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枫 任金凤
摘 要:大庆文学中普遍存在篝火意象叙事。这些意象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神话原型的意义,由于北方作家多受萨满文化的浸润,因此,其篝火意象也主要源于萨满神话原型。篝火原型表征着石油工人恶劣的生态环境,象征了石油工人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石油工人对光明的向往,昭示了人性的善恶。
关键词:篝火意象叙事;萨满神话;大庆文学;原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0-0158-03
在大庆文学中,普遍存在篝火意象叙事。这是因为火从诞生之初就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类生活具有积极的作用,进而远古先人对火无上崇拜与敬畏。这种文化行为和心理进入文学艺术思维和作品中,成为文学原型。大庆文学的篝火意象主要源于萨满神话,其中《托阿恩都哩》讲的是小英雄托阿为了给人类盗火,被罚变成了天上的打石匠奉献牺牲的故事。这里的火体现的是正面价值,它为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而《沙克恩都哩》讲的是火负面价值,一个部族的人为了打猎生存,被妖魔困在山洞,妖魔要将他们吃掉。小伙沙克沙历尽千难万险,打败了恶魔,救出了族人。火意象在历史文化的沉淀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庆作家通过篝火意象展示了石油工人真实的生活。
一、篝火原型表征着石油工人恶劣的生态环境
火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自古以来,火就被看做是一种神圣的存在。在远古时代,由于没有火,先民们只能“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1]。直到火的出现,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落后生活方式,人们逐渐意识到火对于他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人类开始进入了文明时代。关于火的产生,东西方有许多神话传说,西方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东方的凤凰浴火重生、燧人氏钻木取火、火神祝融等等。在中国火神是民间俗神信仰中的神祗之一,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风俗,体现了对于火的敬仰、崇拜。
大庆作家王立纯先生的长篇小说《月亮上的篝火》是反映大庆油田会战时期的优秀作品。通过对油田基层小人物的塑造,为我们描绘了那个时代“无名英雄”战天斗地的壮举。在文章的楔子里他写道:“这是大灾之年的初春时节,阳光涣散,万物萧索,除了残余的麻雀偶尔从空中飞过,小山村里再也看不到任何活物。”[2]这是一幅凄凉之景。作者把故事设定在大庆市萨尔图区,萨尔图是蒙语“月亮升起的地方,但这么富有诗意的地方却是“白花花的碱疤癞……小草长不盈寸……房子都矮趴趴斜歪歪……”。工人们来到荒原,没有房子,只能住在马棚改造的屋子里,“那屋子四壁都是白霜,睡在炕上的人都戴着大狗皮帽子,只露出两只黑晶晶的眼睛”;饭是窝头,菜是大锅汤,“大汤盆里撒一把葱花,一把大粒盐,热水湍急一冲,再用勺子宛转地一搅,汤就成了”。看到这种情形景,满怀激情的年轻石油工人虽然心情沉重但并没有灰心,因为在这里有石油,有篝火。
作者通过篝火这个简单而又复杂的意象向读者传达了石油工人们高贵的精神品质,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来自五湖四海的石油工人们任劳任怨,一堆堆篝火生生不息地燃烧着,而熊熊篝火映衬的是雕像般的大庆石油工人,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奉献自己青春,他们挥洒自己的热血。从古至今,火一直存在人类的生活中,不论生活环境多恶劣,伟大的石油工人们凭着火一样的热情、钢铁般的意志、战天斗地的精神顽强的拼搏着,在石油会战时期,我们的老石油工人老前辈就是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完成一件又一件艰巨的任务。
