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对语音隐喻的阐释

2014-11-17 07:17何旻泽屈荣英
关键词:甄嬛传隐喻

何旻泽 屈荣英

摘 要:随着认知语言学的逐步兴起,越来越多的人采用这种新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语言学。《甄嬛传》中的人名、人物语言内容的语音隱喻内涵丰富,使得该剧风格独特、寓意深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创造出无限的遐想。

关键词:隐喻;语音隐喻;《甄嬛传》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191-02

2013年上半年最火的一部古装连续剧《甄嬛传》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剧中多采用隐喻等手段来增强台词的渲染力,尤其是语音隐喻,如音同形异义异类语音双关、暗语黑话、双关和语音仿拟等。语音隐喻现象在这部剧的台词中运用极其广泛,这样使得该剧风格独特、寓意深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创造出无限的遐想。本文主要以《甄嬛传》为例,采用隐喻学理论,对语音隐喻的定义、《甄嬛传》中人名语音隐喻、《甄嬛传》中诗文引用中的语音隐喻、《甄嬛传》中暗语、押韵表达、民族文化等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甄嬛传》中语音隐喻的产生和理解提供认知理据。

一、隐喻与语音隐喻的关系

近年来,隐喻一直成为众多学者讨论的热点话题,隐喻被运用在各种理论当中。认知语言学的代表Lakoff和Johnson:“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在语言中,而且在我们思维和行动中都是这样。”[1]表明隐喻的焦点根本不在语言,而在人利用一个概念领域去说明另一个概念领域,或者说是概念领域之间的映现,即一种语域可以系统的用另一种语域中的词汇来谈及或表达。它是一种认知活动,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说隐喻绝对是日常语言中的中心问题,跨领域的映现这一原则也适用于诗歌语言。隐喻是以认知主体和背景为基础,表达出两种不同事体的本体和喻体,它们在互动矛盾的认知过程中,主体再结合其他因素,从而得出其中所要表达的隐喻意义。例如:Teachers are gardeners.(老师是园丁。)对概念域(teachers)的理解是基于概念域(gardeners)的理解。通过认知和推理,概念域中主体(teachers)的一个或部分特征通过影射被作用到了概念域喻体(gardeners)上,从而使概念域的喻体(gardeners)获得了概念域的某一或某些相关特征。映射过程即认知过程中,两者产生互动作用[2]。语音隐喻以大量同音义字作为基础,从而形成了隐喻思维,并为语音隐喻提供了解读的可能性和语言基础。

二、语音隐喻的认知机制

Ivan Fonagy在1999年的论文“Why Iconicity”一文中最先提出了“语音隐喻(Phonetic Metaphor)”[3]。文中主要从语音或发音方式与其所表达的意义进行论述,并从中总结了3条原则:(1)有意识表达某种情感与特定发音方式对应;(2)发音器官的运动与身体姿态会一致;(3)不同程度的紧张、延时、言语速度反映出不同程度的情感[4]。通过以上原则我们可以看出语音隐喻与发音方式、发音形式、发音结构、个人情感都存在着关系,并出现了相似性。“语音隐喻是不同的意义(contents)通过各自能指的相似性(similarity)或相近性(closeness)所进行的联想(association)。”文中的能指就是语音(sound),而语音之所以能在不同的意义间进行联想,是由词与词内在的理据性(innermotivation)所创造的,而这些词必须具有相同(identical)或相似(similar)的语音成分(soundelements)。这里需强调的是,“意义”相当于Lakoff表述的“概念系统”,也相当于索绪尔表述的所指。

我们可对语音隐喻作如下理解:语音隐喻就是不同的所指借助其能指的相似或相同的语音成分所进行的相互联想,它是一种从语音层面进行的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但是按照Lakoff对隐喻的定义来研究语音隐喻,似乎Ivan Fonagy对语音隐喻的定义并不成立。因此,我们将这二人的观点看做两派,主张将Ivan Fonagy所说的“语音隐喻”视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相似性的问题,可归于“语音相似性”来讨论,而主张按照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的定义从语音层面来论述“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通常被定义为“to say one domain in terms of another”。语音隐喻是从语音层面来论述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它是用一个象征单位(一种音义关系)来喻说或激活另一个象征单位。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语言符号(原型为词)的集,每个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体,能指是音响形象,所指是概念[5]。认知语言学家往往将隐喻简要概述为用一个概念域来表达另一个概念域,若从这个定义来说,用一个象征单位(一种音义关系)来喻说或激活另一个象征单位才更加符合上述定义的隐喻。李弘把语音隐喻初步分为音同异义类隐喻(Homonym Metaphor)、歇后语和诗文对联、基于完全音同形同义异的语音双关、语音仿拟、押韵表达、黑语暗语以及民俗文化中的语音隐喻[6]。隐喻不仅可以在词汇层中,也可以在语音层和句法层、语法层中。

三、《甄嬛传》中的语音隐喻分析

(一)人名语音隐喻

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跨域喻指现象),在涉及表达两种不同事物中产生矛盾,并实现统一。

1.甄嬛(A)———(真寰)(B)

这是人名域向生活域的映射。指一半纯真善良一半绝情狠毒。

2.沈眉庄(A)——(什梅妆)(B)

这是说这个人像梅花一样清高傲骨,高雅美丽。宁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浣碧(A)——(换婢)(B)

这是人名域向身世域的映射。说明她最后从婢女的身份变成了主子。

4.珍缡(A)——(真离)(B)

