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芳
摘 要:新世纪以来,印度在结合自身海上地缘优势及陆上地缘劣势的基础上,开始深入介入南海问题,成为当前南海问题域外大国因素的新推手。其南海政策主要表现在:深化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外交合作,强化在南海的军事存在以及与美日大国协同、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究其南海政策的地缘政治因素可以概括为:实现能源进口多样化,平衡中国的战略意图以及对大国崛起地缘政治空间拓展的需求。从长远看,印度介入南海问题的基本立场不会改变,协调和竞争成为中印在南海问题上互动的发展态势,为此,中国需积极应对、慎重处之。
关键词:印度;地缘政治;南海问题
中图分类号:D8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099-04
新世纪以来,以拓展国家的地缘战略空间、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为指针,印度积极实施面向亚太的“东向”政策。南海是印度“东向”政策中首先面对的地缘政治板块,也被其视为仅次于印度洋、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海域。近年来,印度不断加深对南海问题的介入,成为当前南海热点问题中域外大国因素的主要力量之一。中国是南海问题的当事国,亦是正在崛起中的亚洲发展中大国,地缘位置上的相邻和地缘政治利益上的重合使中印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战略上的竞争态势。因此,从地缘政治视角解析印度的南海政策,不仅可以初步了解印度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发展趋势,而且对中国分析南海问题中的域外大国因素、制定相应的南海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印度的地缘政治环境概述
地缘政治是国际关系研究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国际关系理论大师汉斯·摩根索曾指出:“一国权力所依赖的最稳定的因素显然是地理。”[1]从现实主义视角看来,地缘政治作为国际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其本质仍然是国家之间的权力争夺。它是政治行为体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控制和利用来实现以权力、利益、安全为核心的特定权利,并借助地理环境展开相互竞争与协调的过程及其形成的空间关系[2]。
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东西南三面环海,北面由喜马拉雅山脉与亚洲分隔开,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地理单元。从地缘上看,印度具有先天的海洋性地缘优势。印度位于印度洋北部中心位置,海岸线长达7600千米,沿岸拥有大小190多个港口,印度半岛深入印度洋达1600余千米[3]。这些都为印度发展海权、成为海洋性大国提供了便利。作为南亚国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资源最为雄厚的国家,印度一直是南亚地区的一流强国。独立以来,印度一直视印度洋为传统的势力范围,始终要防范大国势力控制印度洋。另一方面,印度陆上的地缘政治环境却并不理想,突出表现为:西边的宿敌巴基斯坦是印度向西拓展外交、发展经济的地理屏障;东北与中国长期存在的陆上边界划分问题成为两国政治互信的一大症结;加上中东地区长期动荡,政治格局错综复杂,而周边地区经济又相对落后,与印度发展合作的潜力不大,这些使得印度在南亚陆地方向上的战略回旋空间十分有限。
作为南亚次大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政治板块,从传统的地缘范围看,印度不属于亚太国家,其发展的战略空间应主要集中在印度洋及其邻近边缘。但是印度有着传统的欲做世界大国的雄心壮志,正如前总理尼赫鲁所言:“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4]新世纪以来,随着印度的快速崛起并结合传统的大国梦的发展理念,印度早已不满足于仅仅将印度洋作为“内湖”传统的地缘政治范围。2000年印度官方首次使用包括南海在内的“大周边”的概念,并指出南亚以外的南海海域是其应当获得、维持和保持威慑力的区域[5]。随着国家地缘边界利益的拓展,印度的南海政策日渐清晰。
二、地缘政治视角下印度的南海政策
(一)深化与东盟国家在经济、外交领域的合作,以加深对南海问题的介入
2002年印度在柬埔寨参加首次东盟峰会,建立了印度-东盟10+1对话机制,标志印度继中、日、韩之后作为第四个单独与东盟展开机制性对话的国家,双方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2003年印度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标志着印度与东盟的合作进入到全面深入发展时期。2005年印度成为东亚峰会的正式成员。2012年印度与东盟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印度积极参与东盟多边机制性平台,不但可以强化在该地区的融入度和影响力,而且有利于印度提高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权。2012年在印度-东亚峰会上,印度总理辛格重新定义“印度-太平洋”的概念,他指出:“印度-东盟的关系以经济为重点开启,但是其内容具有更多的战略意义,稳定的、安全和繁荣的印度-太平洋地区对我们的进步和繁荣至关重要。”[6]言外之意,即现在的印度与东盟国家一样,在南海问题上重要的“利益攸关方”,存在着广泛的经济和安全战略利益。印度正从地缘战略的高度再次审视南海作为其国家利益的重要内涵,加深对介入南海问题的认识。
