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旆
摘 要 文章从开源运动的历史和特点出发,对比分析了开源社区有别于传统企业的适应于网络社会的生产组织形式,提出其在创新问题上的特殊激励方式,对开源运动的未来提出展望。
关键词 开源软件 历史 生产组织形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1 软件业的风云变幻
在个人电脑还没有流行的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对于当时的程序员来说,开源软件这个概念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大规模销售的商业软件还没有出现,特定硬件平台上软件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开发者,行业内所有的理论成果和软件代码都是公开并且免费的,大家可以随意翻阅、下载然后相互借鉴和完善,开源如今博大精深的内涵来源于简单的计算机自由和源代码共享。一群最为遵守行业规则的程序员,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对系统进行交流,找出各应用软件的不足与漏洞,并采取合同协作的方式不断地完善它。为了便于相互交流和学习,所有的软件源代码都直接公布在网上,程序员们可以任意下载并修改从而使之完善,最终的胜利果实将由所有曾经参与其完善修补工作以及使用它的人来享用,是真正的开放民主。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大多数的软件依然是随着购买的硬件而一同得到的,几乎没有人想到应该为软件收费。
第一个打破以往的软件分享文化的人正是现在家喻户晓的软件业巨头比尔·盖茨。1976年3月2日,初生牛犊的比尔·盖茨发表了一封信,名为“An Open Letter to Hobbyists”(给玩家的公开信),表达了对那些不付费却在使用微软Altair BASIC软件的用户的强烈不满,并义正言辞地抨击了当时软件界盛行的行业操守:“大多数玩家应当懂得,你们正在剽窃他人的软件成果。既然硬件需要花钱购买,软件为何要无偿分享?谁真的在乎程序员们是否得到了应有的报酬吗?”比尔·盖茨试图借此告诉人们,只有保证了程序员和企业能够通过编写和发布软件而带来应得的收入,才能保证软件生产的质量和效率。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对整个软件业都产生巨大影响的一封信,不断有公司开始效仿微软的做法,着力开发并出售源代码不公开的软件。自此,私有的商业软件模式开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程序员之间几乎无法再自由地交流代码和经验,各大公司纷纷开始抢夺行业精英,知识产权制度得到大力弘扬。
2 开源改革生产组织形式
生产组织形式是指生产者对所投入的资源要素、生产过程以及产出物的有机、有效结合和运营方式的一种通盘概括,是对生产与运作管理中的战略决策、系统设计和系统运行管理问题的全面综合。不同的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模式的不同,导致生产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
开源软件的生产组织形式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互联网所带来的信息沟通全球化为开源社区的发展提供了再适合不过的生长土壤,无论是软件的设计研讨、生产制作,还是开源运动的集会拓展,几乎全部都在互联网的空间中完成。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存在,开源社区中既没有绝对的权威领导,也并非传统组织中最为提倡的金字塔式自上至下权力层层递减的管理结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松散、缺乏约束力的组织,却能够让全世界数以千计的软件业精英不计报酬地投入到开源软件的产品开发之中,可以说是对传统软件工程学管理理念的彻底颠覆。
开源运动领袖埃里克·雷蒙德在《大教堂与集市》中形象阐述了开源软件与专有软件在生产模式上的差异。“我认为这是建造教堂模式和集市模式的根本差别。在建造教堂的编程模式看来,程序中的错误和问题往往隐藏很深,不容易被发现。即使耗费数月时间进行仔细排查,也不一定能够确保发现所有错误和隐患。因此,教堂式的软件开发过程需要很长的发布周期,但就算是这样用户也不可避免地因为没有得到完美的版本而感到失望。而以集市模式的观点来看,软件的错误和问题却变得显而易见了,当一个错误同时暴露在成百上千个充满热情的开发人员眼前时,他们会对每个新发布的版本进行测试,问题很快变得浅显。所以我们常常以发布来获得更多的更正。”
开源社区的这种研发模式强调对用户需求的满足,其组织流程的设计充分体现出了对效率和生产力的注重。正如一些学者所言,用“应用创新”来归纳开源社区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是恰当的。应用创新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置身用户的应用环境,通过研发人员与用户的互动挖掘需求,通过用户参与创意,参与技术研发与验证的全过程,发现用户的现实与潜在需求,通过各种创新的技术与产品,推动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是相互影响、共同推进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技术进步为应用创新提供新鲜血液,而当应用创新触及技术的瓶颈,又能鞭策技术开发人员加快研发进度,推动技术进步。然而,在传统的科技创新体系中,对技术进步的关注度和资金投入还是远高于面向用户的创新,进而造成科技成果实用性差、时效性低、转化率不高等诸多弊病。只有在制度层面上建立以用户需求为着眼点的长效机制,才能在科技进步带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拥有不竭动力。
