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健梅
(桂林市灵川县潭下中学,广西桂林,541000)
“神入”(empathy)是一个外来词,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西方历史教学界引进。在国内,“神入”最初是以一种研究史学的方法而出现的,是指研究人员做学术时要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章开沅先生曾谈到“神游其内”一词,说要深入探究历史的丰富含义,还必须置身于其中。陈寅恪先生对此亦有很深的见解,他理解的“神入”就是“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术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朱尔澄先生也提到:“在分析、评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上的制度、思想时,都特别注意将之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脱离了特定的历史条件,是无法真正理解历史的。”可以看出,“神入”在国内最初是作为一种治史方法出现的。综上所述,“神入”历史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历史资料和历史情境,使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观察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形成对人们的历史行为和结果的复杂性持一种尊重、理解和敏感的态度”。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一个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它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时,教师向学生展示了一系列古代的青铜器、丝织品和瓷器,学生观看时兴趣盎然,无需阅读文字资料就对古代手工业的辉煌有了深刻认识。另外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神入”历史,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事件、走近历史人物。比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重现当年商鞅舌战群雄、力主变法的精彩场面,让学生体验商鞅的胆识和决心,秦孝公的知人善任,并感悟改革、变法之路曲折艰辛。课堂上惟妙惟肖的表演,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有声有色,使历史人物重新鲜活起来,使学生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感知,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究精神。
历史学科应重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即依据历史材料认识、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和历史过程的能力。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历史思维的广阔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等”,应当属于个性的范畴,它是“指中学生成功地解决历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人们普遍认为,“历史学习并没有什么思辨和智慧的含量,需要的只不过是机械记忆而已”,能把教材上的内容背下来就能拿高分。这样看就大错特错了。历史学习绝非靠简单的记忆,相反,它要求学习者具备足够的思辨力。历史思维不仅适用于考察历史,而且在观察现实、认识社会等方面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是作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神入”历史从观察和想象开始,但不能停留于想象,而应该进一步升华为历史思维。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角色扮演、师生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课堂上全方位的合作,使课堂气氛始终处在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神入”历史,尤其是角色扮演,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胜任的,需要个人在单独思考的基础上,依靠教师的指导,与同学协商合作,共同研究历史资料、分析历史角色并做好充分的准备,之后才能实现“神入”。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了与他人的交流与协作,增进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团队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因此学生才是教学中真正的主体。学生的头脑不是被填充的容器,而应该是等待被点燃的火种。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过程不能由他人来替代,教师应该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独特的思想。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使用“神入”历史教学法,就是要加强学生作为主体对课堂教学的参与。这种参与式的学习远比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现成的结论要有效得多。
角色扮演是“神入”历史教学的一个典型方式。角色扮演又可称为“模拟”,是通过运用复现或虚拟场景及人物的方式来呈现历史,其目的是营造一种与历史情境相似的现实情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验历史的真实情感。第一,要选择好主题,制订学习目标和角色扮演的活动内容,建立要模拟的历史情境;第二,要收集、阅读有关角色的历史资料,师生共同讨论“剧本”和角色分配;第三,要做好活动准备,如自制简单道具、配乐、编写台词等;第四,实施课堂活动,包括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历史模拟场面、历史短剧等;第五,是做好活动的总结与反思。事实证明,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的表演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在现行教育模式下,历史课堂教学是传授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历史教学语言作为传递各种历史信息的载体,历史教师的语言运用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在“神入”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的语言切忌平铺直叙,要力求生动、富有感染力,音调还要讲究抑扬顿挫,并与教态自然配合,努力把学生带入历史氛围之中,让学生感受当时的意境。“传人适如其人”“叙事适如其事”,在历史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建构起来的历史情境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形成鲜明、清晰的历史感知。具体的历史情境一旦被构建出来,可以燃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当然,这必须建立在教师能够运用足够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可以说,历史教师生动、鲜活的语言表现定能点燃历史课堂的激情,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同时也为教师自己平添一些个人魅力。
在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本。课堂上,教师需要以某一个知识点为核心,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建构一系列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阶梯型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启发之下慢慢展开,让学生能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由现象到本质,层层剖析问题。设置问题时,不是越难越好,而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在问题情境的氛围中,让学生不断发现、探究、生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不断深入和升华。
[1]赵士祥.神入历史与想象力培养的教学建构[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
[2]陈新民.论“神入”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历史教学,2013(12).
[3]陈新民.“神入”在英美两国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全球教育展望,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