饮料和自己配制的饮料不一样,并寻找出原因“同桌的饮料粉放得太多了”或“水放得太多了”等等,教师及时指导:要想配制出好喝、可口的饮料,水和饮料粉一定要适度,现在就请同学们重新来配制。教师提示:这次配制时,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吸取刚才自己配制饮料时的教训,取长补短,先讨论,看一看应该放几份饮料粉、几份水配制出来的饮料才好喝。然后,学生小组合作,共同配制饮料……这样,学生在“配制与品尝”的情境中感受到了数学的存在,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使他们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模拟生活情境,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有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数学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这一内容后,为了使学生能把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认识人民币及其使用方法,我将教室布置成一个简易文具店,标上各种文具的价格,从全体学生中选出几位当监督员,其余学生则分售货员和顾客两大组,让顾客用手上的钱去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要求顾客能准确地计算价钱和付钱;售货员能准确地收钱、找钱,监督员监督整个活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其纠正。活动一轮后让学生互换角色,学生极有兴趣地投入活动中,有的学生因为喜欢的东西比较贵而钱不够,居然与售货员讨价还价。通过这样一个模拟生活情境的实践,不但解决了本课新知,使学生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了简单的买卖,更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主要精神,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发展了学生的理性精神、实践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使其树立自信心等,保证学生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总之,数学来自于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生活中的数学平台是绚丽多彩的,是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舞台。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尽情地去发挥、创造,充分地享受数学世界的美妙和乐趣,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鸣.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与“数学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6(02).
作者简介:何振义,男,1972年7月出生,大专,就职于尤溪县联合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