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地方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途径研究

2014-11-18 12:20张嘉敏李守军
科教导刊 2014年30期
关键词:学生培养教师发展

张嘉敏+李守军

摘 要 以提升省属地方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为目标,探索其开发途径,比较分析了省属地方高校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差异并提出策略建议;分析新形势下大部制一体化交通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最终提出了山东省属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的途径。

关键词 省属地方高校 学生培养 教师发展 交通运输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大学的数量并不少,教育部直属高校、地方高校、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等各类本科高校共计800多所,问题在于高质量的大学相对不多,数量与质量不匹配;如果以现有数量规模为基础,以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为目标,意味着中国大学的办学潜力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就数量比例而言,中国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在地方高校。因此,以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为切入点,以大部制一体化交通为背景,以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大学生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探索开发地方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使地方高校更好地对接当下以“大众教育”理念为主导的培养模式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价值。

1 教育部直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的比较分析及策略建议

各种因素导致了全国800多所本科高校良莠不齐,但绝大多数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发展建设相对是比较成熟的,以此为参照系,比较分析地方高校的现状特点,并相应地提出地方高校发展建设的策略建议。

1.1 生源地

教育部直属高校与地方高校虽然都是面向全国计划招生的,但粗略估计地方高校生源的80%~90%来自当地所属或相邻省市区域范围以内。

1.2 生源质量

仅从高考的成绩分布来看,排除高考发挥失常与志愿填报失误的个案,当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确实逊色于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学生。但是,换个角度看——“差生是错位的优等生”,每个人的未来都有无限的潜能,应该看到每个在校学生的可塑性,大学的任务就在于发掘学生的正能量并为之打造平台。

1.3 学校财政来源、内外部办学环境条件与学生毕业去向

通常教育部直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分别是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拨款,因此也有高教界同仁将两者形象地归类为“中央军”与“地方军”;但这两种戏称却也蕴含着两者由于财政来源的差异而造就的深层次的在内外部办学环境条件的巨大差异:教育部直属高校不仅在其内部环境中的人、财、物等要素条件占据着明显的优势,而且与各种行业、企业等外部环境也缔结了相对比较稳固的合作往来关系,这都是很多地方高校特别是新成立的院校望尘莫及的。这种差距的弥合需要扩大省部共建高校的范畴,地方高校在依托地方财政计划拨款的同时,需要省级教育厅等地方机构向教育部提出协调申请,以争取教育部直属高校尽可能地向地方高校开放共享其优质教学资源,从而实现高教资源有效利用的最大化。

2014年4月,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分别在学校网站发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2013届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等;部分高校还结合实际和学校特色发布了分层次、分学科、分院系、分专业、分地域的就业状况,以及就业状况对学校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影响评价,并从就业状况、劳动报酬、就业满意度等维度构建了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

对于地方高校的发展,还有一条已被公认的原则是立足地方,依据投入—产出—回报这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这当中蕴含着尽可能多地争取地方政府在资金与办学环境方面的支持,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教学科研水平,以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科研成果、毕业生作为产出回报激励反馈给地方政府,提高其投入能力和投入意愿,如此实现两者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凸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质量与办学效益,如图1所示。

2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

以学生培养为中心,以发挥教师专业技能为依托,以适应地方与社会的需求、学科建设为基本点,合理化实践与教学的关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教育理念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文件,是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和培养过程设计的蓝图,更是学生大学学习和专业兴趣发展的指南。

2.1 以学生培养为中心

“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指明了培养方案的对象是“人才”,但对于“人才”的界定在不同的时代往往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依据“因材施教”的教学法则,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适时修订。以往的或者说教育部直属的211、985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精英教育”理念为主导的,在高等教育持续扩大招生规模的今天,“精英教育”也应逐渐随之衍变为“大众教育”这样一种对象范畴更为宽泛的人才培养理念。当然,同为高等教育的培养方案,以往的“精英式”人才培养方案与当下的“大众式”大学生培养方案有区别也有共性,即都应以学生培养为中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一项重要任务,可以视之为关于人才培养的一个具体化和与时俱进的体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或者说人才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基于211、985等教育部直属、在办学条件、生源质量处于顶尖级层次、具有绝对优势的一类高校群体,但事实上对于很多地方高校而言,有些像“镜中月、水中花”——蓝图看起来很美,却难以企及。这样在客观上要求地方高校要在教育部宏观战略的框架下合理勾画自己的蓝图——二次定位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

