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会会 艾磊
摘 要:农村与农民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和国家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农村与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理清农村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优化农村土地流转策略对构建属于广大农民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部地区;土地流转;种植大户;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0270-02
农村与农民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在201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简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中国中央和国务院明文指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是新时期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创新,是农民在坚持农村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以租金,实物等形式转让或出租土地的经营权。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方向是土地向种植大户汇集,最大效益的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建立现代意义的家庭农庄或者种植基地。
中部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产区,素有“中原熟,天下足”的美誉,肩负着保卫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中部地区广大农民意识到了农村土地分散种植带来的坏处。中部地区农村由于自己的特殊性,土地流转的现状也与其他地区不同,但是在实践中也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虽然中部地区土地流转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由于其开展的时间较短,土地流转面积成井喷式增长,这也为土地流转埋下了不少隐患,具体说来,中部地区土地流转中的问题注意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国家层面来讲,具体法律不健全。由于缺少一定的法律支持,农村土地流转还是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耕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经营和种植权归农民所有三十年不变”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土地自主权。
第二,职业农民信息和观念不能“紧跟潮流”。职业农民中一大部分人文化素质较低,观念落后,也使农村土地流转过程出现了一些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种植技术落后,信息不对称,种植风险过大。据统计,西方各国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过程中大多数是以农民掌握先进技术后改革生产力发展状况实现的。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各行各业都经历了跨越式发展,在数十年间发生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经历的成果,这其中也包括中国的农业生产。这种跨越式有利于迅速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但也为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埋下了隐患。这种隐患在农业生产中则表现为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浅薄,种植落后,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种植的需要。同时,由于农业信息匮乏,不能及时了解市场动态,造成了信息不对称,种植风险过大的尴尬处境。
第三,农民对土地流转表现出“不适应”。农民是土地的实际经营者,具有根据自己意志在不危害国家利益前提下自由支配土地的权利。然而,由于受商品经济等因素影响,作为租借方的农民也出现了与这种潮流不相适应的问题,具体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1)平地起价,转让租金涨幅过快。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中指出“从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土地作为一种商品,其目的是以其使用价值为经营者换取价值。但是这种坐地起价,盲目追赶商业地产土地价格的行为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也不利于土地价值的实现,这种行为是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政治经济学的。(2)“无粮饿死人,有粮心不慌”的传统观念过浓。民以食为天,中国百姓有句俗话:金银万贯,不如粮食一担。因此,这种“无粮饿死人,有粮心不慌”的观念在中国农民心中根深蒂固。任何矛盾都具有两面性。这种观点在粮食持续增产的今天起到了重要的稳定人心作用的同时,也让农民形成了思想惯性,不愿改变现状,更不愿把辛辛苦苦得到的土地让出去给别人租种。这种思想造成了现今农村地区产业化大发展的进程缓慢,不利于农业发展。
二、完善中部农村土地流转的几点建议
矛盾无处不在,且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经济发展中难免会出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整生产关系,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在改革的浪潮中,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因此在研究农村产业化经营进程中,我们要做好诸方面的完善和创新。
第一,观念创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积极的意识有利于推动物质发展。因此,我们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首先要有正确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具体说来,在观念创新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引导农民更新观念,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的核心离不开农民,因此要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促进农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观念的转变。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引导农民着眼于国家长远利益和自身眼前利益相结合的角度思考农业产业化经营,使他们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是剥夺农民对土地的支配权,而是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自由流通。只有更新观念,才能创新发展;只有更新观念,才能跨越发展。(2)引导租地农民正确理解国家政策。政策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国家法律是公民行为的准绳,国家政策是公民行动的“航标”。政策与法律相比有程序上的简化性。因此,虽经过重重审查,政策也难免会出现某些漏洞,这就有可能成为套取国家补助的借口。政策被某些利益团体或者个人利用不但不能出现政策制定者预期的结果,还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或者激化不同利益团体的矛盾,造成社会不稳。各地政府应该正确引导种植户正确理解国家政策的本质,让种植者认识到政策的制定初衷,使国家政策真正成为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向导。
