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莹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愈来愈紧密,世界经济正朝着一体化的方向飞快发展。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世界上两个相邻的国家,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和互信的战略伙伴关系。但是,有很多因素的存在,两国贸易特别是大宗商品贸易显现出一个“小范围、低水平”的现状,可以说中国和俄罗斯的货物贸易合作有待进一步拓展。针对这一点,运用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使中俄贸易的历史和发展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研究的目的是找出中俄商品贸易的发展的问题和原因,并制定应对措施,为加强中俄商品贸易合作,改变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商品贸易现状提供建议和支持,以促进两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发展。
关键词:俄罗斯;中国;经贸关系;商品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0264-02
引言
从历史上看,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已近四百年历史,早在17世纪,两国间就存在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由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贸易停滞,中俄贸易只是到80年代才得以恢复,直到90年代步入正轨,新世纪以来两国贸易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12年,尽管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数额达到历史最高881.6亿美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了11.2%。2013年上半年,中国和俄罗斯双边贸易在金融危机后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1.2%,下半年有所回升。因此,本文通过了解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货物贸易的发展,分析影响两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发展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促进两国之间的商品贸易的增长,这将对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发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一、中俄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商品贸易总额持续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经贸合作出现了增长的趋势。1999年以来,双边贸易额已保持连续十年的经济增长趋势。从2007—2010年,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额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长(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贸易额下降外),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额在2010年达到554.5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已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合作越来越多样化,内涵丰富,合作越来越深化。可以说,中俄贸易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俄罗斯主要向中国出口资源密集型商品。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并与我们地理位置临近,加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增加,俄罗斯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国。此外,俄罗斯地广人稀,劳动力短缺,所以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没有比较优势。但冶金和有色金属生产是俄罗斯的传统行业。俄罗斯具有生产这些产品的先进技术,丰富的经验,充足的原材料等,因此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对中国的出口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3.中国主要向俄罗斯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很长一段时间,资金短缺一直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制约因素。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外国在华投资的增加,日益丰富的国内资本供应等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优势开始逐渐突显。这表明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越来越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力日益增强。但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较大的比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有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占据主导地位。
二、中俄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商品结构不平衡。(1)商品结构失衡不利于两国之间的贸易稳定。两国主要大宗商品贸易结构不合理: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初级资源开发产品,中国出口俄罗斯大多为低轻工产品和牲畜产品。当前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越来越多的原材料,这种情况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双边贸易稳定的因素。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上,价格是很大的影响因素,这带来了隐患,影响了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的稳定增长。(2)分析产品结构失衡的原因。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商品结构失衡主要是在于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商品结构因素方面的原因:首先,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行业或替代产品,和贸易结构反映的不同行业之间的关系。由于产业结构的影响,中国对俄罗斯的主要出口商品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机电、贱金属和纺织品。俄罗斯对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资源商品,包括矿产、化工、和木材产品。2010年这三个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08.2亿美元,24.9美元和24.3亿美元,占总额的77.8%。其次,外国直接投资。中国制造业不断吸收俄罗斯直接投资的因素之一是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货物贸易结构失衡。俄企业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一方面带动了对中国零部件类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促进了对俄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因此,外国直接投资的商品结构不仅显示产业内分工的发展,而且影响中俄贸易商品结构,具体表现为关键零部件在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比例中不断提高而原材料、制成品的比例正在下降机电产品贸易的最明显的反映出上述特征。所以俄罗斯在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不平衡影响商品结构的合理发展。
