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学生出走原因浅析

2014-11-22 18:40王之峰
新课程·上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社会影响学校教育聋生

摘 要:以聋生出走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造成他们离家出走的原因,一是聋生自身心理和性格上的特点,二是他们家庭教育上的缺失,三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方面的不足,四是现实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呼吁特教学校、聋生的家庭和社会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找出自身的不足,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期从根本上解决聋生出走的问题,使之健康成长,并能真正地融入社会。

关键词:聋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

近些年来,聋校学生出走事件时有耳闻,有的甚至见诸报端,这不仅让聋生家长心急如焚,还给其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也给社会增添了不安定的因素,有的聋生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聋生出走已成为学校、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公安部门等广为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对导致他们出走的真正原因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多年的特殊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对聋生出走这方面情况的调查了解,笔者认为造成聋生出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聋生自身的特点

1.听力的丧失影响聋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聋生听力的丧失,使其接受周围世界的信息量大大少于同龄的普通学生。由于听不到声音,又造成他们语言发展出现障碍,逻辑思维能力也明显落后于同年龄的普通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也就是只能靠自己的观察和直觉。

2.认知的水平影响他们对事物的理解

聋生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他们与社会交往的途径比较单一,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得也十分有限。认知水平影响他们对事物的了解、概括、判断,这样就造成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看问题不够全面、不够准确等。

面对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他们常常会感觉到应接不暇,难以适应,有一种孤独寂寞而又自卑无助、不知所措的感觉。时间久了,他们往往就可能形成任性、倔强、固执、爱钻牛角尖的性格,而且思想比较偏激、易发怒。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1.家长对待孩子态度迥异导致他们教育方式的不同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出走聋生的家庭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种类型:(1)愧疚补偿型;(2)抱怨不满型;(3)困难无助型。

愧疚补偿型的家长认为孩子失去听力是因为自己的不慎造成的,深感对不起孩子。于是,他们就在日常生活中尽最大能力补偿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是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久而久之,孩子会逐渐养成任性、随心所欲的不良习惯。他们遇事都会以自己为中心,根本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做事会更加任性妄为,难免会受到家长责怪和训斥……这时,他们已经听不进任何人的劝告了,而且还会认为父母不爱他们了,对其要求太严格了,于是一怒之下,就可能离家出走。

报怨不满型的家庭则恰恰相反,孩子的家长觉得自己有了这样的孩子很没面子,在亲戚、邻居面前抬不起头来,是上天对自己的捉弄。孩子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根本无法和能说会道、聪明伶俐的普通孩子相比。他们时常会把自己内心的怨气迁怒于孩子,非打即骂,让聋生原本就自卑的心灵再受伤害。既然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只好去外面寻找安慰和寄托了。

困难无助型家庭的孩子大多来自广大的农村。有的家里可能有几个残疾孩子,家里人口多,生活十分困难,沉重的经济生活负担让其父母根本没有能力让孩子享受很好的物质生活。相反,他们小小年纪、单薄的身体、贫困的生活、自卑而又倔强的心理会让他们产生想逃离家庭放弃学业,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及家人生活现状的想法。

2.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困难影响家庭的教育效果

聋生大多来自经济较为困难的农村,家长为了给孩子治病,花光了家中仅有的积蓄,这对原本就十分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家长不得不选择外出打工以维持家庭日常开支和供应孩子读书。他们文化程度本来就不高,常年在外面打工,只有在春节时才能和家人团聚,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了。教育孩子的担子只能交给年迈而又不识字的父母。老人既不会手语,也不会用文字来和孩子交流,对他们进行教育更是无从谈起。他们认为,只要能让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可以了。

三、学校教育的不足

1.学校德育工作不足

聋生学习阶段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学校是有足够的时间对聋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可实际上,多数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比较薄弱的,学校的德育工作多是对学生进行简单而生硬的说教,没有能将思想品德教育抓实、抓细,德育工作总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成效。即使开展德育工作,形式也比较单一,内容也极为陈旧,没有能扎实开展灵活多样、主题鲜明、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主题队会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课堂思想教育有限

聋生和普通学生一样,每天都要学习文化知识,课后要完成作业,虽然不怎么进行评比,但是也要进行考试,也要教学质量。在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我们的特校教师也没有很好地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能让思想道德教育与各科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科的教育资源以及教育优势,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地开展教育活动,使德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教育效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

3.学生心理辅导欠缺

目前,全国各地的特教学校管理体制基本上都是实行封闭管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是由教师来负责监管。远离家人让孩子们倍感孤独寂寞,再加上学习生活乏味,课余生活单调,会使他们感到烦躁,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可能导致他们情绪失控,离校出走,或做出其他过激的行为。

由此可见,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是多么的重要。可是,现实中许多学校的聋生心理辅导工作都十分薄弱,没有能将其落到实处,多是“找间房子、挂个牌子、摆着桌子、放把椅子、备个本子”。笔者认为,导致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没能引起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而且学校也缺少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没有能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及时的心理疏导,没有能防患于未然,没有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从而他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迟早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4.学校职业教育缺乏

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大多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县级特教学校),没有且也无法对聋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只有部分市级特教学校设有高中职业教育课程,然而真正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职业教育的学校更是寥寥无几。即使开设了职业教育课程,也不一定适合我们的聋生,符合当今人才市场的需求。试问,我们的孩子怎么能掌握一技之长呢?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1.现实社会的诱惑

虽然聋生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是他们并没有与世隔绝,他们通过电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还是可以了解一些现实社会。在他们的眼中,外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灯红酒绿,充满诱惑,让人无限向往。由于聋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外面世界的诱惑是他们很难拒绝的。他们不了解人们平时是如何努力地工作和学习的,却看到极少数人的时尚、享乐和不劳而获。久而久之,他们的价值观会悄悄地发生变化,变得贪图享受、好逸恶劳,变得对物质生活过多关注,过分期待。他们一旦“走上社会”,往往就会“身不由己”了:一是被社会上的人控制,失去人身自由;二是只要一参与违法活动,他们往往就很难“静下心来”。加上,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眼高手低,缺少吃苦和实干的精神,更容易上当受骗。

2.残疾人工作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残疾人事业都越来越关心、重视,但是对于残疾人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比如他们职业技能的培训、他们上岗就业的机会、他们的工资待遇、他们的社会保障等。所有的这些,都还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并不断完善机制,才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社会。

聋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更是我们大家庭的重要一员。他们的出走事件牵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导致他们出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他们自身心理和性格上的特殊性,又有孩子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不足以及现实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等。只有我们的特教学校、聋生的家庭和我们的社会能正视存在的问题,找出自身的不足,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聋生出走的问题,使之健康成长,并能真正地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2]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田昌五.杜甫诗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01.

作者简介:王之峰,男,1972年1月出生,本科,就职学校:安徽省蒙城县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方向:聋生德育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影响学校教育聋生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从莎士比亚笔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形象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