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可谓是见仁见智的,那么教师就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特别是那些率性的见解。在阅读教学中,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切实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关键词:阅读教学;多元解读;规矩
关于文本的多元化解读理念,早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任何事情,无规矩不成方圆,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是说可以放任自流、随心所欲地吹拉弹唱,并不意味着可以有无限的弹性,绝对的“自由”,而必须有一定的“规矩”,这个“规矩”应该就是解读范围和价值选择。作为阅读客体的文本,虽然存在着“真空”和“不确定性”,但必然会有许多共性的、鲜明的“规矩”,总会有个客观的范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这个形象具有丰富
性,但总还是莎士比亚所描写的哈姆雷特的反映,彼此在某些细节上的认识因人而异,但其基本性格还是那个哈姆雷特。学生阅读的感受,一方面是丰富的、多元的,存在着审美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有限的、共通的,存在着认识的普遍性。
一、多元解读要立足文本,入情入境,与文本真诚对话
文本是阅读教学的载体,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梯子,只有深入文本这个“源头活水”,才能有效地解读文本。例如,在阅读小说时,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要围绕三要素,过多地关注故事情节,标签式地分析人物,舍本逐末,自己成了局外人。
笔者以为,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丰富内涵
才是关键,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深入作品,关注细节,抓住关键词句,巧设话题,“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钱梦龙语),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多元有效解读。“双喜”是鲁迅小说《社戏》众多人物中最出彩的一个,学生对他的认识评价虽然丰富,却也仅仅停留在“聪明”“活泼”这样肤浅的层面上。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梳理相关的情节,抓住文中有关“双喜”的语言描写进行解读,就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善解人意、胆大心细、有担当、善于协调沟通,是小伙伴们心中的领导者。这样,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读出了
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就真正实现了对文本个性有效的解读。
二、多元解读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着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某位教师教学《愚公移山》,在探讨寓意时,有学生就对文中的“愚公”极为不屑——为什么不灵活变通,搬家离开此地呢?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害了自己还想耽误子孙的前途等,看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融入了自己的感知,读出了自我,但如此的质疑和解读到底价值几何,需要执教者注意,切不可听之任之,甚至盲目地为学生的“创新”“独特见解”叫好。因此在文本的多元解读中,不能任由学生随意曲解,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好教学内容价值取向的方向盘。如上文中的教师利用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巧妙点化,避免了学生陷入误区。
“多元解读”是个性建构阅读,又是融会创造的美读。因此,文本的解读,既要多元,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又不能偏离文本客观的“规矩”和范围。
参考文献:
王晓朋.“多元解读”之我见[J].吉林教育,2011(04).
作者简介:孙雄飞,男,本科,就职于湖北省兴山县黄粮中学,研究方向: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