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玲 吕影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经历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应用题。
教学难点
能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导自学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正比例解决问题)
(一)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判断问题中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2.能正确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掌握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强调读时的语速,突出本节重点,并给予评价)
(二)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教材59页,圈一圈,画一画,记一记。(时间:5分钟)
1.自学例5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自学)
2.解答例5,说明解题思路。(对学)
3.归纳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群学)
4.请例举有关成正比例关系的实例。
(三)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教师巡视,关注有困难的学生。
1.学生采用自学、对学和群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2.教师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指导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准备补充,时间12分钟)
1.学生展示(预设)
第一题:例5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是两个相关联的量,当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时,也就是(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关系。
第二题:
(1)用数学方法解答
根据张大妈家用水的吨数及所交的水费,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多少钱。)
列式解答:(略)
(2)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略)。
(3)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第三题:总结解题方法
(1)设要求的问题为x。
(2)判断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4)解比例,检验,作答。
2.评价
3.学生补充(举例说明)
4.学生质疑
5.师小结并讲述简单方法
三、辅导检测
(一)练一练(用比例知识解题,时间5分钟)
1.小明买了4枝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60km,照这样的速度,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400km,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3.工厂有一批零件,小李用了4小时做了32个。照这样做,小李还要做40个这样的零件,要用多长的时间?
(学生针对共性问题进行分析改错)
师:小练习同学们做得真不错,看来这节课的知识我们都掌握了,下面我们来进行达标检测。
(二)达标检测(完成后统计结果,时间12分钟)
1.填空
请同学们说一说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1)判断相关联的( )成什么比例 。
(2)设未知数为( ),根据题意列出( )。
(3)根据( )解比例。
(4)检验并写( )。
2.判断
(1)工作效率一定时,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成正比例。( )
(2)圆的周长公式中,当C一定时,π与d成正比例。( )
(3)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例。( )
(4)y︰8=x(x不是0),y和x成正比例。( )
3.只列式不计算
(1)某车间加工一批零件,第一小组3天加工零件189个,照这样计算,9天可以加工零件x个。
(2)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在空中绕地球运行6周需要10.6小时,运行14周要用多少小时?
4.用比例解应用题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王叔叔开车从甲地到乙地,前2小时行了100km,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一共要用3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远?
(3)聪聪看一本240页的书,前4天一共看了96页,照这样的速度,剩下的还要几天看完?
5.趣味数学(时间4分钟)
一只聪明的小猴子要锯一根木料做一个小盒子,它用了好大的劲,锯了3段共用了9分钟,它想锯6段,不知道要锯多长时间,小猴子想请同学们帮它算一算。
师:请同学们在1分钟内独立思考,思考后交流并讨论。
(因为共用时间与锯的次数是相关联的量,当平均锯一次的时间一定时,也就是共用时间与锯的次数比值相等,所以共用时间与锯的次数成正比例。)
四、总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本节课主要是从比例知识的角度寻找一种新的解决数量关系的方法,从而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加强数学应用意义的培养。通过学习例5后,学生能够提出疑问:为什么学习了算术方法,还要学习用比例解?“用算术”和“用比例”解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使学生体会“用比例”和“用算术”解题思维过程相反,即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算术方法”没有比例的“模型”的要求,思维过程更具灵活性、广泛性。培养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