第二,政策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及时和适度的创新才能促进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一个良好的政策执行效果的出现不仅需要政策执行对象的正确理解和执行,还需要政策制定者必要的政策创新。因此,在农民观念创新的同时,农业产业化发展也离不开政策制定者对政策的创新。综合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国外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在中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初期,我们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1)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允许租地农民在自己租种的土地上建设一定面积的房屋设施,并在土地退租时无偿交还给出租农民。为了更好地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适度的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已经势在必行。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中部地区实情,中部土地管理制度可以作以下创新:首先,土地创新要坚持国家土地政策,坚决杜绝在承包土地上大兴土木,建设与耕作无关的建筑。其次,允许租地农民在土地上特定区域建设一定面积临时板房,以供居住之用;同时可以允许租地农民在土地边缘打挖水井,以解决生活和灌溉用水。最后,在土地租种合同结束后要妥善解决土地上的房屋和水井归属问题。房屋以拆除复耕为主,水井以协议转让为主。(2)创新政策执行方式,对国家政策给予更为细致的解释和必要的约束机制,防止种植大户利用大面积土地套取国家补助。政策的落实离不开良好的执行力,而良好的执行力来自于灵活有效的执行方式,因此必要的政策执行方式创新是必不可少的。而政策执行方式创新关键点在于给予国家奖励和补助政策更为细致的解释和必要的约束机制,防止政策被一些种植大户和利益团体利用。我们认为国家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补助创新应该给予更为细致的规定,针对不同的种植面积给予不同的补助率,同时也需因地制宜发放不同类型的补助。例如,在山地较多不适宜大面积机械化种植小麦的地区加大经济作物的补助力度;而在平原地区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加大种粮补助与大面积机械化作业补助。同时,为了防止补助和奖励被套取,还需要规定必要的惩罚措施,对套取补助和奖励的单位与个人予以必要的约束和惩罚。(3)创新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对出租土地的农民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保障,使之有谋生之路,更好地解放农村土地的闲散劳动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要解决的是传统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为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其他产业转移,更好地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因此,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政府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endprint
第三,经济与技术支持:一定的观念和政策创新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扫清了思想和政策的障碍。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支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物质支持表现为一定的程度的经济和技术支持。(1)鼓励农民多样化种植,对于试行多样化种植效益不佳的种植大户给予经济补助,保障他们的最低利润。农业单一种植无疑于是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随时都会有全盘皆输的危险。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不仅要解决农业种植过于分散的弊端,还要解决农业种植单一的问题。因此,政府要鼓励农民的多样化种植。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存在,在多样化种植中可能会有一部分种植者会出现效益不佳的情况。为了使种植者有充足的热情继续多样化种植,政府应该对种植效益不佳的种植户进行补助。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我们可以效仿美国对农场主进行补助的制度发展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2)对种植户进行技术支持,定期培训农业种植技术,定期发布农业实用信息,使他们真正成为现代农民。粗放化的种植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精细化作业应该成为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的精细化作业离不开农民精良的种植技术。因此,政府应该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定期进行耕作和田间管理技术培训,使种植户能够及时掌握较为先进的种植技术。(3)除政策支持以外,对出租土地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促进失地农民劳动力转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出租土地的农民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出租土地的农民在失去土地后,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亟待转移到非农产业。而长期的农业种植使农民不能及时掌握现代劳动技术,不能充分适应非农产业的要求。因此,政府应该对出租土地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对分流到不同产业的农民进行不同的劳动技术培训,促进更好地农民掌握劳动技术,促进出租土地农民的增收。
总之,在实现每个人的中国梦过程中,中部地区农业发展是一个应该备受关注的课题。中部地区既是国家的粮仓,也是中国主要的劳动力输出区域之一。解决好中部地区的“三农问题”对国家农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国家提出中部崛起口号十年之后的今天,中部地区广大农民实现中国梦还需要继续前行一段路程,这也将会是我们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2.
[2] 王鸿利,王同信.深圳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 蔡继明.农地流转与土地法规修订[J].理论前沿,2009,(7):31-34.
[6] 娄亚鹏.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以河南平顶山市为例[D].荆州:长江大学,2013.[责任编辑 陈 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