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与反思

2014-11-10 22:39谢丹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

谢丹

摘 要:该文着重回顾了沈阳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实践环节、实践教学、组织参加各种创新能力比赛几个方面的创新人才培养历史过程。同时对今后如何培养机械类创新人才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学生 创新人才培养 探讨和反思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241-01

机械工程学院是沈阳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一直有着重视实践教学的优良传统,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革,勇于创新,坚持以“回归工程”为办学理念,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1 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过程

1.1 重视在学生培养方案上保证充足的实践环节

机械工程学院近年来,合理调整培养计划,将实践环节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始末。具体包括机械冷、热加工实习、课程设计、现代加工技术实践、机电控制技术实践、生产实习、创新工程训练以及毕业设计等。另一方面,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新的培养计划要求学生从一入学的计算机基础到机械制图、机械设计、专业课课程设计直至毕业设计,计算机的应用贯穿始终,并要求所有学生在所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都要实现计算机绘图。

1.2 重视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细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机械工程学院重构了机械类学生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包括:①实验环节:改革原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开放系中心实验室,实现了从验证型实验为主逐步过渡到创新型与综合型实验为主的实验体系;②实习环节:压缩更新传统金工实习内容,增设了“机电产品结构拆装实习”与现代加工过程;③课程设计:向综合型发展,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合二为一,增设机电产品综合课程设计;④新增选修型实践性环节:在实践性选修课、创新设计竞赛、工程训练或科研训练中选择;⑤毕业设计与论文环节:改变传统的毕业设计,增加工程型项目和科研项目的份量,结合导师制改革,探索与企业共同培养的毕业设计或论文的指导方式和预就业培养模式。

1.3 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近年来,机械学院给予资金和师资上的大力支持,积极组织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科技竞赛活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CAD绘图设计大赛、力学竞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竞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的设计创新意识和专业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取得了累累硕果。从2004年到2014年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机械工程学院组队参加获得了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和三等19奖项。从2003年到2013年“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中,机械工程学院共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7项。每年参加各种竞赛的学生覆盖面极大,充分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发创作冲动,每年参加学生 竞赛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1.4 率先实行“预就业”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机械工程学院从2005年开始着力于产学研结合在学生培养方面的合作,学生实习与毕业设计与企业合作进行,工程性项目增加,真枪实弹地培养学生知识集成和综合应用能力,企业也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鉴于企业人才的需求、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2006年,机械工程学院就率先开展预就业培养模式的尝试,作为学校第一个倡导并实践“预就业”模式的学院,机械学院本着为社会服务的态度进行了多方的探讨,从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单一合作开始,发展到现在的包括邀请企业家入学堂在内的多形式、全方位合作。目前,学院已经与康师傅有限公司、营口老发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等签订了预就业培养协议。今后,学院将继续重点打造“预就业”模式,提高“预就业”的参与人数比例。进一步加大与企业的联系,结合辽宁省以中型生产企业为主的特殊环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同时加大学院品牌的宣传力度,提高学院在企业中的知名度,把就业合作对象扩大到其他省份以吸引更优秀的企业,一方面带动院系活力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人才,服务社会,达到双赢的目的。

2 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反思

2.1 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定位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整合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机械工程学院要在充分研究相关院校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在培养学生方面应结合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及东北重工业经济建设实际,本着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着眼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改革传统的以知识系统化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和要求,以知识适用为原则,优化知识结构,确定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2 要以学生为中心,继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首先,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尽管近年来机械工程学院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需加大力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构建以“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发展”为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潜能。在教育过程中,改变传统的“继承性”教育思想,重视“创新教育”。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把教育与科研、社会服务相融合,产、学、研相结合。

2.3 要积极参加机械专业认证,推进机械工程专业的改革创新

建立机械工程专业认证制度对于提高我国机械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以及提高机械工程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机械工程专业认证,可以加强我校机械专业与企业界的联系。把企业界对工程师的要求及时地反馈到我校机械工程培养方案中来,引导机械工程专业改革与发展方向,鼓励企业界参与工程师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过程改进与培养成果验收等过程。促进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国际交流,提升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创新是我们面临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迫切需要,大力培养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而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地方高校只有主动地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让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才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李佳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93-95.

[2] 黄志广,刘效梅.试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J].教育与现代化,2007(12):9-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
基于小班化探究式教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本科生—研究生相互融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教学相长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