2.2 以发挥教师专业技能为依托,以适应地方与社会的需求为基本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培养方案的修订是关于教什么、怎样教的一项教改,客观上要求具备可实现性并符合时代需要。毫无疑问,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主体已默认为教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个根本是以需求为导向,前瞻性地把握当前需求、预估潜在需求,充分顾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科技文化发展的需求、师生个人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的主体性与培养方案修订的客观要求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发挥教师专业技能为依托,以适应地方与社会的需求为基本点。山东科技大学自2007年至今连续八年实施“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导航计划”,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教学导师,通过教书育人楷模、省级、校级教学名师的现场示范授课,为初次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青年老师指引了从业—敬业—乐业的职业发展途径。endprint

2.3 以学科建设为基本点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和谐统一

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国内习惯上又将高校划分为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这样几类。依据教学相长的教学规律,一所理想的大学应该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如果只重视教学而弱化科研,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像“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一样没有生机;如果只强调科研而忽视教学,等于关闭了一条科研成果在现实中传承扩散的渠道。对地方高校而言,以学科建设为基本点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和谐统一。

2.4 合理化实践与教学的关系

至于大学阶段的所谓实践教学环节,感觉高教界对实践教学的理解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更多的可能也是一种无奈。教育、行业、高校和企业应彼此各有分工,教育不应该过分强求大学特别是地方高校做行业和企业的事,一方面是因为关于大学阶段实践教学的效果尚且没有量化的价值评估;另一方面很多地方高校对行业、企业的影响能力有限,存在与之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现实困难;同时,企业作为主要的社会经济活动主体,有条件通过合适的方式(比如提供挂职锻炼的岗位机会)把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当作一项社会责任予以承担,这也有利于企业以人才储备为导向实施选人、用人的考察机制,而且从长远来看这对于教育、行业、高校和企业各方都是“多全其美”的。

3 大部制一体化交通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

交通运输是人们衣食住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交通”的说法似乎由来以久,交通运输专业是一个涵盖内容十分广阔的基础应用研究型专业,涉及自然科技、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等领域。在当前大部制一体化交通的背景下,强调展现不同交通方式的个性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融合不同交通方式的共性,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实现客运的零距离换乘与货运的无缝中转。

由于现代交通运输在业务上既有技术性要求又有管理性要求的特性,国内相关学科建设比较成熟,且在行业特色上比较鲜明的高校(如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在本世纪初提出了交通运输大类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思路并进行试点,发展至今其交通运输大类专业涵盖了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工程等分支,每个分支又细分为一系列方向,如铁道运输、城市轨道交通、智能交通等,这种按大类专业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些高校业已达成共识并日益完备。

4 山东省属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优质教育资源开发途径构想

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培养方案的修订既要能体现出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精神,又要能通过对组成结构的精心设计,体现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思路。

4.1 山东省属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的框架

山东省各级决策主体日益重视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积极为实现山东省成为交通强省的目标创造条件;近年一些山东省属高校相继成立了交通学院,如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山东省属地方高校,山东科技大学官方网站展示的发展战略主题是“走向世界”,然而如同中国的宏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尚且需要“三步走”一样,山东科技大学实现走向世界的战略梦想必然需要一系列的战术措施保障,比如指导新学院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以助其尽快成长成熟,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通过上述前文对于地方高校现状特点的分析、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定位的分析、大部制一体化交通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专业特点的分析,勾勒出了山东省属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的框架轮廓。

4.2 山东省属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特色建设:行业特色与地方特色

至于地方高校专业特色的建设,主要分为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两个方面。山东省属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在行业特色方面的建设,应该积极与那些业已形成鲜明行业特色的组织机构(如高校、行业协会)沟通交流并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即使“求其上,得其中”,对于新成立的院校也将是进步性的收获。在地方特色建设方面,将专业特色与学校所在地或生源地的地域特色相结合,山东省既是物流大省,也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是在产业链上还是在学科建设上都应该将交通运输与物流业、交通运输与旅游业紧密对接,以便更好的为地方、社会服务。

山东省属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并不矛盾且具备将两者统筹建设的条件。略感遗憾的是虽然当前一些山东省属高校相继成立了交通学院,但各交通学院在轨道交通方面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对都比较薄弱,甚至予以简单放弃,没有对轨道交通方向的学科发展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实现山东省变为交通强省的目标,有必要认识到轨道交通这一出行方式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以及青岛市域的综合交通规划建设实施来看,未来包括目前省内、市内对轨道交通方向各类人才是有大量需求的。所以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应该比较有前瞻性地把握住市域、省域乃至全国轨道交通大发展这一机遇,拓展并重视轨道交通(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城际轨道交通、高速铁路、铁道运输)及城市交通在规划与运营管理方向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将远期发展规划目标定位于交通运输学科本科、硕士点、博士点的发展建设,着力打造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行业特色与地方特色。

