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紫涵 李响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的迅速发展,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关键阶段。利率风险作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关键所在,商业银行需要对可能存在的利率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及早预防利率风险更是尤为重要。该文就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浅显的分析,进而提出了我国应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应做的措施。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69-02
利率市场化将从根本上改变商业银行约定俗成的资金价格决定机制和变动规律,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利率市场化的重要阶段,但由于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危机意识淡泊,且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尚不健全,商业银行不免会面临差持续收窄、盈利迅速下降、短期负债占比上升等危机。所以要求商业银行注重自身的利率风险评估和管理,提前防范利率风险,以便应对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危机。
1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及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利率市场化背景
在中国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始于1978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于1993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期目标后,1996年才迈出利率改革的第一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自此,中国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直至2000年9月21日,才拉开利率改革的重头戏,实现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2013年放开了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并在今明两年重点推进人民币存款利率的改革,从而实现全方位的利率市场化。
1.2 我国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我国实行较为严苛的利率管制政策,利率水平的制定及利率结构的调整由央行统一管理。商业银行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利率政策,很难通过自主调节资产负债结构消除利率风险,迫不得已接受利率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但由于我国多数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仍为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不良资产问题导致的信用风险占主导位置,利率风险作为一种市场风险,远不如信用风险带给银行的经营影响大,因此利率风险管理并未受到重视。
问题一: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几近空白。针对利率风险,商业银行没有建立专门的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缺乏标准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管理程序。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关键所在,需要一套严密、科学、具有权威的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以便进行准确的、科学的、及时的判断决策。
问题二:缺少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商业银行多以经营金融产品为主,金融产品的价格将会直接影响金融产品的销量和经济效益。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产品的定价问题将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更没有将金融产品的销售和定价相分离,致使金融产品的定价没有体现出成本效益原则和差异化策略,并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问题三: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匮乏。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项要求技术性的工作,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对利率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论甚至是数学分析的能力都要求甚高,而在中国,接受这种系统培训的人员少之又少,所以对利率走势的预测、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相对较弱。
2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风险
2.1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风险的种类
历史经验表明,在金融压抑的条件下,政府放开利率管制往往会导致利率水平整体大幅上升,由此引发通货膨胀,短期内可能会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由于我国尚未走出通货紧缩,资金供给结构性过剩,利率市场化后未必会导致资金成本上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较小。但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体系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活跃性、系统性和一致性,这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将产生重大作用。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和监管原则》,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重新定价风险。该类风险产生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头寸重新定价时间(对浮动利率而言)和到期日(对固定利率而言)的不匹配。通常把某一时间段内对利率敏感的资产和对利率敏感的负债之间的差额称为“重新定价缺口”。只要该缺口不为零,当利率变动时,就会使银行面临利率风险。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一路攀升,从2002年到2008年间活期存款占比基本一路攀升,中长期贷款占比亦是如此,2008年甚至高达56.08%。此时,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银行具有利率敏感性负缺口。而各国利率市场化初期,普遍经历了存贷款利率上升的过程。鉴于我国商业银行存短贷长的资产负债结构,利率一旦上升,商业银行就将会面临未来收入减少的风险。
二是收益率曲线风险。当收益率曲线意外移位,对商业银行的收入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时,就形成了收益率曲线风险。收益曲线的斜率会随着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使收益曲线呈现出不同的形状。正收益曲线一般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高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没有收益率曲线风险;而负收益率曲线则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低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有收益率曲线风险。根据中国国债信息网公布的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商业银行2004年底持有的国债面值已经超过3万亿元。如此大的国债余额在负收益率曲线情况下,收益率曲线风险非常大。利率市场化初期,往往会出现短期利率水平高于中长期利率水平的情况,即上升型收益率曲线变得平坦或向下倾斜。这就与商业银行一般情况下假设的收益率曲线不一致,挑战了相关的风险管理。
