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读,让静态的文本“动”起来

2016-12-07 11:18李春霞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高中语文文本

李春霞

【摘要】文本在静态中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让静态的文本“动”起来,才能真正地触摸作者的思想。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开展多元解读。文章围绕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多元解读;文本;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相比较初中和小学阶段,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更需要教师多元化的解读,让静态的文本变得生动活泼,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提高,教师方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静态化的课文文本就像博物馆里的动物标本,虽然长期处于静止不动的状态中,但是却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张力,可以触发学生心中的想象力,打破和文本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阻隔,使文本得到动态化的发展。

一、创设生动阅读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阅读

不论是学习什么样的内容,学习兴趣始终是最原始的动力,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要能够让学生喜欢听,乐于看,并能亲身参与进去,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寓教于乐,收获理想的教学成果。对于高中语文的教学来说,阅读情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关系到学生的兴趣是否盎然,课堂氛围是否浓厚。例如,在学习《采莲》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投影仪上投放出课文的精美配图,并且配上美妙的背景音乐——江南名曲《采莲》。靓丽鲜艳的配图,美妙的音乐,迅速地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并让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安排学生对课文进行诵读,并配上背景音乐,为学生创造出优美的阅读意境。学生一旦融入其中,就会把自己想象成采莲之人,自由惬意地穿梭于湖面上,并且模仿采莲人的神态和动作,发挥想象,想一想采莲人会说什么样的话,从而引导学生去揣摩采莲人在采莲时的畅快心情,深入理解《采莲》所表达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场景的创设,使学生能够更加具体、直接地感受到文本所表达的情感大意。

二、结合多媒体教学,让文本动态化呈现出来

语文是一门社会性的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课本中所选取的文章,无不包含了形象鲜明的人物、深邃高远的思想,以及引人入胜的情节,教师若是能用多媒体将这些丰富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眼前,必然会得到一个动态化的文本,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置身于多媒体之下的动态化演绎,文本中的环境更加鲜明,显得更加真实可视,人物对话也能够得到处理,情节的发展起伏变化也有一个生动简明的表现,人物性格也就能够得到更淋漓的展现。例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篇课文时,课文中的主要背景环境无疑是贾府,作者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将贾府的环境表现了出来,是对后面内容的一种铺垫吗,起到了确定人物关系、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然而,课文毕竟是静止的,学生无法对其中的丰富内容获得全面、完整的印象,此时教师若能用多媒体将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相关片段播放给学生观赏,将贾府的金碧辉煌、奢靡浮华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那么学生必然能更加准确地了解人物的不同性格。

三、实施探究性策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精神

对于学生来说,在他们去认真阅读并探究之前,文本的内容和意义是并不明确的,一切都还是混浊不清的,因此他们有着去弄个清楚探个明白的本能,可以说,这是学生在精神上的一种需求。主动探究式阅读教学,即为配合这种精神需求而存在,激发学生原始的冲动,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发掘自己的想法,从而以一个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带着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时,有一个终极问题需要学生去思考,那就是:究竟是谁杀死了祥林嫂?教师应当主动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自己的寻找来给出答案,结果不少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是她的婆婆,有的说是鲁镇的居民,有的说是鲁四老爷,此时教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思考这些人物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学生经过思考后,就会明白原来这些人物都象征着封建礼教中的政权、神权、夫权等重重压迫,是残忍落后的封建制度使祥林嫂命丧黄泉。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是靠他们自己的探索而得到的答案,教师起到的只是引导和辅助思考的作用,这有利于学生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构建个性化课堂,促进深度对话阅读教学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品的主题并不是由作者一个人决定的,而是由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读者有着自己的人生经历,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会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作品,阅读也就成了读者自己个性化的旅程。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阅读也属于学生自己,不再只是一味地探究作者的原本意图,转而变成学生结合文本去释放自己的情感,增强阅读过程中的个人色彩。例如,在教学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时,教师若是按照传统的套路去谈情节、主旨、人物等内容,就显得十分的老套了,虽然能够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能让学生对其产生更深的感触,假使教师另辟蹊径,转而从主题辨析、原型溯源上切入文章,让学生了解18世纪欧洲大陆的妇女观,以及文学对人的精神上的巨大影响,再展示一些名家对于小说的评价和剖析,学生无疑会触生自己内心的想法,衍生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够自发的与教师进行内心的交流,这样方能使阅读变成展现学生个性的教学,从而使课堂更加有深度。

总而言之,不同的读者对文本有着不同的理解,作者的原意也许存在,也许不存在。但都不影响读者自己的看法,他们在解读文本时总会留下自己的影子,重要的是,读者和文本进行了交流,文本得到了多元化的解读,作品的意义也得到了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薛礼桥.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J].课外语文,2015(8).

[2]陈大伟.中学语文阅读鉴赏教学策略探究[J].现代语文,2014(2).

[3]黄琪.基于情感体验的语文情境教学研究[J].北方文学,2015(7).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高中语文文本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浅谈中学语文多元解读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