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瑜
(无锡外国语学校小学部,江苏无锡,214000)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堂阅读训练之外的各种独立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扩展。随着教育界对课外阅读研究的深入,它所带来的诸多益处是毋庸置疑的。低年段小学生正处于阅读的起步阶段,因此,教师及早引导他们去正确面对丰富多样的阅读世界,增加知识储备,以一种积极、主动、愉悦的心态,高效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显得至关重要。
一次正式的阅读活动,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阅读目标,然后便是为实现这个阅读目标所要采取的种种阅读手段。只有确定明确、符合实际的阅读目标,选择得力、切实可行的阅读手段,才能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结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学生识字量、认知水平的实际,低年级的课外阅读目标可以定为:读物以注音的童话、寓言故事为主,能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教师的指导能激发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能逐渐学会独立阅读适合认知水平的读物;能背诵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诗、儿歌或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有了目标,教师还得结合实际制定阅读计划,有序推进课外阅读。虽然一二年级均为低年级,但是从识字量来说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所以学生阅读的内容应由“图画阅读”到“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再到“以字为主,配些图画”,最后到“文字阅读”;阅读方式应从“动态画面”到“倾听故事”,再到“独立自主阅读”;阅读模式应由“师生共读”到“自主阅读”;阅读的篇幅应由短到长,使学生逐步爱上阅读。当然,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还可以制定以一篇课文的阅读带动多篇文本阅读的阅读计划。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都选自伊索寓言。那么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推荐:“这两篇文章里的四个小动物在动物王国里还与其他小动物发生着许多奇妙的故事,你们想听吗?故事都装在古希腊著名的寓言家伊索的《伊索寓言》里呢,咱们一起去瞧瞧吧!”总之,对于班级学生一学期课外阅读的内容,教师一定要做到有计划。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读者与环境之间是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并能相互创造。事实证明,良好的环境有利于造就良好素质的人。所以营造“学校—班级—家庭”三位一体的读书氛围,“润物细无声”,会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一种需要、一种享受。
首先,学校要形成读书的氛围。要充分利用图书馆、阅览室,每周让学生去借阅书籍;每天设定固定的课外阅读时间,由专人察看,纳入班级考核;利用红领巾广播及时向学生推荐好书,表扬学校爱读书的学生;有条件的,联系作家来学校开讲座、签名售书,让学生与作家零距离接触。
其次,班级要利用好学生手头的资源,成立图书角,实现书香传递。同时定期更换读物,保证书源的充足与新鲜,吸引更多的学生注意。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借阅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是借阅的一分子。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所以,师生共读是最佳的读书氛围,比任何形式的宣传更有力度。
课外阅读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外,因此与家长的配合是很有必要的。教师要指导家长按照学校要求为学生提供读物,低年级阶段比较倡导亲子阅读,让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看书,一起交流读书的方法和心得。这样,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越发强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将得到长足的发展与提高。
读书的方法、方式因读物而异,也因人而异。虽不能强求一致,但教师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帮助学生科学地掌握读书的基本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故此,语文教师应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
1.读前发问。在正式阅读前,学生可以对自己提问:“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看了书名,我来猜猜可能会写什么内容?”心中有了疑问,再去看书就能有的放矢,尽快掌握全书的精髓了。
2.读时圈圈画画,剪剪贴贴。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一边读,一边圈画,能增强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时加入思考,增加积累。学生可以画出生字词,向“字典老师”请教读音、意思;可以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及自己喜爱的词句;还可以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标上问号。总之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在课本上留下自己“钻”过、“爬”过的痕迹。当然,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起步期,教师不要强求学生在读完每篇课外阅读的时候都留有笔墨。教师可以把要求转变成鼓励,表扬读课外书时动笔墨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如果遇到报刊类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根据自己需要把感兴趣的图片或内容剪下来,收集在一起,有序地粘贴在设计好的纸片上,制作成独具个性的图画书或百宝书,这就是通常所用的“采蜜本”。学生在整个阅读、制作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还培养了动手能力。
3.精读、略读相结合。所谓精读,就是仔细阅读。针对符合低年级学生阅读水平的名家名篇,教师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以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积淀语言,培养语感。略读就是将文章大略地读一下,了解大意即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视略读,功夫只做了一半。”在当今读物众多、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略读对增加阅读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童话故事可以采用略读的方式。
低年级学生都希望自己得到表扬,所以适当给予他们一些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能使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的稳定性进一步得到强化。
1.背诵古诗,加分评价。让学生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教师安排背诵内容,比如一个星期两首,一个月八首,一个月作一次评价。评价的方式如下:最先背会八首的十个学生可以得到10分,然后这十个学生可以作为小老师,之后背会的学生可以到小老师那儿背诵,背完八首可以得到8分,背一首得1分。这样,到中年级阶段时大部分学生就已经背完了课标规定的七十首古诗,教师可以安排他们背诵其他经典诗词。为了期末可以有个统一反馈,教师可以制作一张表格记录加分,加分表格也可以让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得力的小助手。(如表1)
表1 学生古诗背诵加分表
2.课前朗诵,掌声响起来。每节语文课前,教师可给学生2-3分钟,按学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形式可以多样,如讲故事、诗歌朗诵、背诵等。在朗诵前,教师对于每个学生的内容进行把关及对其表演加以指导,学生刚开始可能有些胆怯,但时间一长,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表演结束后,由台下学生决定是否授予其“故事大王”“朗诵小明星”等称号。
3.读书分享,我来签个名。教师要求学生在借阅别人的书籍后,在书籍借阅登记表(预先设计好贴在图书上)上留下读书一句话感言,签上自己的姓名。一个月统计一次,书上感言多的学生就被评为“小小藏书家”,在别人书上留下的感言多的学生就被评为“书博士”,两者均可得到一本课外书作为奖励。
4.开展竞赛,确保阅读质量。每学期开展“课外知识我知道”知识竞赛(以选择和判断题为主),范围以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及班级图书角的书为主。每次比赛都设有奖项,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评奖的人次以多为好。
课外阅读的成效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它无疑是学生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支撑点。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跑线上,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领悟人生、享受快乐。
[1]崔倩颖.勤于采蜜,快乐阅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10).
[2]杨晓英.浅谈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J].教学研究,2013(5).
[3]陈玲.引发兴趣,循序渐进——谈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J].小学教学参考,2013(7).
[4]黄桂林.让母语融入学生心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高效施教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韦艳和.低年级课外阅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