4.3 山东省属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以上述前文论证为基础,注意知识结构的体系化、专业主干课程的有机衔接以及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考虑学缘结构,分配必修课、选修课的学分比例;针对各类学生的特长爱好、毕业去向定位等特点,进行相近专业、相关专业的系、院、校级间的课程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突破学科和专业界限,实现个性化教学与自主教育。具体如在专业基础课的必修课程中可考虑主要设置管理学、管理运筹学、交通运输导论、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学、交通运输设备、专业英语等,选修课则考虑设置系统工程、交通运输政策、运输项目管理与评估等;专业课程的必修课则考虑主要设置运输组织学、旅客运输组织、运输经济学、货物运输组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通港站与枢纽、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运输旅游管理、集装箱与多式联运、运输商务等,选修课则考虑设置智能交通系统、旅客心理学、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系统信息技术、科技论文写作、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现代物流规划与设计等。

5 结语

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社会各界输送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各类人才,从量的规模上,省属地方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其教育水平的提升将会大幅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水平。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大规模的扩招,在中国大学的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当下的“大众式”教育,也使大学成为培养各层次(包括技能型、应用型、研究型等)人才的载体。在当前新的教育格局中,许多地方高校面临着以改革求发展的抉择,如是否转型,如何转型等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无论如何从形式上进行衍变,大学的实质内涵都应是殊途同归的——即教书育人。作者作为在地方高校从事一线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教师,希望文中论点能够引起重视,并对省属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学生培养及专业教师的发展有所增益。

参考文献

[1] 王永生.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1.

[2] 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

[3] 肖贵平等.主动适应行业变化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高等教育,2004.

[4] 中国教育部.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N].http://www.moe.edu.cn/.endprint

2.3 以学科建设为基本点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和谐统一

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国内习惯上又将高校划分为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这样几类。依据教学相长的教学规律,一所理想的大学应该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如果只重视教学而弱化科研,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像“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一样没有生机;如果只强调科研而忽视教学,等于关闭了一条科研成果在现实中传承扩散的渠道。对地方高校而言,以学科建设为基本点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和谐统一。

2.4 合理化实践与教学的关系

至于大学阶段的所谓实践教学环节,感觉高教界对实践教学的理解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更多的可能也是一种无奈。教育、行业、高校和企业应彼此各有分工,教育不应该过分强求大学特别是地方高校做行业和企业的事,一方面是因为关于大学阶段实践教学的效果尚且没有量化的价值评估;另一方面很多地方高校对行业、企业的影响能力有限,存在与之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现实困难;同时,企业作为主要的社会经济活动主体,有条件通过合适的方式(比如提供挂职锻炼的岗位机会)把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当作一项社会责任予以承担,这也有利于企业以人才储备为导向实施选人、用人的考察机制,而且从长远来看这对于教育、行业、高校和企业各方都是“多全其美”的。

3 大部制一体化交通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

交通运输是人们衣食住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交通”的说法似乎由来以久,交通运输专业是一个涵盖内容十分广阔的基础应用研究型专业,涉及自然科技、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等领域。在当前大部制一体化交通的背景下,强调展现不同交通方式的个性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融合不同交通方式的共性,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实现客运的零距离换乘与货运的无缝中转。

由于现代交通运输在业务上既有技术性要求又有管理性要求的特性,国内相关学科建设比较成熟,且在行业特色上比较鲜明的高校(如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在本世纪初提出了交通运输大类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思路并进行试点,发展至今其交通运输大类专业涵盖了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工程等分支,每个分支又细分为一系列方向,如铁道运输、城市轨道交通、智能交通等,这种按大类专业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些高校业已达成共识并日益完备。

4 山东省属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优质教育资源开发途径构想

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培养方案的修订既要能体现出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精神,又要能通过对组成结构的精心设计,体现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思路。

4.1 山东省属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的框架

山东省各级决策主体日益重视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积极为实现山东省成为交通强省的目标创造条件;近年一些山东省属高校相继成立了交通学院,如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山东省属地方高校,山东科技大学官方网站展示的发展战略主题是“走向世界”,然而如同中国的宏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尚且需要“三步走”一样,山东科技大学实现走向世界的战略梦想必然需要一系列的战术措施保障,比如指导新学院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以助其尽快成长成熟,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通过上述前文对于地方高校现状特点的分析、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定位的分析、大部制一体化交通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专业特点的分析,勾勒出了山东省属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的框架轮廓。