2.贸易系统尚未规范。(1)贸易制度不规范的表现。俄罗斯的高关税,歧视性政策影响两国贸易的健康发展。俄罗斯对进口商品实施高关税政策,尽管近年来平均进口关税略有下降,但仍有部分俄罗斯进口产品超过20%的高关税。此外,它还对中国大宗商品贸易如纺织品征收歧视性关税(对其他国家进口的纺织品关税只有5%,而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征收关税在11%以上)。(2)贸易制度的不够规范导致中俄贸易环境失衡。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而俄罗斯虽然做出了入世的积极努力,却没有真正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因此,两国贸易系统存在某些差异,导致两国间贸易环境失衡,这损害了两国之间的双边贸易的发展,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一般规则不是很标准,银行结算系统、法律仲裁制度,信用保险系统等不够健全,中俄贸易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如合同执行速率较低,债务违约,特许税包等现象。(3)分析贸易制度不够规范的原因。尽管两国的政治关系和经济环境对两国经贸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从实践上看贸易秩序已成为两国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障碍。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原因:首先,实施歧视性关税。关税保护程度主要取决于的税率高和低,低税率的保护程度较小。一般来说,进口商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运费和进口费用成本是低于国内同类产品的。俄罗斯实施歧视性关税高关税政策,以保护自己的产品优势,从而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完全保护的目的。其次,灰色清关。现在俄罗斯对中国商品的进口关税平均税率为15%~20%,高于中国对俄罗斯商品所征税率近三倍,高关税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进口商品的销售价格提升,“灰色清关”比正常清关费用低30%甚至更多。“灰色清关”得到了俄罗斯海关当局默许,“灰色清关”的过程中,俄罗斯清关公司和个人海关官员、执法人员的利益形成一个共同体,并找到一定方法来维护“灰色清关”的正常运行。第三,海关程序复杂。俄罗斯清关过程非常复杂,一些关口甚至要通过五检查,一天通过货物很少,货物在中国通关后但没有通过俄罗斯海关又返回的现象经常发生。俄罗斯海关人员素质不高,经常向过关人员索要财物。endprint
3.中国和俄罗斯之间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完善。(1)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的表现。银行系统作为一个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监控系统,在跨境人民币结算方面未发生实际作用。由于双边合作银行数量不多,人民币通过正规银行结算比例很小。相反,大量存在的是地下银行,主要从事的业务包括人民币兑换、结算、洗钱、高利贷等。为了避免税收、管理费和避免黑社会骚扰,俄罗斯进口商经常用个人账户付款给中国出口商,给核销造成一定困难。(2)不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阻碍了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发展。由于对方银行信用状况不佳,金融体系不够健全,中方银行可选择的代理银行的数量非常有限。但信用证的抵押金要求为100%,这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一定风险,并且由于预付货款额度低阻碍了中俄贸易发展规模的扩大;中俄间的贸易无法正常通汇,那么结算须经过第二国进行转汇,时间长、费用高,这给贸易带来很多困难。(3)中国和俄罗斯之间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的原因。中国和俄罗斯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严重阻碍了两国之间贸易的发展。一个是通汇问题,根源在于俄罗斯银行信贷不好。俄罗斯商业银行市场准入条件低,导致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弱。二是由于中国银行,为了降低成本在边境地区设立网点较少,无法满足边境贸易的需要。
三、促进中俄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快建立中俄自由贸易区,提高通关效率。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有效地解决歧视性关税和“灰色清关”的问题,将使两国达到互利双赢的局面。因此,两国应利用地缘政治和经济优势,并借鉴各国的成功经验建立自由贸易区,使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达到更高的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和俄罗斯都应该及时解决通关效率和贸易渠道问题。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实现快速通关。基于现有清单提前声明提前报关,商品发布的监管模式,并改变港口海关监管重心只局限于实践的现状,加强审计、统计、缉私部门协调,根据企业动态信息和统计部门的数据,加强货物跟踪,信息流监测分析,制定方便进出的法律,缩短货物在港口停留时间,提高通关效率。
2.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在金融服务领域的管理方面,中国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应该积极与俄罗斯进行谈判和合作,完善管理机制,增加人民币和卢布交换金融服务机构网点。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贸易外币现金管理应该逐步实现标准化和制度化,过时了的出入境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贸易条件快速发展需要,应该及时修改,放宽居民携带出入境限制,鼓励居民使用人民币。
国家外汇管理局应在具体操作和执行过程中加强管理,企业出口业务以人民币结算和出口享受相同待遇的出口退税,出口补贴;制定管理和操作的具体实施步骤和规则,避免国家很难实施相应的政策等。
参考文献:
[1] 梁威.中俄贸易互补性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6.
[2] 张广宇.中国边境贸易结算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2006.
[3] 叶列娜.当代中俄贸易进展与展望[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
[责任编辑 陈 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