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打跳融入小学校本课程的可行性探究

2014-10-21 20:19杨国龙自琴瑛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校本课程

杨国龙 自琴瑛

摘 要: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推行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农村教育整体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校本课程也可以与其他学校处于同一起点,但农村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却比较滞后,即使开发课程内容也与非民族地区和城镇的相同,而有的学校则根本没有开设校本课程。其主要原因往往是农村地区学校、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有效解决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推进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关键词:民族文化 校本课程 彝族打跳

一、新课程改革下校本课程的发展现状和内涵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正在全国各地逐步实验和推广,其中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新课程改革考虑: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课程应该有多样性,编写不同的课程纲要和不同风格的教材。在如何适应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使用的教材这个问题上,在校本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开发领域,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①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校本课程的开发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在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新的探索领域。

二、彝族打跳基本特征分析

彝族打跳的基本特征,一般由打跳动作、常见队形、习惯方向、常见曲调、歌词内容类型、乐器等几方面构成。

在活动时,通常由大家自然合成一圈,边歌边舞边唱。唱词内容有反映日常生活的,如: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十二月调、彝族荒山调、青棚祭、哭丧调等,也有歌颂生产、生活的;更有史诗歌、风俗歌、情歌等体现彝族基本世界和生活态度类型。

总的来说,彝族打跳节奏鲜明,音调明快,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因伴奏却因具体演奏者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这也是彝族人生活的重要元素。唱词内容变化多样,自由灵活,但舞步较单一。

由此可见,不论从动作、队形还是曲调词、乐器看打跳,其最明显的特征都是自由与灵活,后人可以根据需要创编动作、曲词……对打跳方式进行再创造。由通过分析打跳的基本特征,学校可根据需求进行合理的取舍,把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植入学校教育的内容,使鲜活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与整合。

三、基于校本课程要求,对彝族打跳融入校本课程的探视

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因而也是学生体验的直接源泉。扎根于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境遇发生关联,有针对性的课程开发和内容选择,是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保障,是活动课程开设的一般要求。本来,教育是起源于实践活动的,但教育现实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导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获得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异化为对知识的“记忆——复现”过程,使学生变成“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课堂教学只关注理论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实践生活严重脱离,而校本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缓这一问题。

通过分析校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活动课程的特点、打跳基本特征,从课程类型上看,可以以活动课程的方式设计、组织校本课程,来体现“学用一致,理论与实践”一致。将彝族打跳融入小学校本课程作为活动课程来开设,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对其进行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比较适宜的,它可以扩宽学生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熏陶。

四、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课程教材和内容要有时代感。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文化,更是一项紧迫的工作。对民族地区的学校而言,在学校教育中溶入民族文化也是一项当然的使命。

另一方面,当今社会是一个急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数民族地区因受多元文化的冲击、主流文化的同化、潮流文化的挤推,民族文化在逐渐消散,民族独特性在消失,民族意识在淡化。原始而封闭的生活方式被打破,人们生活方式变得多样而快捷,靠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承方式已经很难传承好民族文化,延续民族的语言、生存方式。为了民族文化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将其融入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教育能让受教育者通过动态实践,接受和辨析各种的民族文化,受教育者很容易在民族文化的教育下,形成自觉的批判精神和审视态度,对民族文化进行再创造。

五、彝族打跳融入小学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一)在合目的性方面的可行性

传统的课程目标一般只要求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现今,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现在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践体验严重脱节,学科之间缺少融合,造成了学科的自我封闭。这样的学科知识枯燥单调,学生所学的知识脱离实际和日常生活,一定意义上束缚了学生发展。”

“三维目标的提出,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倡导对知识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让知识贴近实际,走进生活,还学科以本来面目。②”而活动课程恰恰能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缓解教育实际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背离的情况。将彝族打跳融入小学校本课程,以活动课程来进行课程设置,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学习打跳从陌生到熟练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活动的快乐;从教学内容来看,彝族打跳内容健康、形式多样,具有教育意义,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通过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二)在合科學性方面的可行性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育功能,有不同的价值,各门课程都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彝族打跳融入小学校本课程,并以独立的活动课程来开设是合理的,它有自身的教育价值,并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教育功能。

