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林婷
【摘 要】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一环。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层次多元,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获得自由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设计作业;小学数学;学习效率
课外作业是进一步理解、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由知识向能力、智力转化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传统的作业存在“多统一,少选择;多静态,少动态;多书面,少实践”的“三多三少”现象,结果事与愿违,禁锢了学生思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发展。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开放且层次多元的作业活动,在能动的创造性的作业中获得自由、和谐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呢?我在作业设计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一、实践型作业
实践型作业打破传统的静态、单面模式,强调学生的尝试、亲历、实践,让学生在探索求知的全过程中,增强体验,丰富经验。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后,我留给学生这样的作业:一根30厘米长的绳子,从任何两个地方剪断或折叠,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多次实验、操作、观察、思考、比较,最终得出“两端的绳长之和大于30厘米的一半能围成三角形”,还感悟出“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学生从枯燥的抽象的静态作业中解脱出来,在实践中轻松完成作业。
二、调查型作业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巨大的数学课堂。”课本中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大课堂里做调查型作业。如在学习《分一分》前,可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书店看看图书是怎样分类的,或去超市看一看货架上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再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前,我布置学生回去调查生活中哪些物体是三角形,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学生通过实地考查、查阅书报、网站,把学习内容和社会联系起来,更容易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不但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更丰富和拓展了所学知识。
三、应用型作业
决定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看待数学、理解数学和能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可把书本上单调、乏味的知识融入到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加以运用,从而自然地实现从“教数学”到“做数学”,从“纯数学”到“生活数学”的有机转变。如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后,我让学生回家调查近几年的家庭收入情况,绘制一张“家庭收入情况折线图”;在学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后,让学生为爸爸妈妈买东西;在学完《三角形的认识》后,让学生修好班上前后扭动的凳子:这种应用型作业巧妙解决了传统的“多书面,少实践”的弊端。
四、创新型作业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我抛弃“多统一少选择”的框架,允许学生突破常规,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甚至是跨越式的思维来完成任务,让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如在《梯形面积》的教学前,我交给学生每人一个梯形的模具,要求他们想办法计算出面积来,同学们经过剪剪、拼拼,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了梯形模具的面积。有的说可以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有的沿梯形对角线剪开成两个三角形来计算;有的沿梯形底边上的高剪开,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计算;有的用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计算……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五、游戏型作业
传统数学课外作业以书面作业为主,缺少童趣。儿童热衷于玩游戏,所以可以设计形式活泼、富有趣味的游戏作业,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以及初步创新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如教学“圆”之前,一位特级教师是这样做的:在操场上画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围着长方形站好。在长方形的中间放一个篮子,然后让学生把平时做游戏用的沙包拿出来,要求每人扔一次沙包看谁能扔到篮子里去,同学们跃跃欲试,扔着扔着一位站在角上的同学喊了起来:“这不公平,我们离篮子远了。”教师抱歉地说:“哦!这一点老师倒忘了。这可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让你们离篮子一样远呢?”师生一起思考、实践,得出站在圆的周围离篮子的距离一样才公平。这样同学们就更容易理解“圆”的定义了。
六、探究型作业
探究型课外作业是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来完成作业。例如,在教学“比例”这一知识前,就可设计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想办法测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有的说爬上去量,有的说放倒旗杆量……教师鼓励学生用最方便、最快捷的方法。随着“比例”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同学们想到用“量杆子的影子”的办法来求得旗杆的高度。又如学了“估算”后,可让同学们估算农田产量、预算半年的开销等探究性作业。“作业”的开放,给学生思维以更广阔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实践的作业还很多,以上仅举几例。当然,这几种数学课外作业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教师可根据具体知识和学生实际有机组合、灵活运用。从而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