4.2 山东省属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特色建设:行业特色与地方特色

至于地方高校专业特色的建设,主要分为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两个方面。山东省属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在行业特色方面的建设,应该积极与那些业已形成鲜明行业特色的组织机构(如高校、行业协会)沟通交流并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即使“求其上,得其中”,对于新成立的院校也将是进步性的收获。在地方特色建设方面,将专业特色与学校所在地或生源地的地域特色相结合,山东省既是物流大省,也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是在产业链上还是在学科建设上都应该将交通运输与物流业、交通运输与旅游业紧密对接,以便更好的为地方、社会服务。

山东省属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并不矛盾且具备将两者统筹建设的条件。略感遗憾的是虽然当前一些山东省属高校相继成立了交通学院,但各交通学院在轨道交通方面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对都比较薄弱,甚至予以简单放弃,没有对轨道交通方向的学科发展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实现山东省变为交通强省的目标,有必要认识到轨道交通这一出行方式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以及青岛市域的综合交通规划建设实施来看,未来包括目前省内、市内对轨道交通方向各类人才是有大量需求的。所以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应该比较有前瞻性地把握住市域、省域乃至全国轨道交通大发展这一机遇,拓展并重视轨道交通(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城际轨道交通、高速铁路、铁道运输)及城市交通在规划与运营管理方向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将远期发展规划目标定位于交通运输学科本科、硕士点、博士点的发展建设,着力打造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行业特色与地方特色。

4.3 山东省属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以上述前文论证为基础,注意知识结构的体系化、专业主干课程的有机衔接以及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考虑学缘结构,分配必修课、选修课的学分比例;针对各类学生的特长爱好、毕业去向定位等特点,进行相近专业、相关专业的系、院、校级间的课程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突破学科和专业界限,实现个性化教学与自主教育。具体如在专业基础课的必修课程中可考虑主要设置管理学、管理运筹学、交通运输导论、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学、交通运输设备、专业英语等,选修课则考虑设置系统工程、交通运输政策、运输项目管理与评估等;专业课程的必修课则考虑主要设置运输组织学、旅客运输组织、运输经济学、货物运输组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通港站与枢纽、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运输旅游管理、集装箱与多式联运、运输商务等,选修课则考虑设置智能交通系统、旅客心理学、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系统信息技术、科技论文写作、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现代物流规划与设计等。

5 结语

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社会各界输送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各类人才,从量的规模上,省属地方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其教育水平的提升将会大幅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水平。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大规模的扩招,在中国大学的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当下的“大众式”教育,也使大学成为培养各层次(包括技能型、应用型、研究型等)人才的载体。在当前新的教育格局中,许多地方高校面临着以改革求发展的抉择,如是否转型,如何转型等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无论如何从形式上进行衍变,大学的实质内涵都应是殊途同归的——即教书育人。作者作为在地方高校从事一线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教师,希望文中论点能够引起重视,并对省属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学生培养及专业教师的发展有所增益。

参考文献

[1] 王永生.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1.

[2] 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

[3] 肖贵平等.主动适应行业变化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高等教育,2004.

[4] 中国教育部.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N].http://www.moe.edu.cn/.endprint

2.3 以学科建设为基本点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和谐统一

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国内习惯上又将高校划分为教学型、研究型、教学研究型这样几类。依据教学相长的教学规律,一所理想的大学应该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如果只重视教学而弱化科研,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像“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一样没有生机;如果只强调科研而忽视教学,等于关闭了一条科研成果在现实中传承扩散的渠道。对地方高校而言,以学科建设为基本点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和谐统一。

2.4 合理化实践与教学的关系

至于大学阶段的所谓实践教学环节,感觉高教界对实践教学的理解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更多的可能也是一种无奈。教育、行业、高校和企业应彼此各有分工,教育不应该过分强求大学特别是地方高校做行业和企业的事,一方面是因为关于大学阶段实践教学的效果尚且没有量化的价值评估;另一方面很多地方高校对行业、企业的影响能力有限,存在与之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现实困难;同时,企业作为主要的社会经济活动主体,有条件通过合适的方式(比如提供挂职锻炼的岗位机会)把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当作一项社会责任予以承担,这也有利于企业以人才储备为导向实施选人、用人的考察机制,而且从长远来看这对于教育、行业、高校和企业各方都是“多全其美”的。

3 大部制一体化交通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

交通运输是人们衣食住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交通”的说法似乎由来以久,交通运输专业是一个涵盖内容十分广阔的基础应用研究型专业,涉及自然科技、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等领域。在当前大部制一体化交通的背景下,强调展现不同交通方式的个性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融合不同交通方式的共性,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实现客运的零距离换乘与货运的无缝中转。

