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如火如荼。如何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让学生带着“独立思考”的理性光芒真正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收获成长呢?提出了三条策略:学困生通过预习带着困惑进入小组合作;学优生带着
“启发问题”,进入小组合作;“小组合作”的课后延伸——课后数学日记,独立思考的载体利用。旨在通过这些策略的应用,促进学生独立思维,让思维“立”起来,“活”起来,“优”起来,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策略;数学学习
在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通过同伴互助和小组集体力量的促动,我们感到学生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实得到了一定促进。但数学学习成效的评价标准之一,是学生能否独立正确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践中我们发现,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小组学习的课堂检测环节,数学学习薄弱的学生独立作业的效果不佳。小组合作学习的现象背后的问题也显现出来:课堂合作交流时有的学生以“校对答案为学习目的”;在问题探讨交流时,组内优秀生把解题过程讲一遍给数学薄弱学生听,薄弱学生听懂以后,再复述一遍给组员听。作为教师,我们深知:“听懂”与“会做”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如果没有个人真正的独立、透彻的思考,就算小组合作,也未能真正解决问题,有“仅追求答案”之嫌,如此,小组中的个人也未必能真正受益。
因此,充分“独立思考”前提下的“小组合作”,更能彰显其作用和价值。如何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让学生带着“独立思考”的理性光芒真正参与合作学习,才能在合作中收获成长;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促进学生独立思维,才能帮助学生逐步让思维“立”起来,“活”起来,“优”起来,值得我们作更多的探索。以下是我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独立”性而采取一些策略的浅见。
策略一:让学困生带着困惑进入小组合作
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大致可以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认知因素、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所谓的学困生绝大多数智商在正常水平,多数是由认知因素造成,例如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懒惰缺乏动力等。我们要求学生先预习,但学困生往往走马观花地看学习内容,而不是尝试去理解。对于预习题,他们往往是低层次地模仿例题,生搬硬套,也有抄袭参考书上的,甚至有百度答案的,还有就是根本不预习的。因此,我对学困生采用“多次研读”的学习策略,不仅要“强制”学困生对预习内容“多看几眼”,而且要让他们带着任务预习,在预习过程中有发现、有思考。因此,我设计了一张表格,以一定的范例,让他们仿照着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进行预习反思。我要求他们先看书预习,了解要学习的大致内容,然后把那节课的例题抄在练习本上,合上书,自己先做一下,然后打开书本,与例题的解答对照,如果有误,自己对照着找出错误的地方,思考错误原因并写在自己的解答过程旁边,然后订正在旁边。做对了,可以思考:自己的解答方法是否与书上一样,如果不同,写写你的解题方法和体会。无论做对还是做错,都要写下个人解题后对这道题的简单分析,如解题注意点等。通过一学期的试行,发现对学困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能够让学困生带着自己的想法和困惑进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组内其他学生帮他答疑
解惑,在小组深入学习过程中,如果他能紧跟小组步伐,甚至发表见解,就体会到了“小组归属感”。
策略二:学优生带着独立思考——解题的“启发问题”,进入小组合作
作为学优生,我们不能只让他充当小组内“例题讲解员”的角色,他对学困生的帮助不能停留在“讲一遍给他听,让他记住解题过程”,他自身的学习也不能只停留在“会做题”的层次,要让他真正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那他不仅要呈现思维结果,更要呈现思维过程,也就是他的思考问题的过程必须要“出声”:讲清楚为什么这么想,有时如何想到这样思考的等等。通过“出声思维”训练让思维“看”得见,让理由“看”得见。而在小组合作中,每个组员都应该参与讨论交流,而不是来被“灌输”。数学思考是要由“问题驱动”的,而“问题”可以由学优生主导主问,大家在“问题”引领下探讨、交流、学习的价值更大。所以,我要求学优生在预习后,要预想课本范例中关键步骤的“启发性”问题,以便在小组合作中追问其他组员,检测学困生的预习情况,帮助他们理解。例如,对于代数计算题,设计的追问问题有:这一步计算(或变形)依据是什么?说出依据的具体内容。计算(或变形)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关键是什么?等等。对于几何题,追问问题常常有:根据这个已知条件,你能想到什么?这一步证明的理由是什么?证明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通常有哪些?你是怎么往这个方面想的?等等。
这样的“启发式”问题,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学优生平时“耳濡目染”,但在所提问题的针对性、连贯性、启发性等方面可能与教师有些差距,我让各组的一位学优生把预设问题先写下来交
给我“审核”,适当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培训他们的提问能力。各组学优生带着这些问题和这些问题的答案来提问学困生,学优生
在提问他人的过程中,实际上是把自己思考问题的方法、过程这些“隐性思维”和组员一起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出声梳理”,共同理解学习内容,清晰地表述思维过程。帮助组员的同时,也获得了思考力的提升。
策略三:“小组合作”的课后延伸——课后数学日记,独立思考的载体利用
小组合作有其优势,但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学生作为个性化的个体,总会有不同的问题涌现出来,小组合作还需要课后延伸。利用数学日记这一载体,可以实现学生独立思考的个性化表达。学生不仅能在数学日记里表达对数学题的不同解法,还可以把课堂上不愿或者没能及时暴露的“独立思考”写成数学日记,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和纠正。一位女生在学习了不等式第二课后在数学日记中写道:“有道填空题,算出来是x>1,x<11,我在横线上写的是2≤x<11,为什么不能这样写呢?为什么要写1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当前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既然我们的教学已经行走在“小组合作”学习这条大道上,那我们就且行且思。把握好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关系,多思考和践行一些促进真正“合作”“独立”以及两者恰当融合的有效策略、方法。这样,我们的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迎合新课程需要,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吕星宇.出声思考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2008(8):54-56. 作者简介:黄海燕,女,1979年1月出生,本科学历,就职于江苏省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