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4-10-21 20:16赵科研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口译教学模因论高校英语

赵科研

摘 要:在模因论进入我国后,便得到了众多学者及教师的广泛性关注及研究,从而进一步引发他们对英语教学方式的思考和探究。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通过模因论的应用,不仅为其提供了创新性的教学思路,还有利于口译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通过对模因论的了解和分析,就其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运用,针对性浅谈了几点运用对策,旨在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模因论 高校英语 口译教学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04-02

模因论其实是一种建立于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上对进化规律进行解释的全新理论。它于2003年由何自然教授引入我国,并在其原本的理论基础上,何教授提出了语言模因论,随着这两个理论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对它们的研究也随之加强。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这一理论的应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 模因论概述

模因这一术语起源于The Selfish Dawkins一书中,它主要指的是在文化领域中,人和人之间在不断的模仿及复制中所散播的思想及主意,并得以代代相传。在引入模因论时,何教授有意识的将“meme”翻译为模因,并以此表明模因(meme)与基因(gene)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基因类似的是,模因也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而传播的。作为各类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语言的发展与模因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反之,模因也需要通过语言的利用,从而得以复制及进一步的传播。从实质上而言,语言就是模因,而模因属于语言范畴。不管是字、词还是句子、段落,只要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复制和传播,便极为可能成为模因。通过模因论的运用,不仅可以对语言的复制及传播进行分析,还可以对语言的快速发展及灭亡进行阐述。模因论的生命周期经历的阶段主要有4个,即同化、记忆、表达及传输。

2 模因论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对于英语口译教学而言,其就是在英语与汉语之间传递及转换语言模因的一个过程。在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循四个阶段,并要确保语言学习者能接受并理解,在使学习者能保留深刻记忆的基础上,通过多样化方式的运用,以对语言进行复制及传输。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理解同阶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转换,从而实现英语与汉语之间的互相转换。

2.1 加强基础知识训练

作为一名口译学习者,在接受语言阶段,便应该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相关训练,简而言之,就是应该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比如,不管是汉语中的声母、韵母、声调,还是英语中的音标等,口译学习者都应该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训练,并使自己的表达达到标准水平,从而真正符合一个合格口译员所具备的基本要求。只有在这一基础之上,才能进而上升到中英文的转换层面。这整个过程中,口译学习者的努力学习及反复训练必不可少,在精确掌握及反复训练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才能确保口译者复制及传播语言的合理性及可接受性。基于此,众多高校在英语口译科目的开设过程中,都会有针对性的通过语言基础课程的展开,以促使学生的语言基础得以有效巩固。

2.2 增强学生的语言记忆

从实质上而言,复制语言模因的过程就是语言表达的过程。因此,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译者,不仅应熟练掌握英语和汉语两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能在英汉之间进行有效转换,基于此,就意味着口译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必须进行大量的背诵、模仿等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口译者的发音、表达形式等能在最大程度上与原语言模因相似。这就对英语口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尽可能多的组织背诵活动,还需要准备适合的背诵材料并实施严格的检查和监督,这主要是因为背诵是增强学生记忆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方法。在选择背诵及模仿材料时,教师不应受到教学内容的限制,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新闻、电影等资料作为学生的训练内容,这样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学生的口语训练营造一个真实、良好的语言环境,从而促进教学质量、效率的提高。

2.3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口译学习者而言,除了坚实的语言基础以及丰富的知识积累外,其学习的最重要目的在于良好的口语表达。从根本上来说,口译者的主要工作是在头脑中将不同的语言进行有效转化,进而通过有感知的有形体将其进行表达,以向更多人传达。简而言之,这整个过程可以被称为输入→解译→输出,就是在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信息加工最后再进行表达,具体可以表现为5个阶段,即接受、解码、记录、编码以及表达,这个过程与模因所经历的4个阶段一致。在传播语言模因的过程中,确保表达的准确性、有效性极为关键。对于口译工作中,表达是最后一个环节,并对口译工作产生直接、重要的影响。因此,促进学生英汉表达能力的有效提高就成为英语口译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但是由于传统化模式下的口译教学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针对这一现状,高校英语口译教师应有意识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氛围,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模因表达,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将一些训练材料布置给学生,并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陈述;教师还可以提前准备一些适合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随时提问;教师还可以对口译现场进行模拟,并通过角色扮演及任务分配等形式,展开活泼、真实的教学活动。此外,大量的同声翻译、交替传译以及视译训练极为必要。在课堂之外,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进行仿真练习,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

2.4 积极拓展学生的视野

口译学习者在实际学习中,应明白口译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将信息来源语转化为目标语的机械化活动,而是一种以信息交流为目标的具有极强创造性的交际活动。由此可知,口译不是单一性的词义或句义转换,而是应兼顾交际内容中包含的综合性信息,基于此,口译学习者应明确口译不单单是语言活动,还是文化、心理及社交活动,属于跨文化交际的一个过程,即文化传递以及语码转换。这就要求口译学习者在对语言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尽可能的与原文保持一致,还应从译语文化的实际特点出发,针对不同的源语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口译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力求做到语言与文化模因的双向传递,这就需要口译学习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还应熟练掌握大量的跨文化交际,比如说多样化的语言文化内涵、多样化的民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口译中出现误译或误解等情况,从而真正满足翻译的需求。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英语口译实际教学中,模因论的应用不仅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指导理论,还带来了创新性的教学思路。本文通過对模因论的认识和分析,在结合高校英语口译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模因经历的四个阶段,针对性浅谈了几点模因论在实际教学环节及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对策,旨在提高高校英语口译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笔者相信,随着在英语口译教学中模因论应用的逐渐成熟化,口译课堂教学水平必会得到有效提高,而学生的口译表达能力势必会随之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明慧.模因论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2012(3):139-140.

[2] 王静.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8):403-404,411.

[3] 宋力源.模因论关照下的英语专业科技英语阅读教学[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7):149-150,234.

[4] 张雪梅.模因论与英语专业教学中语言输出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09(12):78-79.

[5] 龚晨枫.基于模因论的EPS模式运用于英语语音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38-140.

猜你喜欢
口译教学模因论高校英语
刍议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大学英语口译教学实证研究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英语口译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探索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高校英语语境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浅谈成语在广告语言中的偏离现象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校英语创新教学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口译教学现状与应对方法
基于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