由于现代交通运输在业务上既有技术性要求又有管理性要求的特性,国内相关学科建设比较成熟,且在行业特色上比较鲜明的高校(如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在本世纪初提出了交通运输大类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思路并进行试点,发展至今其交通运输大类专业涵盖了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工程等分支,每个分支又细分为一系列方向,如铁道运输、城市轨道交通、智能交通等,这种按大类专业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些高校业已达成共识并日益完备。

4 山东省属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优质教育资源开发途径构想

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培养方案的修订既要能体现出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精神,又要能通过对组成结构的精心设计,体现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思路。

4.1 山东省属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的框架

山东省各级决策主体日益重视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促进作用,积极为实现山东省成为交通强省的目标创造条件;近年一些山东省属高校相继成立了交通学院,如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山东省属地方高校,山东科技大学官方网站展示的发展战略主题是“走向世界”,然而如同中国的宏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尚且需要“三步走”一样,山东科技大学实现走向世界的战略梦想必然需要一系列的战术措施保障,比如指导新学院如何应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以助其尽快成长成熟,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通过上述前文对于地方高校现状特点的分析、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定位的分析、大部制一体化交通背景下交通运输类专业特点的分析,勾勒出了山东省属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的框架轮廓。

4.2 山东省属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特色建设:行业特色与地方特色

至于地方高校专业特色的建设,主要分为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两个方面。山东省属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在行业特色方面的建设,应该积极与那些业已形成鲜明行业特色的组织机构(如高校、行业协会)沟通交流并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即使“求其上,得其中”,对于新成立的院校也将是进步性的收获。在地方特色建设方面,将专业特色与学校所在地或生源地的地域特色相结合,山东省既是物流大省,也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是在产业链上还是在学科建设上都应该将交通运输与物流业、交通运输与旅游业紧密对接,以便更好的为地方、社会服务。

山东省属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行业特色和地方特色并不矛盾且具备将两者统筹建设的条件。略感遗憾的是虽然当前一些山东省属高校相继成立了交通学院,但各交通学院在轨道交通方面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对都比较薄弱,甚至予以简单放弃,没有对轨道交通方向的学科发展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实现山东省变为交通强省的目标,有必要认识到轨道交通这一出行方式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以及青岛市域的综合交通规划建设实施来看,未来包括目前省内、市内对轨道交通方向各类人才是有大量需求的。所以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应该比较有前瞻性地把握住市域、省域乃至全国轨道交通大发展这一机遇,拓展并重视轨道交通(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城际轨道交通、高速铁路、铁道运输)及城市交通在规划与运营管理方向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将远期发展规划目标定位于交通运输学科本科、硕士点、博士点的发展建设,着力打造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行业特色与地方特色。

4.3 山东省属地方高校交通运输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以上述前文论证为基础,注意知识结构的体系化、专业主干课程的有机衔接以及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考虑学缘结构,分配必修课、选修课的学分比例;针对各类学生的特长爱好、毕业去向定位等特点,进行相近专业、相关专业的系、院、校级间的课程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突破学科和专业界限,实现个性化教学与自主教育。具体如在专业基础课的必修课程中可考虑主要设置管理学、管理运筹学、交通运输导论、交通运输规划、交通工程学、交通运输设备、专业英语等,选修课则考虑设置系统工程、交通运输政策、运输项目管理与评估等;专业课程的必修课则考虑主要设置运输组织学、旅客运输组织、运输经济学、货物运输组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交通港站与枢纽、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运输旅游管理、集装箱与多式联运、运输商务等,选修课则考虑设置智能交通系统、旅客心理学、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系统信息技术、科技论文写作、交通环境影响评价、现代物流规划与设计等。

5 结语

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社会各界输送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各类人才,从量的规模上,省属地方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其教育水平的提升将会大幅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质量水平。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大规模的扩招,在中国大学的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式”教育转变为当下的“大众式”教育,也使大学成为培养各层次(包括技能型、应用型、研究型等)人才的载体。在当前新的教育格局中,许多地方高校面临着以改革求发展的抉择,如是否转型,如何转型等问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无论如何从形式上进行衍变,大学的实质内涵都应是殊途同归的——即教书育人。作者作为在地方高校从事一线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教师,希望文中论点能够引起重视,并对省属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学生培养及专业教师的发展有所增益。

参考文献

[1] 王永生.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1.

[2] 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

[3] 肖贵平等.主动适应行业变化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高等教育,2004.

[4] 中国教育部.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N].http://www.moe.edu.cn/.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培养教师发展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教育服务成就学生的路径研究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等数学教学研讨
中职新生英语教育之我见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论机加工实训的综合一体化
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和培训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