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2014-10-30 19:26胡育林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能力计算机专业

[摘 要]随着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普及,如何培养合格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并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现实问题是,高校中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有的高校在说计算机行业的就业已经饱和,学生就业压力很大,然而很多IT企业却在大范围的招聘人才,专业的技能型人才缺乏。面对看似供需矛盾,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适应企业的需求,本文从日常教学的几个方面开展讨论,提出几点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职业能力;实训;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

自高校扩招以来,计算机专业呈现出先热后冷的过山车式的变化,自90年代初国内高校陆续开班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至2002年前后,计算机专业一直是考生青睐和热衷填报的专业,而且在很多高校计算机跟英语专业一直是学校的最热门专业,录取分数线也是全校最高的,毕业生就业形式也较好,部分省内高校的毕业生毕业以后都可以进入软件公司、高等院校、企事单位就业。但是自2002年至今的10多年的时间里,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热衷程度和就业情况都一路走下坡路,学生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看法也变了,许多人认为计算机专业现在变成了冷门专业,然而恰恰相反的是,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人才缺口较大,自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全球IT人才需求缩水,这是产业发展中的正常调整。尽管一些IT公司大幅度裁员,但IT人才供不应求仍是世界范围的现象,许多发达国家的人才缺口达到20%。美国从2002年初开始,IT人才需求稳步回升,2003年从业人员比2002年提升了4.2%,至2006年计算机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67万人。欧洲IT专业人才缺口2005年将达到170万人。发达国家计算机专业人才短缺,需要从中国、印度等国招聘。2007年我国IT市场总值将达到519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而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据报道,2005年我国IT人才缺口为42.5万人。

针对以上的看似供需矛盾的问题,归根到底还在于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严重弊端,日益不能满足IT产业的发展需求,计算机传统教育模式亟需改革。面向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和职业的技能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为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联系实际,一切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结合市场需求,充分展开论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邀请部分学生代表,企业负责人,教师代表参与其中,结合各方意见进行论证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应明确培养目标,结合国家、地方教育法规和学校教育方针来制定,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中的章节体系,采用项目、模块化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入激励教学手段、竞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注重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培养实用型IT人才。立足职业岗位探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建立若干个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的职业岗位课程群,使得专业课程一目了然。

高校计算机专业尤其要注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1)应该在低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和相关课程,重视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学生知识面的教育,在二年级应该以开设一些传统的专业课程为主,三年级的课程应该以实践课和企业课程为主。

(2)课程应该有一个完整的开设体系,自然形成“课程群”,以培养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就能找到自己学习的兴趣与方向。

(3)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明确本专业的就业方向,而课程的开设应该围绕就业方向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群”即是为各就业方向服务。

(4)应将本专业的重要考试(如软考、等考)明确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任务中,部分课程的开课应该与这些考试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完相关课程后不仅仅能够提高职业能力还能通过这些考试。

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IT企业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有调查显示,77.6%的企业认为企业人才最需要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许多企业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他们面临的情况仍然是学生动手能力差,只会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学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训水平。要增加实训,至少要求学生又一年在企业实习,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的比例应大于1:1,并且不能只有形式,要让学生真的动脑、动手去完成任务,这些都是企业对学校培养人才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同时,学校应与企业开展更紧密的合作,多进行“订单式”的教育,这也符合IT产业发展需要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但是,这要求学校更加灵活开展教学,根据企业实时的,急需的实际要求,双方来调整教学计划并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也可以让企业工程师到学校讲课,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和实习等方式开展教学。

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激励老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对在竞赛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奖励,并举办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作品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在赛前鼓励、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竞赛,再在报名学生中选拔学生參加比赛,赛前组织学生学习培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参赛学生到企业实习一段时间,然后再参加比赛。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总之,要就近建立多个实习基地,加强已有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实习环节,加强实习效果。充分发挥实习基地作用,与当地企事业单位进行学生实习、科研合作、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开创高校与企业双赢的良好局面。

三、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师资队伍毫无疑问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近些年,随着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日渐成熟,各高校引进和培养了大批教师,并对教师进行了在岗教师业务培训,提高了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已经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实训教师队伍。但是,这对于新时期高职学生的教学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教师没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没有企业项目经历,没有及时把握当前最及时的行业前沿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建设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结构合理、形成梯队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面对这项任务,可以有以下措施。

(1)继续通过各种途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并鼓励在职教师通过函授、进修、在职等多种形式提高学历和业务水平。

(2)教研室制定培训计划,要求相关教师利用假期参加“国培”,“省培”和“双师”型教师培训等,并要求教师积极到企业顶岗,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对自身进行知识储备。

(3)建设以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的学术梯队,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专业考级考试,资格考试等。

(4)积极与周边兄弟院校开展合作,引进高素质的外聘教师到学校任教,并鼓励教师走出去,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5)鼓励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方式改革,比如专业课可以全程多媒体授课、课堂教学多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方式,多开设综合性实践,加强信息搜索与分析能力等。

一个学校要想办好,就要突出办学特色,同样一个专业要办好,也要有突出的专业特色。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不能像以前一样,侧重培养通才型的毕业生,而应该更多转向培养满足市场需求在某一领域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才。高职院校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走出一条适合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新路子,把握住社会发展的需求、时代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要求,力求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曉明, 陈平, 张铭. 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 计算机教育, 2006,(8)

[2]张小川, 刘加玲. 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探讨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模式[J].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10)

[3]布瑞琴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能力培养与实现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0,(6)

[4]吉晓娟 吴家培 石玉强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探析 计算机教育 2013,(06)

作者简介:胡育林(1984-5-25),男,汉族,籍贯:皖 望江 ,合肥财经学院工程学院,职称:助教,本科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软件理论。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能力计算机专业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观进行全过程培育的研究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