这是人名域向行为域的映射。说明她最终会离开他的父母。

通过以上的语音隐喻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概念域A的理解是基于概念域B的语音隐喻理解。通过认知和推理,概念域B中的一个或部分語音隐喻特征通过影射被作用到了概念域A上,使概念域A获得了概念域B的某一或某些相关特征。在影射过程中,两者有互动关系。

(二)诗文引用中的语音隐喻分析

1.嬛嬛大年夜在倚梅园祈福时念的崔道融《梅花》诗:“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相传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时,夜里梦见与一位装束朴素的女子一起饮酒,这位女子芳香袭人,又有一位绿衣童子,在一旁欢歌笑舞。天将发亮时,赵师雄醒来,却发现自己睡在一棵大梅花树下,树上有翠鸟在欢唱。原来梦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树,绿衣童子就是翠鸟,这时,月亮已经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横斜,赵师雄独自一人惆怅不已,后用为梅花的典故。

2.你便会发现这是出自于宋朝蔡伸的词《一剪梅》中的“嬛嬛一袅楚宫腰,那更春来,玉减香消。”选秀时,皇帝曾对甄嬛说过:“定不会让你玉减香消。”这一句,皇帝是做到了。最后那句“那年杏花微雨,你说你是果郡王,也许从一开始,便都是错的”,自己选择的也好,命运安排的也好,一开始,谁都猜不到结局。他们的爱从希望变绝望,从深爱变仇恨,皇帝与甄嬛之间,谁负了谁,是爱或恨,都在皇帝驾崩的那一刻烟消云散了,各自的无奈与遗憾只有自己懂得罢了。

3.“期盼明月,期盼朝阳,期盼春风浴。可逆风不解,挟雨伴雪,摧梅折枝去。”在深宫之中,若要想求得皇帝的那颗真心,是不可求得的。理由很简单:皇帝是天子,是受万人拥戴的,并不能归属于一个人。在前朝后宫的权益制衡下,当个体命运背负着牵制着身后的家族荣誉、安危,争到最后最惨是含冤而死,最好也不过是身心俱疲、心灰意冷罢了。因此,作为深宫的女人们,仅仅就是一种工具,失宠枉死的都是将来会遭遇和面临的结果,得宠晋位的都须有一颗极冷的强大内心,你需抛了爱弃了情,在这里若要求个什么真爱,就是把自己推上绝路。当然,作为甄嬛不也是心死才得活了下去吗。有爱才有恨,没了爱就不生怨,没了猜忌便没了烦恼。皇帝恩宠就如那一夜的夕颜花,花开花落终有时,在这个金碧辉煌沐浴荣耀的地方,好好活下去竟成了奢望,这是多么讽刺的言语。

(三)暗语

1.在甄嬛传中,浣碧设计皇上指婚给她和允礼,允礼随身携带的香囊掉出来了,浣碧说里面有杜若。杜若的话语就是“信任”。

2.在甄嬛传中,皇上亲手给甄嬛画了个梨花在额头,在京城广为流传,给了个雅称姣梨妆,表示夫妻恩爱和顺,但是梨花也有未果的寓意,为后面出宫埋下伏笔。

(四)押韵表达

很多成语、俗语、谚语都是基于语音隐喻之上形成的。

1.在《甄嬛传》中甄嬛下床剪蜡烛是来源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种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正是建立在语音押韵上的。

2.甄嬛在与皇帝诀别时心碎至极,脱口而出的《诀别书》则来自汉代卓文君之手:“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借用卓文君拜别司马相如时的决绝道出甄嬛与皇帝离别的痛心。

(五)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隐喻就像语言一样深深的融入民俗文化当中。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这样的例子,例如:数字8和6深受大家欢迎_因为它们的谐音是“六六大顺”“发发发”。在美国,人们厌恶13这个数字,认为它是一个不吉利数字。在《甄嬛传》中,甄嬛和皇上同房之后,过了几天,皇上带甄嬛回寝宫,说要给她一份惊喜:当她掀开被子时,被子下面是枣、花生、桂圆、莲子(早生贵子),由此甄嬛颇为感动,认定了这位夫君,并决心要一生爱着这个男人。

清朝以庆隆舞在大型筵宴上演出。但清宫用于宗室筵宴的“世德舞”与用于军队凯旋筵宴的“德胜舞”,舞制均与庆隆舞相同。可见,庆隆舞是清宫最喜爱的乐舞。圣武舞也是清宫较常上演的大型乐舞。在《甄嬛传》中,甄嬛因跳了惊鸿舞而得到皇帝的极佳赞赏和喜爱,并为她设计了“梅花妆”。在清朝,很流行歌唱和舞蹈音乐,里面穿插了鲜明的满族特色。在清朝最著名的舞蹈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惟天”,表现康熙帝不畏劳苦、率军亲征、剿灭叛敌的战斗;第二部“皇矣”,描述康熙帝抚慰降民、安定边疆的场景;第三部“武成”,颂扬康熙帝的赫赫武功与浩浩盛德。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是经常使用的手法。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经验结构、认知结构、认知方式和认知习惯等的相似性。对文学作品中语音隐喻现象的了解和掌握,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知识水平,加深我们对作品深层内涵的了解。

参考文献:

〔1〕Lakoff G,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Fonage. Ivan. Why Iconicity [M]. Form Miming Meaning 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9.

〔4〕〔5〕Saussure,E.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李弘.语音隐喻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3).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甄嬛传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台词的阶层差异浅析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甄嬛传》在美遭吐槽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