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文
摘 要:东部欠发达地区是指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相对落后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不同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条件,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具有一定独特性的人口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性别比、老龄化、流动等问题。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分析这些问题,针对东部欠发达地区特点,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东部;欠发达地区;人口问题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0165-02
一、东部欠发达地区人口问题的特点
(一)东部欠发达地区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都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全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但是,东部沿海各省份内部,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每个省份都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这些相对落后地区,可以界定为东部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包括山东的西部地区、江苏的北部地区,河北、福建、浙江和广东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低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部分地区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欠发达地区分布呈“岛状”散布于东部地区。东部欠发达地区,其特征和成因都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不同。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较好的区位条件形成巨大反差,是东部欠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最显著的不同。
(二)东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人口问题的特点
东部欠发达地区,位于东部沿海,开发历史较长,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人口密度较大。东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理环境和经济基础是最主要的因素。这些地区或者长期是单一农业区,或者自然环境不利于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其他地区。其次,“极化效应”的影响。这些地区位于发达地区的直接腹地,长期成为发达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地,劳动、资金等要素流向发达地区。再次,不平衡发展政策的实施。国家和东部各省,都实施了不平衡的发展政策,优先支持部分条件较好的经济发达地区发展。
东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产生了人口问题,这些问题不同于西部地区,也不同于东部发达地区,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首先,这些地区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国发展的中心地区范围内,人口密度普遍较大,人口压力比较大。其次,这些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地理上临近性,使人口的流动率非常高。再次,相对较高的医疗卫生条件和悠久传统文化的影响,使这些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性别比问题比较突出。
二、东部欠发达地区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
(一)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问题
1.人口数量方面的问题。东部欠发达地区,尽管在东部属于欠发达地区,但是经济发展在全国仍然处于中游及以上水平,具备人口较快增长的物质条件。从文化方面分析,这些地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较为流行。如山东西部地区、江苏北部地区,历史上是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历来就是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的快速增加,带来了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口的大量增加,对就业带来冲击。剩余劳动力较多,对社会安定形成隐患。二是适龄儿童的增加,超过中小学的承受能力,形成中小学生的入学压力。三是增加的人口,加大了社保、医疗的财政压力,降低了收入增长的速度。
2.人口质量方面的问题。东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政府的人均教育投入远低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中小学的硬件设施相对落后,师资水平相对较低。高等教育与发达地区相比,落后现象尤其突出。较好的高等学校大都集中在发达地区,而落后地区高等学校数量少、质量低。这导致东部欠发达地区,义务阶段教育水平较低,高等教育入学率也较低。反映在人口质量方面,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科技成果等指标都显著低于发达地区。如德州市,根据“六普”资料显示,德州市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占3.20%,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员占常住人口的5.1%,平均每百人只有5个大学生。东部欠发达地区人口质量方面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的文化结构的现有水平及变化趋势是由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变化决定,而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入学率相对较低。这不利于东部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人口性别比和老龄化问题
1.人口性别比问题。东部欠发达地区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对男孩具有较强的偏好。这导致这些地区普遍存在着人口出生性别比不正常的问题。影响出生性别比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包括生育文化、生育政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父母自身因素等等。如德州市连续八年的性别比均高于正常值。出生性别比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和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影响正常的人口再生产,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2.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人口学概念,表示老年人在全部人口中比重增加的过程。东部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拥有较西部地区的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转移,是两个主要原因。如德州市2010年全市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5%,比2000年“五普”时提高了近一倍。人口老龄化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劳动力短期供给相对减少,长期供给绝对萎缩;二是养老保障需要的扩张。这会引发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市场的非均衡,给经济社会造成压力。
(三)人口流动产生的问题
1.人口输出产生的问题。东部欠发达地区,由于“极化效应”,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动到发达地区。人口的大量输出造成两个问题。一是由于人口的大量输出,使原住地的城市劳动力供给减少,阻碍了当地的产业发展。二是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的输出,造成了很多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由于这类人生活困难多,精神慰藉很少,增加了社会负担,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
2.人口输入产生的问题。东部欠发达地区,在大量青壮年流向发达地区的同时,也存在着人口输入产生的问题。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本地城市务工经商形成流入人口。西部和东北地区青壮年劳动力流动到这些地区务工经商形成流入人口。endprint
三、解决东部欠发达地区人口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计划生育政策,解决人口数量问题
1.稳定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东部欠发达地区面临人口数量增加的问题,也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与自然资源数量和环境容量相适应。要有效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积极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微调,如实行“单独两孩”政策,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2.增强人口管理部门的调控能力。人口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宏观调控从宏观全局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完善计划生育、人口资源开发、人口迁移流动、社会性别平等、人口老龄化、家庭福利等政策体系,形成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的均衡发展点,在现在人口与未来人口间寻求发展的可持续性,以达到缓解进而基本解决人口问题的效果。
(二)增加公共投入,解决人口质量问
1.实施科教发展战略。东部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质量问题,必须依靠实施科教发展战略才能解决。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发展高等教育,实现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遵循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教育的投入。普及基础教育,在“普九”的基础上推进“普高”(普及高中)。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平等发展。充分利用城市的教育资源,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强度。
2.积极引进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立并健全人才管理机制。首先,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其次,学校的工作重心、管理重心应从行政人员转向教师。最后,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使用的保障政策,形成一支数量充裕、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通过人力资源积累和人力资本提升实现经济实力的提升。
(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1.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的经济正效应来自于消费支出的经济拉动。只有通过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使老年人个人可支配收入正常提高,消费支出正常增长,才能实现这一效应。探索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养老制度,促进区域城乡老年保障事业统筹发展。要逐步发展和完善遗属保险、护理保险、以房养老等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2.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是老年人最主要的支出,进一步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最大程度地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必须解决两大难题:(1)老年医疗保险基金短缺问题。(2)进一步解决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四)实施综合措施,解决人口性别比失调问
1.不断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增强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提高生殖健康知识水平,丰富群众性人口文化活动,形成“计划生育、男女平等、优生优育”等婚育新观念和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风尚。稳定低生育水平、解决人口性别比问题、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2.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切实开展“关爱女孩”活动。为进一步做好性别比治理工作,要在全社会做好“关爱女孩”活动。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营造浓厚的“关爱女孩”氛围。建立“关爱女孩行动”宣教协调机制,营造利于女孩成长的社会氛围。建立“关爱女孩行动”利益导向机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独女户、双女户家庭发展经济。
(五)解决人口流动产生的问题
1.保障农村留守人群利益。鼓励县内农民就近就地就业,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全面加强县内职业教育培训工作。施惠及农村留守人群利益的工程。构建维护农村留守人群权益的网络。构建社会援助网络,构建治安防范网络,构建矛盾调解网络,最大程度维护留守人群的根本利益。
2.增加财政对流动人口的投入。建立流动人口专项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形成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担机制。设立流动人口专项资金,中央财政根据输入地吸纳流动人口数量给予资金转移支付支持。对吸纳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补助建设资金,支持城市建设更多面向流动人口的社区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设施。对吸纳流动人口较多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资金做好基础设施扩容,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雪原,王金营,周广庆.老龄化——从“人口红利”到“人口亏损”[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21.
[2] 李实.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增长分配[J].中国社会科学,1999,(2).
[3] 傅国平.出生性别结构失衡的治理对策[D].长沙:湖南大学,2006:16.
[4] 景普秋,张向阳.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计量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5,(1).[责任编辑 安世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