其次,在双边关系合作上,加强能源方面的合作是推动印度与东盟部分国家双边关系的一大动力。印度不但从东盟国家直接进口石油,还不断卷入南海海域的石油开发进程。2004-2005年财年,印度从文莱、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进口原油450多万吨[7]。印度石油公司还积极参与南海石油开发的招标活动,对一些具有主权争议性的敏感性海域也毫无顾忌。早在2006年,印度和越南就在南中国海中越具有主权争议海域的127、128号油气田上拟达成开采协议。2011年9月15日起,印度天然气公司开始与越南合作进行勘探。据报道,印度为此投入2.25亿美元[8]。此外,印度国家石油公司还通过购买海外油气田股权的方式获得股本油(equity oil),增加油气储量。2010年,越南同意印度国有能源公司收购英国2009年3月获得的在位于南海中越有争议的南昆山盆地的开采石油的股票[9]。相对于在有争议的海域直接联合开发,这种收购股本油的方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二)强化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提升介入南海问题的威慑力endprint
除了与东盟国家之间发展经济和外交关系外,印度还不断通过在南海海域的军事演习、港口访问和签订双边防务协定等方式,强化在南海的军事部署。2000年9月,印度海军派出4个舰艇编队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南海活动,这是印度首次部署海军前往南海,被媒体描述为印度正走出其传统势力范围,进入一个新领域的“大胆的一步”[10]。其后,印度在南海的军事航行受到相关东盟国家军事上的支持。2004年,一支5艘印度军舰组成的小型舰队开始在南中国海巡航。新加坡为这一舰队提供给养,越南则提供了芽庄港设施供印度海军使用[11]。从1994年开始新加坡皇家海军与印度海军便开始进行定期军事演习(SIMBEX),通常演习的海域为孟加拉湾,但是在2005、2009和2011年,双方军事演习的海域延伸到南海。为了进一步加强军事合作,2003年,印度和新加坡签订了防务合作协议,2007年双方还签署了联合军事演习的协议。在2001和2006年,印度还分别与印尼、菲律宾签署了防务合作协议。同时,印度与东盟国家的多边军事合作上也大有提升。例如,早在1995年印度主持由南海周边国家参与的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代号为米兰(“MILAN”)的军事演习,到了2012年,参加的国家进一步扩展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越南和菲律宾[12]。这意味着原先以印度牵头的仅局限于孟加拉湾的军演已经范围扩展到南中国海。不仅如此,2012年6月,印度在安达曼群岛最南端的坎贝尔湾建立深水海军基地,以此实现对南海的监视[13]。作为印度“东向”政策下军事窗口的建立,大大提升了印度介入南海问题的威慑力。
(三)“以南海航行自由”为由与美日大国合作,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
近年来,随着美国全球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印度成为美国实施以遏制中国为重点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马前卒,南海问题成为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支点。2011年7月20日,希拉里在印度宣扬,“印度在积极塑造亚太地区未来方面具有发挥领导角色的潜力,印度应继续参与东方事务并开展行动”[14]。在美国的支持和鼓动下,在南海问题上印度也给予积极的回应。首先,舆论上,力挺美国的南海“航行自由”的炒作。2000年4月,印度前国防部长费德南斯指出:“印度的商业航船具有高度的危险,印度海军的海洋空间利益从阿拉伯海北部到南海的延伸。”[15]2012年4月,印度外长克里希纳甚至指出:“南海是全世界的财富,不受任何国家单方面的控制,印度有足够的能力来保护其在南海的利益。”[16]印度的这些官方论调不仅暗指中国正在威胁着南海的航行自由,炒作“南海版的中国威胁论”,而且进一步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其次,美印以南海“航行自由”受到威胁为由,在南海举行双边军事演习,不断加强在南海的军事存在。早在1992年美印就达成了每年一次的“马拉巴尔”军事演习,此海域紧邻中国南海和台湾岛。近年来演习项目从最初海上援救、联合反恐等低级别的演习提升到向联合应对作战的方向发展。
此外,基于地缘政治上遏制中国的共同利益,在印度“东进”和日本“南下”政策的驱动下,双方积极发展在海域方面的军事安全合作。2004年11月,印日联合发表了《关于日印海洋安全合作的共同声明》;2006年10月又共同发表了《日本与印度关于海洋安全保障合作的共同声明》[17],2007年,日本海上自卫队还正式参加了美印“马拉巴尔”军事演习,此后,由美日印三方共同参与的此项军演日益机制化。印度通过参与大国在南海附近海域的军事演习,既可以掌握中国南海和台湾附近的水文和地理环境,还能有效提升其海军联合作战的水平,正发展成为影响南海海域安全形势的又一新推手。
三、印度介入南海问题的地缘政治因素考量
地理因素既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物质载体,也是国家制定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印度积极介入南海问题有其深刻的地缘政治因素考量,主要表现在:
(一)印度视南海为具有重要的地缘经济价值的海域
首先,南海是印度实现能源进口多样化、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一大突破口。印度是一个能源分布不均衡的国家,尤其是战略性资源相当匮乏,石油和天然气严重依赖进口。印度的石油储量为5.108亿吨,仅为世界总量的1%。2011年印度的石油消耗量为1.5亿吨,而本国最多只能生产6500万-7000万吨,因此,印度每天需进口150万桶[18]。预计到2030年印度90%的石油和天然气将来自国外[19]。石油不仅是现代工业的命脉,更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战略价值。印度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激增,能源困境成为制约印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就促使印度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高度来重视自身的能源安全问题。通常印度的能源进口主要依赖中东,但是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以及美国对波斯湾石油的控制,因此,印度意识到石油进口严重单一化会使其能源供应链处于一种极不确定的危险状态。南海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地缘上与印度相邻,可成为印度拓展石油来源多样化的一大基地。其次,南海还是印度重要的贸易安全通道。当前,东盟已成为印度第三大贸易伙伴。印度与中国、日本、东盟国家的所有贸易以及与美国的55%的贸易是通过马六甲海峡和南海海域[20],南海在印度与亚太地区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二)印度以南海问题为支点实行平衡、制衡中国的战略意图