三是期权性风险。简言之,期权风险就是在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中产生的利率风险。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可能提前取出存款再以更高的利率存入;而利率下降时,经营状况较好的贷款客户会提前偿还本息,以较低的利率再融资。由于此类期权性工具有不对称的支付特征,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极高的风险。由于中国自1996年以来先后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许多企业纷纷“借新还旧”,提前偿还未到期贷款转借较低利率的贷款,以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个人客户的利率风险意识也不断增强,再加上中国对于客户提前还款的违约行为还缺乏政策性限制,因此,期权风险在中国商业银行日益突出。利率市场化必然导致利率的大幅波动,加大了预测客户行为的难度,对以判断客户行为为主的期权性风险管理提出较大挑战。endprint
四是基准风险。当一般利率水平的变化引起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的利率发生程度不等的变动时,银行就会面临基准风险。而利率市场化导致的定价基准不一致,往往会给商业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带来较大影响,从而加大了对基准风险管理的难度。即使银行资产和负债的重新定价时间相同,但是只要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不一致,银行就会面临风险。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所依据的基准利率是中国人民银行所公布的利率,基准风险比较小,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特别是与国际接轨之后,中国商业银行因业务需要可能会以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为参考,届时的基准风险也会相应地增加。
2.2 国外利率市场化分析
纵观各国利率市场改革,激进式的利率改革大多以失败告终,渐进式的利率改革成功概率较高。改革的关键所在是利率自由化的途径。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0年6月开始到90年代初期,共有200余家银行宣布破产, 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储蓄贷款协会危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阿根廷,1975年开始的利率市场化,到1977年放弃所有了利率管制;相应地,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比率从1975年的2%上升到了1980年的9%;到1983年,470家金融机构中有71家发生破产。日本从1978年开始利率自由化,1993年实现小额定期存款自由化,1994年全面实现利率自由化。日本利率市场化中出现了货币高增长经济低通胀、金融资产高收益低成本现象,加之贷款利率很难提高用以覆盖大额存款成本,出现了资金“脱实转虚”,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的灭亡。
3 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3.1 灵活运用利率风险管理工具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益成熟,国家也随之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商业银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运用适合自身业务发展的风险管理工具,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套期保值等风险规避活动,提高自身的利率风险防范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常用的利率管理方法有两种:一类是表内利率风险管理方法,通过调整敏感性资产负债头寸,达到控制利率风险的目的。现阶段,商业银行通常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和持续期缺口管理方式,其中缺口管理分析运用较为广泛。由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相对操作简便,所以被我国商业银行广泛采用。
另一类是表外管理方法,一般是指金融衍生工具等表外业务的利用。主要包括利率远期、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调期等。具体来说,银行可以根据“缺口”的现金流特点或者具体金融资产负债的现金流特点来选择不同的衍生工具实现套期保值和对冲,以规避利率风险。
3.2 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建设
利率市场化不仅需要金融机构在制度上进行改革,还需要外部金融市场等多方面的配合,使利率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从而发挥利率的自身优势。
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是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必备的外部条件。我国要不断加强金融市场的建设,增加金融市场交易的种类和品种,完善交易方式,并对交易流程和支付结算体系等配套体系进行完善,以确保金融市场能够为利率风险管理提供服务。此外,我国还应加强银行间外汇市场、同业拆借市场、人民币离岸市场等金融市场的建设,为利率风险的管理创造优质的条件。
3.3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首先,商业银行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应用相关的定价预测模型,预测和把握利率对资产负债的影响,化被动为主动,进行利率风险管理,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其次,需要银行监管机构对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引导和监督,促使商业银行提高对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视,合理运用外部监管能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促使银行资本充足率上升,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意识。
3.4 定制符合利率市场化的定价体系
利率市场化直接导致了银行间的竞争方式由非价格竞争转变为以价格竞争为主导的模式,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定价体系成为商业银行能否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直接反映了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的综合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应该制定全新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明确利率定价的原则、内容、方式和方法、授权制度等。这需要银行从资金成本的核算、综合收益的预测、业务风险程度的评估以及利率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做好产品定价的基本工作,从而提高商业银行产品定价的水平和效率。同时,要依据存贷款期限以及流动性确定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有效防范由于定价不合理可能会引起的波动。在进行产品创新时,要重视那些具有较强议价优势的业务种类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借此抢先取得金融市场竞争中的定价权。
参考文献
[1] 张志敏.基于利率市场化的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当代经济,2013(21).
[2] 席波,郭天钰.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借鉴[J].全球嘹望,2012(13).
[3] 谢晓雪.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2(15).
[4] 乔埃尔·贝西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海天出版社,2001
[5] 彭强.试论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利率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J].财税经贸,2013(8).
[6] 于文茂,于倩.浅析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金融经济,2013(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