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年生
摘 要: 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反思新课改的纵深发展,不断追求教学模式多元化、学生自主权的给予等,加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花样百出,精彩无限。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热闹”,教学效果却不显著。作者认为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反思自我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等,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和调整。
关键词: 新课改背景 小学语文 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顺应新课改等,开始采取各种方法给予学生主动权,从而使得小学语文花样虽多,但教学效果不显著。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学是灵活的,学生是活性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成不变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新课改要求等,而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反思,找出问题,对症下药,以此确保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新背景下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认知和见解。
一、教师教学过程中指导作用发挥的匮乏
新课改背景倡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者身份,其作用在于指导学生。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某些教师在自我身份定位的过程中将自己置身事外,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习。最常见的是教师设置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笔者设置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葫芦是怎样成长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种植葫芦的?你觉得主人公的思维正确吗?你怎样看待这个故事?学生结合问题开始阅读文本,并探究问题的答案。结果发现,学生很快就结合问题找到答案,但是都是按照书中的原话而来,没有自己的思维,看似是引导学生成功地解决了阅讀问题,但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并没有发现阅读的真谛。对此,笔者认为,应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诱发学生自主阅读、深入了解阅读文本的兴趣和欲望,而不是简单地回答几个问题。
二、教师设置的学生自主探究目标过多
新课改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小学生能力有限,其思维空间也有限,某些教师担心学生思维不全面,尝试设置多样化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试图通过多个教学目标促使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面对多个教学目标,其分析自主探究、学习虽然有了一定的结果,但是都是泛泛而谈,学生对知识的内涵并未探究而知,只是为了应付多个学习目标而学习。这样就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停留在表面分析上。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有的教师设置多个教学目标:自主阅读文本、自己查找并认知生字、找出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感想、文章段落分析且说说理由、文章中心思想等。整节课,学生要实现多个目标。而小学生无论是能力还是其他方面都还不太完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缩小目标,找出核心,让学生结合核心目标逐渐扩大,感悟阅读文本的内涵、情感等,实现课堂教学质的飞跃,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三、教师过于倚重学生
自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凸显以来,教师每节课的设计都以学生为主,这是教学改革的自然现象。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对这个环节存在把握不当的现象,即给予学生过多的自主权,过于“倚重”学生,使得课堂表现动态不断,但是教学得不到有效升华。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教师将课堂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就教学内容踊跃发言。学生纷纷积极地发言、表态等,但是给人的感觉却像是散沙,毫无规章,学生不知道探究了些什么,结果对待知识仍是茫然,同时对学习也失去方向,其教学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导学”的失利。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反思、探究其失利的原因,进而找到学生与自我之间的“契机点”,并以此为突破点,以生本的态度注重学生的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明白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之后再有目的地给予学生自主权,真正让学生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有效发散思维。
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就自我教学的情况不断分析、总结,找出问题,并结合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逐渐丰富自我教学的经验,最大限度地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艾津主编.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M].中国出版集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