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
【摘 要】阅读和听、说、写一同构成语文教学的四大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青少年阅读有很多研究,他对阅读与学习能力的关系阐述得很多也很清晰。他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
【关键词】小学;阅读;技巧;培养
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阅读有“课内”和“课外”之分。对课内阅读,每个语文老师再熟悉不过,对其重要性及意义不言而喻。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课外阅读的作用和重要性是课内阅读无法替代的,课内阅读是有限的,课外阅读是无限的,每学期二三十篇课文是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同时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美”“简单”往往是同义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一样,最好的技巧应该是最简单的。量的积累对阅读来说,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大技”;而抛开了阅读量的积累所讲的种种技巧,最多可以称为“小技”。有了大技,小技不请自来;没有大技,一切小技都没有实现的条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下面来谈谈这些阅读“小技”的培养:
一、应该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它目的,恰是这种“没有任何其它目的”,才能让学生喜爱这项活动
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许多老师在学生读完一本书后,总喜欢考察他“记住了多少”。学生刚读了第一本小说,老师就迫不及待地要学生复述这个故事,背会其中的“优美段落”,要学生在写作中用上小说中的一些词语和素材,甚至还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到学生读了第二本小说,她就责怪学生把第一本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忘得差不多了,认为前一本书白读了。老师这样做简直是故意给学生制造绊脚石。这反映了老师的两个问题,一是不理解阅读,二是功利心太切。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搞得学生厌恶阅读。当学生面对一本书时,如果有人向他提出了识记的要求,他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识记上,而把阅读的兴趣放到次要的地位。一旦学生意识到读完一本书后有那么多任务等着他,他就不会想再去读书。破坏兴趣,就是在扼杀阅读!
二、好阅读尽量用书面语,坏阅读抛开书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语
这一点是针对在孩子还不识字,由大人给孩子讲故事阶段的阅读而言的。有些家长和老师在给孩子讲故事时,担心孩子听不懂,就尽量用通俗的口语来讲。这样做不太好。正确的方法是,从一开始,就应该尽量使用标准的、词汇丰富的语言给孩子讲故事。尽早让孩子接触有情节有文字的图书,从你给他买了有文字说明的图书起,就要给孩子“读”故事,不要“讲”故事。
我想,对于白纸一样纯洁的孩子来说,任何词汇于他都是全新的。我们认为“通俗”的或“不通俗”的,于他来说其实都一样。“大灰狼悠闲地散步”和“大灰狼慢慢地走路”,在刚学说话的孩子听来,并不觉得理解哪个更难。我们最初灌输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了什么。有的家长给孩子讲故事时,怕孩子听不懂,把书面语转化成通俗的口语,这其实没必要。所以千万不要担心,孩子天性中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给他“读”或给他“讲”,对他来说同样有吸引力。
三、好阅读要求快快读,坏阅读要求慢慢读
在课外阅读上,有些家长和老师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要求学生慢慢读,一字一句地读。这是不对的。衡量一个人的阅读能力高低有三个方面:理解、记忆、速度。这三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速度是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字一字读的人阅读能力最低,一行一行的较好,能达到“一目十行”的最好。一目十行是个比喻,指人的阅读已达到一种非常熟练、自如的程度,阅读的视角宽,注意范围大,一次扫视可以从一行扩展到几行。
阅读必须达到一种半自动化的程度,阅读的内容才能被整体把握和吸收,才有利于理解和记忆。一字一字地读会阻碍这种半自动化状态的形成,所感知的阅读材料是零散和不完整的。
人的阅读速度既不是天生,也不是主观上想快就能快起来,且不可能用某种训练方法轻易获得。速度取决于阅读量,是在“量”的基础上自然生成的。阅读量不相上下的学生,他们的阅读速度大体相同。所以在提高阅读速度上,也不需要人为地去做什么,只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阅读量就可以。良好的课外阅读对学生素质和能力提高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课外阅读确实是有魔力的,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学生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学生,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学生,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哪个学生一旦被它点中,就会变得更为聪明,在学习和才能上更有潜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