二、篝火原型象征了石油工人顽强的生命力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这是中国一段古老而美丽的传说。传说中的天方国,有一对神鸟,雄为凤,雌为凰,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们就要背负着积累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于熊熊烈火之中,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间的祥和和幸福。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的同时,也将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得到升华。在烈火中凤凰凭借顽强的生命力脱胎换骨,展现出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生命。《月亮上的篝火》中石油工人的生活便如在战火中经受严峻的考验。主人公刘播曾说“这大概是中国近代史上除了战争之外最为艰苦卓绝的一次进军”,石油会战时期,一切都是困难的,吃不饱饭、没有住的屋子,试想一下,这样的日子是怎样生活的。在第四章中男主人公御厨传人马本良不慎将脚扭伤没办法回到大队了,“如果留在野地里过夜,那就极有可能永远回不去了,即使不被狼吃掉,也得被蚊子咬死”。面对如此困境,马本良急中生智,将兜中还揣着的食堂引火用的火柴点亮,用火来报警求救。“就在周围划拉一些干的湿的蒿草,等到夜色一深,便拢起一堆篝火……,那篝火就旺烈起来,熊熊地照亮着黑暗的荒野。”天无绝人之路,真的有人看到了这团篝火并且前来帮忙,这才使马本良捡回一条命。这把火不仅驱散了寒冷,赶走了野兽,更是救了马本良的命。在那样困难的年代,没有现代都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没有流光溢彩的霓虹灯,有的只是吃不饱穿不暖,基础设施不完善,甚至连一把手电筒都是奢侈品,马本良不能像现代人一样打电话向亲朋好友们求救,周围都是大荒野,杂乱的蒿草甸里荒无人烟,再加上内心的惶恐不安,死亡离他是如此之近,这时候的人内心是孤独的、绝望的。在如此危险的境地他靠自身的机智存活下来,显示了他顽强的生命力。是团篝火为马本良带来了希望。王立纯先生曾在书中这样描述过篝火——“篝火是这片土地上常开不败的生命之花,冷天靠它取暖烤干粮,热天靠它驱蚊子撵狼,不管人们彼此认得不认得,只要见到篝火,就可以围上去共享。”这里的篝火不仅仅是简单的工具,只为人们防寒取暖、煮食烹饪,在这里的篝火已经升华了,它象征着人类光明的未来、生的希望。篝火的特质体现在人物身上就表现为淳朴善良的特质,马本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做人堂堂正正,宽厚仁忍,工作一丝不苟,特别是他在成为炊事班的班长后一直秉着公平的原则,从不徇私,哪怕就是做个窝头,那也要“上锥下圆,等边等距,一个个匀称极了,就像工艺品,就像用千分尺量好的”。他从不偏帮偏倚,总是以诚待人以德服人,有情怀和宽广包容的胸襟。作家以马本良这个艺术形象為代表向我们展示了第二代石油工人历史的真实、人性的真实,肯定并且弘扬人性中的本色、善良,这也是《月亮上的篝火》的深刻性与独到性之所在。
三、篝火原型体现了石油工人对光明的向往
相传,古时候人间没有火,人类在夜晚只能生活在黑暗之中,受虎豹等凶猛野兽的侵害。那时候,人们抵抗能力低,自身的生活没有保证,因而常常有人死去。天上的玉皇大帝可怜人们派来雷公送火,一个勇敢的年轻人没有畏惧这突如其来的事物,反而认真地观火。火为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人们感到了火的可贵,他们拣来树枝,点燃火,保留起来。每天都有人轮流守着火种,不让它熄灭。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着了,火燃尽了树枝,熄灭了,人们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年轻人决心为族人带来光明,他要去寻找火。年轻人翻过高山,涉过大河,穿过森林,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遂明国。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学会了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钻木取火的办法,人间从此有了火,有了光明。这个勇敢的年轻人就是传说中的创世神布洛陀。
火是自然界的一种自然现象或状态,远古先人们对火的认识是逐渐积累的,火使原始先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革,促进了人类社会的长足进步。在大庆这片土地上,火对于生产、生活具有特别的意义,因而大庆作家们开始描写火、赞扬火。在大庆文学中,作家对火的感情也是热烈的,真挚的。
在《月亮上的篝火》中,油田会战时期,来自五湖四海的石油工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每天饿着肚子坚持在采油第一线。在《橘红色的火焰》里,谷风队长在大火中失去妻子,失去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带着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他还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带领着石油工人们在钻井队继续作业。在大庆,石油工人们坚持不懈的动力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光明未来的向往。黑暗似乎具有能够遮断一切光明的魔力,但是石油工人们对于光明的向往是永远也不可能被阻断的。在这两部作品中,无边的黑暗象征着艰苦的生活环境,石油工人们为摆脱这黑暗的境地,只能扎根油田,献身油田,就像点燃的火把一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老一辈的革命工人用自己的热血为下一代开创未来,他们挥洒热血,挥洒青春,无怨无悔的呆在石油第一线。
