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乃琼
摘 要:初中生所处的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时期使得他们对故事有着相当的偏好,而历史故事一直以来就是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历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传达正确的历史观念和警示后人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在历史故事的选取和讲述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值得商榷。因此,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历史故事是值得历史教师用心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 运用
说及“故事”,在词典中的解释为“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即虚拟叙述或者述说,即所谓的“虚应故事”。但究其本义,“故事”原意为“过去的事情”,与历史(英文the past)正好同义,这从今日汉语中仍大量使用的“故旧”、“故人”、“故乡”乃至“故纸堆”的构词法中即可窥其消息,史学与文学间虚与实的界限其实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泾渭分明。英文(或法、德等西文)中“history”一词均含故事的意义,日常语言中西人往往乐于将之拆字为his story,历史与故事的契合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认为,故事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历史也存在故事性。大多数初中生喜欢听故事胜于听大道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也是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被大量使用的原因。初中历史课程在某种程度上无非是事实的陈述,在表现形式上流于背景、时间、地点、事件的堆积,难免会给学生枯燥无味的印象。本来既定事实就难以讲出新意来,若是照本宣科,就更加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此时,历史故事的优越性就会显现出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小故事,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而且学生可以很容易地从他听到的故事中得到启发,这样远远好于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历史教训。积极主动的启发往往比被动的吸收印象更深刻,历史故事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历史课堂引入历史故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历史故事有利于初中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历史”似乎与生俱来就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学生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会凭空生出许多幻想。加之近年来穿越剧大行其道,各类不严谨的古装剧和时代剧充斥荧屏,偏偏电视剧又是青少年乐于和易于接受的传播形式,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布景、台词、故事情节,因此他们对历史的认识是非常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课堂上一个小小的历史故事,可以从细处更真实地反映时代的背景和风貌。虽然影视作品影像俱全,在直观性和感染力方面优越性很大,但在真实性和立意方面却无法与教师精心选择的历史故事相提并论。历史故事既然是故事,就会有价值导向,在传达正确的价值观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效果。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历史故事给人的启发非常直观。历史事件本身没有态度,但是历史故事能够把事件渲染成喜剧或悲剧,更加感性,更有人情味儿,也更容易被初中生所接受。
例如,初中生乃至大多数学生都对罢工、罢课、游行这些历史事件感到热血沸腾,但并不能真正体会内忧外困中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而通过一个罢工工人的故事则可以轻而易举地让学生得以管中窥豹,设身处地地从一个工人的视角看待这段历史,而不是把自己抽离出来,站在一个不合适的高度去幻想和评说。
2.历史故事有助于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识记
人们对历史故事的喜爱从《三国演义》备受追捧和经久不衰中便可见一斑,大众传播节目《百家讲坛》的热播、《明朝那些事儿》在中学生中的风靡,都彰显着历史故事独特的魅力。然而一提起那些历史事件的时间、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学生往往会抓耳挠腮思忖半天,回答既不连贯也不详尽,除了受开卷考试形式的影响在背诵方面大打折扣之外,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不能正确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没有形成历史发展的时间轴,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认识不够清晰。以至于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回想起某一个知识点,首先想到的不是背景和原因这些逻辑性或者说理性的东西,而是感性地想到学习这个知识点时的情形,这个知识点在教材的哪个地方,配有什么插图和小字等这些外在印象。
针对初中生逻辑思维方面不成熟这个特点,给初中生讲述历史故事可以给他们十分直观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初中生大多还处在十分任性的青春期,强制他们全神贯注不大容易做到,通过历史故事保持他们在某一方面的注意力就是学习能力的保证。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就像历史进程的向前推进,学生可以从中得出规律,对历史的学习和感悟就慢慢明朗起来,从而真正地去认识历史,判断历史。
二、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
1.要抓住讲故事的时机
在一节课的不同时段讲述历史故事有不同的效果。首先明确故事只是点缀,绝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要内容,以故事为主在一个大故事中穿插历史的知识点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在一节课的开头讲一个故事来引入这节课的内容可以较好地缓解新的教学内容带来的冲击,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与上一节课的衔接和转折不至于很生硬。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年代距当下久远,学生对古代社会的认识十分有限,通过古诗来导入是再好不过的选择,画面感强,立意深远且富有情趣。
在课堂中间穿插一个历史故事则比较适用于对历史人物的讲解。历史中有个性的人物非常之多,但在单纯的对历史事件的陈述中对人物的描述往往会过于潦草,一笔带过。用一两个小故事对这个人物加以刻画,寥寥数语就会让人物鲜活起来,也会使这段历史人情味儿十足。
到了课堂结束时引用历史故事,可以使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变得更加精彩,用一个故事来总结这节课的内容,效果也会比生硬的分条总结好得多。更加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往往到了快要下课的时候,无论哪门课程,学生都会有种不耐烦的情绪,若是最后一节课,更是一片骚动,听课的精神去了大半,这个时候若是硬要说些教条似的一二三点,学生很难记住,更别提有所回味和受到启发。但是以一个故事来度过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能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故事的百转千回辅以课堂内容,可以将学生带入到相关历史情境中并回味无穷。
2.要处理好故事的内容和节奏
故事必定会有虚构的成分,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把握程度、拿捏分寸。在课堂上讲的故事,真实性必须保证,齐太史前仆后继的故事是史官高风亮节的典型,也为我们教授和学习历史的态度树立了榜样。
例如,明代的倭寇是日本人对中国的残暴侵略这种说法就有失考证,倭寇之患前期的确是由日本的浪人、海盗和末路武士引起的,但在中后期,真正的倭寇却大多是中国人自己,这些人被明朝政府称为假倭。正史记载抗倭名将俞大猷感叹说假倭居然占到了自己所杀倭寇的八成到九成,实在是中国人抢杀中国人,板上钉钉的人民内部矛盾。还有一些倭寇,实则是荷兰和葡萄牙的海盗。
除了内容的真实性之外,语言的组织也要恰如其分,不可将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语句放到故事中影响学生的判断,更不能为求新鲜故意拿些网络用语“戏说历史”,哗众取宠。在故事节奏上也要注意详略得当,紧扣教材内容。
三、结语
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是很好的辅助教学方法,也是被大众认可和被广泛付诸实践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既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又丰富了课堂内容,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有了更强的参与性,同时也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