南海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对中国崛起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和地缘安全利益;同时作为连接东印度洋向西太平洋的过渡性水域,也是印度挺进亚太的必经之路,两国都是视南海为重要的地缘战略性海域。新世纪以来印度和中国作为新兴的能源进口和消费大国,有着共同的能源安全需求以及衍生的地缘性能源利益的博弈。经济上,印度认为通过介入南海问题觊觎南海的石油资源,不仅可以给自身带来能源经济上的利益,而且可以平衡中国在东南亚的政治影响力,这可谓是“一石二鸟”的策略[21]。
长期以来,印度从狭义的民族主义视角出发,视印度洋为“内湖”,推行排他性的印度洋战略。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军事力量的提升,加重了印度对中国的恐慌和防范,“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印度把中巴“全天候”伙伴关系,误读为对印度的军事安全威胁;把中国在孟加拉、缅甸、斯里兰卡兴建港口等大型基建工程曲解为对印度实行围堵的“珍珠链”战略计划,并认为中国军事和政治影响力已进入其传统的势力范围。为了抵消这种影响,印度认为介入中国的后院—南海,是一个潜在的、有效的回应[22]。例如,在发展与东盟国家的双边关系上,印度带有明显的战略性选择导向,其中,以越南作为介入南海问题的重要支点。当前越南是侵占南中国海岛礁最多的国家,也是东南亚声索国中唯一一个的对全部南海海域提出主权要求的国家。因此,印度认为发展印越关系是印度介入南海问题上的力量加倍器,这类似于在中国的后院插上一把楔子,能有效的平衡中国在南海的战略优势地位。同时,从地缘战略上考虑,南海作为印度—太平洋的关联性海域,如果中国对南海的主权要求得以实现,就能够使中国海军突破马六甲瓶颈,向印度后院——孟加拉湾发起挑战,威胁到印度传统的地缘政治势力范围。为此印度要未雨绸缪,加强在南海的军事部署,借南海问题制衡中国,防止中国海军成为南海的主导性力量。此外,1962年中印之间因领土边界问题曾发生过战争,至今两国之间仍有尚未解决的陆地边界划分的历史性遗留问题。由于印度的陆军实力不及中国,印度认为以南海问题为突破口,通过与东盟国家全方位的合作,可以平衡中国在东亚事务中的权力,进而能够在中印领土谈判中达到提升筹码、牵制中国的战略意图。endprint
(三)印度通过介入南海问题进一步拓展其地缘战略空间,并力图跻身为世界一流大国的行列
在抽象的层次上,地理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这样一种能力:一个国家有能力在任何时候用权力去影响或控制它视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领土[23]。新世纪以来,印度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新兴多强之一,2001年印度被高盛公司定义为崛起中的“金砖(BRICS)四国”之一。印度拓展地缘战略空间既是其大国崛起内在张力之使然,也能为其大国战略行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当前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也是世界大国地缘政治舞台互动的汇聚区。从地缘政治上看,印度偏安于南亚次大陆一隅,虽然在印度洋海域和南亚大陆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战略优势,但是要实现大国崛起,必须突破只是“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地缘政治局限,拓展其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战略空间。在印度看来,南海既可以作为阻止外来大国进攻的“缓冲地带”,也可以使其成为印度向西太平洋扩大战略影响的重要“跳板”[24]。进入新世纪,随着与美国、日本双边伙伴关系的确立,加上多年来与东盟国家间关系上的改善,印度在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稳步提升。在此背景下,印度积极介入南海事务,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这样以来,印度不但可以敲打中国,削弱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而且可以顺势加入世界一流大国的政治舞台,加强与美日大国之间对话和合作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有步骤实现地缘政治战略空间由南亚—东南亚—亚太—世界的拓展,争取早日实现世界一流大国的梦想。
随着对南海问题的深度介入,印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南海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动。基于对大国崛起地缘政治利益的战略性考虑,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印度仍然会保持对南海问题的积极介入,这是不会改变的立场。但另一方面,由于东盟地区长期以来受到中国推行睦邻友好外交政策的影响以及中印作为亚洲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对和平周边外交环境的共同追求,加上美国在东亚秩序中仍居于主导性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在可预见的未来,印度也不太可能使自已完全陷入南海争端而与中国全面走向对抗,协调和有节制的竞争仍然是中印在南海问题上互动的基本态势。对中国来说,要在权衡自身实力和利益得失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好南海问题中的印度因素,成为考验中国外交智慧和技术的又一大议题,需慎重待之。
参考文献:
〔1〕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8.