首先,活动课程弥补了学科课程重知识,轻实践的不足。活动课程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而民族地区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民族地区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地域所营造的民族氛围,将民族文化纳入校本课程,对课程进行更好的普及和推广;另一方面,没有个人的人生经验,任何教育、任何知识、任何方法都找不到与人的联结点。扎根于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境遇发生关联的教育应该更受关注。民族地区学生土生土长,他们有民族的文化遗传基因。加之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接触到本民族的文化,如风俗、语言、生活方式等,耳濡目染,他们有较为优越的民族文化基础,与在教材中让学生感受文字给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而言,亲身体验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延续民族心里,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

其次,儿童发展有年龄差异,连续身心发展阶段性,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因此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课程的设置,就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课程形式和内容的选择就要按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调整。而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强,好动是小学阶段儿童的普遍特征,根据这些特点,开设以彝族打跳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课程,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它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并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三)在合发展性方面的可行性

首先,课程与文化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一方面,文化造就了课程,文化作为课程的母体决定了课程的文化品性,并为课程设定了基本的逻辑规则和范畴来源。抛开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课程有精炼、形成文化的特点,课程作为文化发展的主要手段或媒介,为文化的发展及创新提供了核心机制。离开课程,文化便如同一池死水而将枯竭。这个特点,在相对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尤其突出。

“课程作为文化构建,有学者分析了学校课程在实现文化传播过程中经历的三次转化。第一次是由一般的文化因素转为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依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文化因素并编成教材。这样过程主要通过课程课程设计者和教材编写者来完成。第二次转化是由课程内容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课程事实方案,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第三次转化是由学生在已有的文化水平、情感水平、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地、选择地吸收传递给他们文化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分别由不同的社会心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群体和个体来完成的,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因此,校本课程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确定某种价值的过程,更是一个新的文化意义繁衍增值的过程。③”

其次,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一切教育都是围绕学生的发展来进行的,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课程都是有意义的,合理的。将打跳融入校本课程,以活动课程来开设,不但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还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而且还能促进学校发展,为学校教育提高更广的空间。从发展的角度来说,一切与学生、教师、学校有关的课程都是毋庸置疑的。

从课程的设置、教学方式的设计等看,彝族打跳融入校本课程以活动课程开设是按活动课程的要求来设计的,它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六、结语

青少年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受教育者。他们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再创造提供了可能,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实践者。

虽然,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在民族地区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非常适宜的。以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但能有效解决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习更多的民族文化,还可以提高教育成效,将学校教育向纵深方向推进。民族地区,可以大胆抓住校本课程开发的契机,在不影响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将民族文化引入学校教育,丰富校本课程内容,传承民族文化。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意义就不再是简单的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更深入、更有影响力。然而,校本课程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是一项探索性的实践活动过程,是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研究,是教育资源的再分配与整合,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适当的条件下长期实践,才能顺利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注释:

①和庆国.楚雄彝族的打跳歌舞[J].云南民族大学(民间音乐),2008(5):44.

②杨其勇,王永川,钟琪浅论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N].西南大學,2009:4.[8]http://www.pep.com.cn/kcs/tstj/xstj/xkzk/

③杜志强.领悟课程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41).

参考文献:

[1]李全华.楚雄彝族文化现象新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

[2]曹能秀,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

[3]张超.少数民族地区实施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意义[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

[4]曹能秀,王凌.试论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当代教育与文化.云南师范大学,2010,(1).

[5]周诗伍,王凌.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途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10,(4).

[6]马国伟.彝族打歌初探[J].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1).

[7]张之鹏.楚雄彝族左脚调浅析[J].民族艺术研究,1998,(2)

[8]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纲论[J].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10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5).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校本课程
地方旅游资源课堂运用策略浅析
浅谈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数字媒体环境下民族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世界文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