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中国高校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

2014-11-05 22:36侯丽婷孟亚歌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8期
关键词:成果转化科研人员高校

侯丽婷 孟亚歌

摘 要:高校科研人员是中国科研的重要力量,以其集中的人才优势以及学科全面而占据科研的重要地位,但仍然存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下面主要通过对中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研人员;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0286-02

一、中国高校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全国科研投入现状分析

根据国家2013年5月30号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发布的《科技统计报告》第1期指出2012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已达8 687亿元,比上年增加1 624.4亿元,增长23%。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1.84%,比上年的1.76%有所提高。但是分活动类型看,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4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1 028.4亿元,增长15.1%;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7 246.8亿元,增长24%。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7%、11.8%和83.5%。分执行部门看,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6 579.3亿元,比上年增长26.9%;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1 306.7亿元,增长10.1%;高等学校经费支出688.9亿元,增长15.3%。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75.8%、15%和7.9%。

综上所述,虽然国家对科研投入经费在逐年增加,但是其大部分经费主要投入到企业,而高校经费投入的比例少之又少。

(二)各类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2011年,中国作者在国内1998种科技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3万篇。全国登记科技成果44 208项,比上年增长5%。从完成单位的类型看,企业完成18 064项,占40.9%,是主要的完成单位。从登记成果应用前四位的行业看,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占18.9%,制造业占18.3%,农林牧渔业占1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占10.8%,这一排序反映了科技成果应用与经济社会重点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与此同时,根据2013年高等学校技术统计资料汇编显示,全国各类高校申请专利数106 714项,专利授权数68 971项,专利售出数2 357项(合同数),并且大多数的专利申请都出现于发达地区。

二、中国高校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机制出现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的内部问题

1.科研人员自身的局限性。国家在科研投入方面的比例在逐年的增加,各类高校的科研人员数量也在逐年的增加,其科研成果也随之增多,但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仍然处于低水平。对于一些一线城市来说在科研资金、科研成果较其他地区相对多些但是成果转化率与其他国家比起来还是处于低水平,这是由于高校科研人员局限于自己的学术圈中,没有充分的了解现代社会的市场需求,进而忽视了市场的导向作用,进而导致了申请科研项目的选题就已经缺乏创新性、应用性和市场性。即使研究出科研成果,但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偏低,无法迎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科研成果转化更无从说起。

2.忽视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所谓的“因地制宜”就是各高校的科研人员应把申请的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所在地的市场需求密切结合起来,使科研成果能够最优的为社会服务。然而在项目选题时,科研人员往往忽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未能充分利用地方资源进行有利的选题,从而使科研成果的转化失去地方政府和企业支持的可能性。

(二)高校管理体制的问题

1.科研管理部门和“参与人”的成果转化意识弱。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参与人”没有意识到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参与人”在科研项目完成并交给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之后就置之不理,而科研管理部门主动寻求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也不强,致使许多科研项目结束后将其归档处理,没有搜集可转化的应用性成果并向外推广;另外由于中国薪资结构问题许多高校科研人员进行科研项目仅只是为了晋升职称,科研成果出来后也缺乏主动转化科研成果的热情。

2.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高校科研实力的评价标准多着重在获批的课题数量和经费数额、发表的论文级别和数量、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获奖的数量等,较少关注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这种盲目追求数量,忽视应用性科研成果的开发,忽视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性,也影响到对应用研究有兴趣的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3.激励机制的匮乏。各类高校的科研人员从最初的科研项目的选题想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科研成果转化,而在整个科研项目进行的过程中的主要负责人只在项目开始或项目结束时参与到整个项目的研发与研究之中。当最后的利润分配未能达到自己期望值时就会出现惰性,甚至极大地打击了那些主要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当一个人在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中没有一个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时,致使其科研成果永远处于结束时的状态。

4.成果转化问题。首先,大多数的地方高校的科研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其科研成果的转化经验尚浅,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面对随之而来的市场、金融、政策和法律风险时,还不能从容应对,难免吃亏和损失,影响成果转化的成效。其次,地方高校科研经费有限,无法使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实现进一步转化。最后,科研成果推广需要借助一定的推广渠道。而现在由于推广渠道的缺乏无法使社会上的机构或者企业知道并了解高校的科研成果情况。

三、应对中国高校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机制的对策

(一)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监督的科研机制

1.科研选题应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科研选题前应深入的市场调查,到企业或市场去了解企业需求或市场需要,使科研成果的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从而保证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应用性,这样的科研成果比较容易被企业和市场接受。对于地方科研选题应符合本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的方向,分析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投资方向,项目申报时要以地方经济发展为要点,项目的研发应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体现地方特色,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从而达到高校科研与地方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目的。

2.政府应进行严格的监督。对于申报的科研选题应向政府主管部门出示市场调研报告证明,政府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对科研选题的市场进行证实然后予以审批。

(二)政府在科研管理方面职能的转变

1.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的中介机构。目前,各类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主要在于没能建立与之推广的机构。政府应督促高校建立科研成果推广机构,使之能让各地区乃至全国的企业能够及时的了解到高校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各高校应把本地区的企业的性质甚至其服务的市场对象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以便能与企业及时的进行交流、谈判,缩短科研成果转化的时间,使之更好、更快的为社会服务。

2.政府在科研投入地区分配方面应当减少差距。地方高校只要有优秀的科研团队并且有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最优的科研项目,就应加大其资金投入。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后的经济收益应在政府的监督下进行分配。

(三)健全高校内部利润分配机制

现有的高校激励制度主要是针对立项人和科技项目负责人,这对于科研项目团队中的其他人来说则打消了其积极性。高等学校可以通过专利或技术入股利润分红,以人力资本形式取得劳动报酬,以一次性技术买断或在技术市场出售技术开发成果等形式参与要素分配,这样既可以调动高等学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又能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的尽快转化。另外,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调整高等学校内部对成果开发利益的分配比例,形成相对稳定的、比较合理的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2013年高等学校技术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袁蓉.中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间的相互关系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9.

[3] 孙建中.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2).

[责任编辑 陈 鹤]

猜你喜欢
成果转化科研人员高校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治疗艾滋病,中国科研人员有了新发现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