四、篝火原型昭示了人性的善恶
巴什拉在《火的精神分析》中认为:“火是内在的、普遍的,它活在我们的心中,活在天空中。……唯有它在一切现象中确实能够获得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善与恶。”[3]火象征神圣、光明、温暖、净化,又象征毁灭、灾难、惩罚[4]。火可以带来文明,带来希望,但也可以烧毁一切,摧毁一切,它们之间仅隔一步之遥[5]。
篝火能给人带来光明、带来温暖、带来希望,然而事物发展是具有两面性的,篝火的燃烧不仅有正义的一面,有的时候也会给人带来厄运、灾难,甚至带来毁灭。在大庆作家文今女士的长篇小说《橘红色的火焰》中就有这样的例证。故事的开篇就发生了一场灾难,“不知道是孩子们淘气玩火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用来给大门遮风的毛毡门帘有了火星子”[6],可这星星之火却发起了燎原之势,火势愈来愈大,无情的大火吞噬了一切,阻碍了人们的行动,灾难就此发生了。面对自己家紧锁的大门,谷风队长明白了这暗示了什么,谷队长的妻子为救人而被大火烧死了,谷队长的妻子成为大家心目中的英雄,然而代价却是那样的昂贵,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就此破裂了,谷队长成了鳏夫,更加让人怜惜的是谷队长的一对嗷嗷待哺双胞胎儿子,小强小壮还是需要喂奶的年纪,因为无情的大火他们从此就失去了妈妈的疼爱和照顾。更加现实的是俩孩子的生活问题,因为没有了母亲,父亲又要去钻井队工作,没有人能够照顾他们。谷队长的妻子在大火中挽救了许多的生命,其中就包括保育员芙蓉,芙蓉与付宽是夫妻,可是俩人结婚多年却并未生育子女,芙蓉怀着感激之心答应帮助谷队长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并且把两个孩子带回家里,然而这些想法却没有得到丈夫的理解。为此他经常和芙蓉吵架,呆在钻井队里不回家,为了把两个孩子赶走,他请来自己的父母要求芙蓉来照顾,这对老夫妻也没有发挥慈善之心,他们用恶毒的语言来侮辱芙蓉,逼迫她。一把大火毁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谷队长的妻子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更多家庭的幸福,然而被挽救的家庭却不知道感恩,甚至想通过隐瞒来逃脱责任,作者用这把无情的大火来炼金,来考验,那些没有禁得住考验的人表现出来的就是让人厌恶、让人唾弃的丑陋,他们是自私的,在利益的面前他们都是低下的走狗,没有灵魂的木偶,火本应带来光明、温暖和希望,可在这里作者给火赋予了燃烧的毁灭,小说是艺术的真实,这个行业本身就具有相当高的危险性,石油工人们与天然气、油等危险品朝夕相处本就易出事故,然而在事故发生之后,才最是考验人类灵魂的时刻,只有这时我们才能看出谁是什么样的人,人性是脆弱的、易碎的,在面对危机困难时人们才愿显露出真实的面孔,只有这时伪善的人才会卸下面具,露出他丑陋的嘴脸,在《橘红色的火焰》里,作者以一把大火拉开了故事的大幕——向我们揭示文中每个人的人性,在这里不是没有善良的人,就如芙蓉,她知恩图报勇于承担责任,可他们的善良却掩盖不了人性的丑陋。那些自私的人,为了一己之私宁愿抛弃良心、抛却责任,致使之后一幕幕悲剧的发生。火原型象征着光明与希望,也映照着人性的善恶。
大庆文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其中包括行业的,如井架、刹把等,普遍的,如芦苇、月亮等,也有一部分是相对而言大庆独有的,如篝火、荒原等。大庆独有的物象是构成大庆文学地域文化特色的主要元素,需要深入研究探讨,进而,为大庆文学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王立纯.月亮上的篝火[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3〕加斯东·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M].长沙:岳麓书社,2005.
〔4〕黎明.福克纳小说中的象征隐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陶家俊.论《蝇王》的叙述结构和主题意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3).
〔6〕文今.橘紅色的火焰[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