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2014-11-20 05:20李林芳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新课改教学方式

李林芳

【摘 要】虽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推行多年,但如何改变传统落后陈旧的教学方式,实现新形势下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仍是当前推进新课改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本人以新一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指导,认真熟读有关教材教法,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力求高效课堂上进行不断的探索、尝试和反思总结。通过长期跟踪落实,现在课堂上教师的主体地位日渐凸显,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主体性得到加强,课堂效果大为好转。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自从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推行历史新课改以来,全省广大考生们从中都获得了很多的“实惠”。事实证明,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尽管她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作为一名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普通历史教师,面对当前的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我们只能乘势而上、鼓起勇气接受更大挑战而丝毫不能有任何退缩和回避。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树立课改新理念,积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呢?在此,本人试结合几年来自己在教学实践方面的积累及对当前新课改理念的理解,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

一、树立课改新理念

本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是对过去教材、大纲的简单“修饰打扮”,不是谋求外表上的哗众取宠,而是体现在新课改的精神和内容上。这种“新”理念蕴含着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内容、新思维和新策略(脚注1)。以人民版为例,我们通过熟悉新教材后可以发现它与旧教材存在着明显变化:旧教材具有繁、难、偏、旧现象;新教材以专题为依据,注重历史线索,中外史相结合(先中国史后世界史),力图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历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旧教材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处于活动主体,学生则为活动的客体,这样的教学环境显然不利于新课程的改革推行,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而在新课程环境中,由于当前历史教材版本多,但历史课程标准只有一个,因而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就可灵活选择、使用教材和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独立自主式、也可以是合作探究式,这就有利于实现从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从过去注重知识传授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实质性转变。可见,树立课改新理念是做好今后课改工作的先决条件。

二、转变教师角色——确立“平等中的首席”

长期以来,在历史教学中师生之间“默契”形成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历史教师的角色转换提出了许多更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抛弃传统教学模式,不仅要把自己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也要促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历史,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历史,由过去重教师的“教”向今后重学生的“学”转变。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就要创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一个能展示个性的平台,引导学生由被动听、讲、记向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转变,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在必须一专题九第三节“走向多极化”的教学中,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人民。此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燎原之势”。但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交替之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却出现重大波折: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宣告失败了吗?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吗?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是让学生先阅读课文,思考苏联解体前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特点及产生的后果,然后由学生分析得出影响苏联解体有历史、现实和外部因素,正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才最终发生解体。那么,苏联解体后,整个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怎样?“事实胜于雄辨”,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创立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反而能从苏联解体中进一步总结出经验并吸取其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将进一步经受各种风险的考验,因而社会主义制度也就将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这样,通过教师角色置换,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既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培养了能力,又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升华,真正实现了新课改中“三维”目标的统一。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正是课改所要追求的目标吗?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展“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听记—背诵—练习—再认或再现”的简单重复。由于传统教材理论的深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因而传统教学较显乏味、沉闷,这样的教学,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当前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从当代教育理论看,“教学”是“教”和“学”的和谐统一,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拥有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才能使学生在知识海洋里自由遨游。这次课改就是力图将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向全方位培养人的方式转变,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分组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破解学习上的一些“疑难杂症”,并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学完人民版必修二经济模块后,对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可进行一个专题小结。根据小组合作探究的规划,首先,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在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发言;其次,要求学生在课后应认真通读、复习教材,反思从十月革命胜利到苏联解体这一过程中苏俄(联)有哪些主要领导人,各有哪些主要成就,如何科学评价他们,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等等。带着这些疑问,课后同学们就以小组为合作单位,主动收集材料,并能运用所学历史观点加以取舍、加工、归类、整理,这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便结出了“智慧之果”:甲同学说,从十月革命胜利到苏联解体,苏俄(联)主要有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五位领导人,他们为使苏俄(联)早日进入社会主义并发展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乙同学们接着说,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果断停止使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功实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同志执政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它在社会主义初创时期曾一度发挥巨大作用,但该体制在后期却失去活力,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在位时虽然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改革均未走出困境,直至以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苏联完全解体而告终。因此,从发展历程看,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丙同学认为,综观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能成功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的正确途径,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时事求是,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最后,丁同学补充说,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体制的终结,社会主义运动并未结束;同时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充满艰难而曲折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实践证明,这种分组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们逐步由“让我学”向“我要学”“我会学”转变,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只需点到为止,学生们就能心神意会,真正体现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可见,在历史新课改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四、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新课程改革,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也将与学生共成长。作为一线教师,要想在新课程改革中确实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就必须一改过去单一的知识结构,并构建起多元化的知识体系,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在这方面,“向学生们学习”,也是弥补教师自身素养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向学生学习尤其是学习他们接触的最新信息技术等知识,既可填补教师文化上的空白,又可满足学生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师生间的距离将更加亲近,教学互动的效果将更加显著。

总之,新课程改革从2009年实施到现在,她一直带着鲜活的新理念,向我们走来并将一直走下去。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只有紧跟时代潮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树立课改新理念,才能实现教师教学角色的根本性转变,并努力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切实做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脚注2)。唯有如此,这样的课改才能继续推向深入,这样的课改才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脚注1、2出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2003年4月第1版

[2]参考书目:人民版必修一、二、三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历史)2008年6月第1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新课改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