〔2〕陆俊元.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M].时事出版社,2005. 86.
〔3〕刘中民.印度洋与南亚、西亚沿海的海洋战略角逐.http://ocean360.china.com.cn/2010-06/22/content_3572949.htm.
〔4〕Jawaharlal Nehru,the Discovery of India,Teen Murti House,1999.56.
〔5〕Scott, “India's ‘Extended Neighborhood Concept: Power Projection for a Rising Power,” India Review, Vol. 8, No. 2 (April 2009).107–143.
〔6〕Manmohan Singh, Opening Statement by Prime Minister at Plenary Session of India-ASEAN Commemorative Summit, December 20, 2012. http://www.mea.gov.in/Speeches-Statements.htm?dtl. View all notes.
〔7〕Report of the Expert Committee, “Integrated Energy Policy”.59.
〔8〕马加力.印度与南海争端[J].和平与发展,2012,(5):10.
〔9〕Jiang Yu, Foreign Ministry Spokesperson Jiang Yu's Regular Press Conference on September 15, 2011, http://www.fmprc.gov.cn/eng. View all notes.
〔10〕Ashok Mehta, “India's National Interest Had Been Made Coterminus with Maritime Security,” Rediff News, December 4, 2000, http://www.rediff.com/news/2000/dec/04ashok.htm.
〔11〕宿亮.印度想在南海干什么?[N].青年参考,2013-7-31(3).
〔12〕〔14〕David Brewster, “India's Security Partnership with Singapore,” Pacific Review Vol. 22, No. 5 (December 2009).597–618.
〔13〕Nirmal Verma, CNS Address on the Occasion of Commissioning of INS Baaz, July 31, 2012, http://indiannavy.nic.in. View all notes.
〔15〕Fernandes cited in Atul Aneja, “India, Vietnam Partners in Safeguarding Sea Lanes,” The Hindu, April 15,2000,http://hindu.com/2000/04/15/stories/0215000c.htm.endprint
〔16〕“South China Sea is Property of World: Krishna,” Hindustan Times, April 6, 2012. http://www.hindustantimes.com/India-news/NewDelhi/South-China-Sea-is-property-of-world-Krishna/Article1-836372.aspx. View all notes.
〔17〕林晓光.日本积极介入南海问题的战略意图和政策走向[J].和平与发展,2012,(2):58.
〔18〕绍志勇.印度军力膨胀为哪般——访国防大学胡思远教授[N].光明日报,2011-11-15.
〔19〕R.S.Kalha, “Indi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The Need for a Second Look”,IDSA Comment,September 23,2011.
〔20〕Indian Navy, Freedom to Use the Sea. India's Maritime Military Strategy ,New Delhi: Integrated Headquarters, Ministry of Defense 2007.59.
〔21〕Liu Sheng, “India Makes Waves with South China Sea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Global Times, September 17, 2011, http://www.globaltimes.cn/NEWS/tabid/99/ID/675647/India-makes-waves-with-South-China-Sea-oil-and-gas-exploration.aspx. View all notes.
〔22〕James Holmes, “Inside, Outside: India's ‘Exterior Lin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trategic Analysis Vol. 36, No. 3 (May-June 2012).358–363.
〔23〕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63.
〔24〕李益波.印度与亚太安全:历史、现实和中国因素[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1):92-98.
(责任编辑 姜黎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