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思想品德课取消纸质考试的今天,更应该将学生的品行考核纳入学生的成长中,正如银行将诚信纳入一个人的信誉中一样。让学生拒绝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思想品德课教学包含着“知、情、意、信、行”转化的环节,这些环节的转化必须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实践。只有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的体验,才会有心灵的触动。
关键词:思想品德;实践性教学;体验
【问题描述】
一天,我在办公室里,一名学生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对他的班主任说:“老师,孙宇航和周德润打起来了。”“为什么?”老师问。“因为周德润杯子里的水把孙宇航的衣服弄湿了,然后两个人就打了起来。”……我听了以后,心想:之前的品德课白上了,明明学了冲动的危害和应对,可到了实践这环节时,那些背得滚瓜烂熟的知识完全被抛到九霄云外。作为一名品德老师我感到汗颜、羞愧……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要弊端是“重说教”“轻实践”,因而使学生产生“知、行”脱节、“说、做”不一的现象。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象呢?
【理论分析】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一门“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习得和养成的课程”,它不能仅仅通过做练习、考试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果,还要看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的有关内容之后,在实践中面对真实的境遇和冲突所做出的自主选择和自觉行为,这种选择和行为的优化,就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价值体现。
【问题解决策略】
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实践性
教师教学的选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要选取学生关心的、与时代精神相符合的、社会生活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情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初三思想品德课上,结合2014年我国的一些重大时事:通过青奥会、抗洪救灾等事件讲授民族精神;通过新农合、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另外,还要联系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思想行为的问题,如中学生的从众心理、追星族、青春期的冲动、逆反心理等。
二、开放课堂,让学生走向社会
课后组织学生亲身参加活动,让理论知识回归社会生活,指导社会生活。通过具体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在道德实践中深化对道德原则的认识,从而达到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习惯的育人目的。如,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感受民族精神。比如,在讲授《看社会 辨是非》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利用双休时调查、走访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列举出真、善、美及假、恶、丑,从而懂得是非善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让学生在感受中提高认识,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道德素养。
三、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探索更多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增强其教学实效性的新方法、新手段。为上好《关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一课,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周围的河边,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河两岸本来是绿树成荫、河水清澈,但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把垃圾都倒在了河边,树木也被乱砍滥伐了,所以现在到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垃圾,河上游的工厂也随意向河中排放污水。这一场景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我们要从自我做起,来保护自己的家园。接着便让学生向附近居民发出了《保护环境 爱护家园》的倡议书。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现状,认识到了人类必须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否则将会危及自身的生存。
让学生到实践中去感悟、去体会,比教师在课堂上洋洋洒洒地说教、父母在家中一再强调要有效得多。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也就是说,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开放课堂,加强教学的活动性,并使实践活动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寓知于行,学生通过不断地有目的地实践,行为品德必将会由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真正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王荣发.“实践性:德育教学的本质要求”,《求实与创新——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研究论文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62-63.
作者简介:赵玲华,女,1982年11月出生,本科。现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赵店中学任教。在思想品德教学方面实行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