传统企业管理模式是金字塔型,从塔顶开始依次是董事会、经理、主管、技术人员等等。而开源社区则实行一种同心圆式的管理模式。圆心是管理层,主要负责探讨并控制软件的总体发展方向,以及软件的调整和更新等事务;内层圆中的是编程人员,司职思路设计、版本兼容、错误修正等技术问题;外层圆中则是进行测试的用户,能够及时反馈不同环境下的各种问题,帮助提高软件兼容性、安全性、多样性等等。一个成功的开源项目往往具备以下几个特点:贤明的领导、和谐的团队、透明的管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正是团队成员各异的思路成为了创意的源泉,加快了工作的进程。
3 开源培育创新土壤
关于“创新”这一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的定义: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按照这一理解,如果一种模式能够吸收更多新的生产要素到生产体系之中,就能更好地和新的生产条件相配合,进而改善整个体系架构,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个模式将为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和信息是新的三大生产要素,这在软件业同样适用。开源模式借助互联网的连通性,消除了地域的隔阂,将无数存在于不同网络终端的富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纳入到了开源社区的生产体系内,良好地适应了知识社会新的意识形态。用户除了可以使用软件之外,还可以亲身参与到软件的改进和再创造中去。随时随地的线上沟通与数据处理营造了开放共享的氛围,技术和产品之间的交相呼应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换信息以做到对问题的及时修正,最终以短周期的循环往复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
科学研究在本质上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开源的事业。科学的进步依赖于从发现到假设再到证明的过程。一次科学实验也许有偶然性,但是大量的重复实验必定可以去除偶然性,得到真正可靠的结果,而前提是实验的假设、测试环境、结果等是开放共享的。完成一项新的科学发现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路线方法,或许有时的确可以不依靠他人的力量;但是科学发明的过程却必须借助他人的帮助,因为知识的产生和累积不可能是空中楼阁,证明一个数学定理的过程建立在已经其他某些数学定理成立的基础上,发明一样新事物需要现有事物提供灵感和制造方法,这都是对共享信息的需求。著名物理学家、原子核物理学之父——欧内斯特·卢瑟福曾经说过,“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所有的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它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
科学家常做的事情是重复或者复制,而开源软件程序员常做的事情则是调试;科学家的成就来自发明,而开源软件程序员的成就来自创造。事实上,开源运动在软件业的成就就是科学方法的延伸,因为计算机产业的核心仍在于计算机科学。但问题随之而来:计算机科学与其他所有科学都有本质的不同,在计算机的世界里,共享源代码是唯一能使人们复制他人结果的途径。如果希望其他人能够帮助论证程序的可行性,提供给对方程序的编译和运行方法是必需的。因为当获知了源代码以后,其他人在发现错误的时候可以及时进行修改,而不是仅仅发送错误报告或者视而不见。专有软件由于对源代码的封闭,无形中产生了一个知识壁垒,把大量有价值的思想排斥在了自己的软件体系之外。即使是微软这样的软件巨头所雇用的软件人员数量也不可能与所有开源社区的成员数量相比。专有软件的研发和发布过程既没有把科技的优势融入到对生产要素的积聚之中,也没有把互联网打破时空界限的特点,运用到令使用者得以更方便快捷地进行问题反馈、快速测试以及性能升级的着重点上,使得创新模式始终无法突破传统观念的壁垒,而是一味生存在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中,用源代码筑造高墙来保证地位的不动摇。
4 结语
开源并不等同于免费。一个明智的领军人物并不会因为开源而过着两袖清风的日子,相反,他们善用开源并进行合理的商业化,从而最终创造出附属品的价值要远胜于原产品价值的东西。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园的大门逐渐免费对游客敞开了,这不但是惠民之举,也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到公园,从而增加公园内餐饮和游乐设施等的收入;开往西藏的火车票价如果更为便宜了,那么西藏的旅店需求就会随之增大,因为去往西藏的旅客人数增多了;一个软件开放了源代码,降低了软件的购买费用,会引来更多的购买者,那么商家在对顾客的后期服务中同样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只要方法得当,能够不断地推陈出新,开源产品不仅不会因为公开源代码而丧失价值,反而将因为“互利双赢”的理念和使用者对自由的崇尚而得到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剑.数字边疆的权力与财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 宋刚等.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3] 劳伦斯·莱斯格.免费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