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峰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英译汉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了英汉翻译中的理论和翻译实践中应该注意的事项。除了修辞功能等值之外,还应该考虑翻译的目的和读者对象。英语注重形合,汉语强调意合。总之,英汉两种语言的多样灵活性决定了英汉互译实践时应灵活运用其不同的理论。
关键词:翻译理论; 翻译实践; 翻译技巧;逻辑关系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交流形式,翻译的“交际效度”的权重最大,“信度”等其他要素也是重要考量的方面。“交际效度”就是交际功能,即修辞功能等值的权重最大。因此,句法意义、修辞意义、句子的联想意义和语义学方面的意义都得服从修辞的功能意义。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这种拼音文字所特有的词形的变化在汉语中是不存在的。汉语是用非语音化的词序手段表达意义,实际上是与形态变化相对立的另外一条路,因此汉语在表示动作和事物关系上几乎全依赖意合。
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形合指“句中的词语的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如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意合,指“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含义表达”。简言之, 形合是借助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语和分句的连接;意合则不借助语言形式,只求语义上允许搭配,合乎情理,句子的意思就可以意会出来。前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co
hesion),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种形合的语言,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英汉翻译就是形合与意合的统一, 这一特点要贯穿英汉翻译实践的始终。这种差别对翻译的影响较大, 译者在双语转换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分析双语的特点, 发挥译语的优势, 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提高语际转换的效率和质量。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给翻译所下的定义:“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奈达还对此作了说明:(1)再现原文的信息(Mes
sage)而不是保留原文的形式结构(Formal Structure);(2) 对等(Equivalence)不是同一(Identity);(3)对等是最贴近、自然的对象;(4)意义是优先考虑的因素;(5)文体成分虽居其次,但也十分重要。18世纪末,爱丁堡大学历史教授亚历山大·F·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749~1814)在《论翻译的原则》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进行翻译和评判翻译的三条基本原则:(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3) 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实际上,翻译是把第一种语言(源语)所表达的东西用第二种语言(目的语)重新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功能翻译理论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根据上面理论的分析,我们得知英语是形态语言,以“主谓结构”(s-v)为句子主干,其他成分通过各种连带附加关系附着在这条主干上,形成树干和树枝的关系,也称作“多枝共干”型。汉语呈现出意合特点。汉语是逻辑语言,外形上没有主从之分,层面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标记。因此汉语句子常被称为“竹节”式结构。从下面的译例中可以发现英汉语在形合、意合方面表现出的差异。(1)The policeman caused Mary to die. (2)The
policeman forced Mary to die.
这两句的结构完全是一样,只有动词的语义不同,而第一句是符合逻辑的,是正确的,第二句不符合逻辑,因而不正确。必须对结构的主语、谓语、宾语和补语等的内部结构和语义,加以具体分析,才能正确把握句子的功能。
从上面的例子,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句子成分的表层,表示一个句子意义的深层内容,这对翻译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翻译的基本任务就是译出事物的内在意义。
在功能等值的原则下,语义意义能产生等值的语境效果时,保存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特色,用符合译语规范和习惯和对等语再现原文的全部意义。有时,归宿语言中没有的,而表达功能所必需的,例如: “The boy had his breakfast and went off
to school.”“男孩吃过早餐上学去了。”
原句主干为“The boy had…and went off…”;“and”将两个动词“had”和“went off”连接起来并表明它们的先后顺序。译成汉语后句子没有了主干,两个动词“吃过早餐”和“上学去了”一脉相承,整个意思像一条线,直铺到底,读来顺畅自然。如果完全拘泥于原文的层次结构,翻译成汉语则是“男孩吃过他的早餐,然后上学去了。”译文则不符合汉语习惯,太过西洋化。
You cant comprehend it, if I explain it, that is “to play the
harp to a bull”. 你不明白,给你说也是“对牛弹琴”。
虽然英语中“throw pearls before swine”也有“对牛弹琴”之义,但它具有较强的宗教色彩,达不到原语的修辞功能。
除此以外, 意译法指的是我们把改换法(省略、借用等)、变通法(意译、意译加直译、全不译等)都归为意译。因为这些方法的本质是共同的,过细区分,实用性不大,没有必要。
形式总是内容的形式,同一种形式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功能翻译理论强调,形式是由修辞功能、修辞技巧、句型结构等构成的。其中决定因素是修辞功能,因为修辞功能决定修辞技巧、句型和句子结构,甚至许多语法现象也只能从修辞功能上才能得到解释。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功能翻译理论把概念段的语义、语法和修辞紧密结合,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突出修辞功能的重要性,功能靠形式体现,靠结构体现。功能等值的翻译首先必须突出考虑概念段内的语言语境,然后从修辞功能的角度研究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用语境。因为修辞功能受词义、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用意义的支配。句子里每个词的义值由本句的上下文所决定。
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和逻辑思维学的基础上。理论,是指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某个知识领域里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成为体系。它是在实践的反复过程中形成,随实践而发展。功能翻译理论是以修辞功能等值为基础的方法论体系,在翻译实践上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而“功能就是意义”。意义就是命题的内容。词表达最基础的概念,词构成子句,子句表示命题。由此可见,功能就是命题的内容,就是修辞产生的目的;命题是形式,是手段。功能是命题手段所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功能是由形式来体现的,“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结构和组织”。
通过以上例句的分析,可以看出英汉句子中,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方式是不同的。英语句子多靠形合,汉语句子多靠意合。英语句子之所以形成树形结构,是因为有多种连接词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汉语句子多短小精悍,灵活流畅,靠语义上的联系结合在一起。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若把此理论单纯认为“英译汉只要把形合变为意合,汉译英就是把意合变为形合”的做法是不全面的。实际上,英汉互译是形合与意合的统一。翻译是以交际一方的意图为另一方所认识和理解,关联理论下的翻译的“交际效度”的权重最大,其次是“信度”等其他要素。关联与推理(inference)有着密切的关系,指出话语理解过程主要是个推理过程,其中关联判断(judgment of relevance)对于推理结论的形式起着重要作用。功能翻译理论则更加明确地提出并论证:语言是个因果网络,概念段贯穿了一条因果主题链。阐明怎样抓住这条链,进行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
参考文献:
[1] William Croft. The Structure of Events and the Structure of Language [M]. Manchester: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Press, 1998.
[2] Chen, Hongwei, and Yadan Li. A New Course book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