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敬秋
【摘要】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也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本文基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从教师的课程意识要加强、教学观念要转变、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与自主探索的空间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延伸课堂自主学习等方面,思考数学课堂教学实际.
【关键词】 自主学习;课程意识;思考
目前,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课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优化,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受重视. 但从初中数学教与学的现状来看,“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学生听”仍是主导模式,“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题海”战术仍在“淹没”着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基于以上的实际情况,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课程意识是自主课堂实施的前提
新课程意识是一种主体价值张扬的意识,是师生创造力彰显的意识. 教师个体要能够突破传统的课程观和传统的教学思维习惯,自觉地以新课程理念来统领自己的课程实践活动. 因此,教师要注重从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设计现实中的课程.
1. 树立“生本”意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武汉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做了一件有趣的事:捉一只鸡,撒上一把米,摁住鸡头要鸡吃米,结果鸡只叫不吃;掰开鸡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鸡拼命挣扎不吃;他放开鸡继续演讲,一会儿,这只鸡愉快地吃起米来. 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那种“摁鸡头、掰鸡嘴”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 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从“传道,授业,解惑”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促其全面发展”. 进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天性,让学生自主活动起来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 同时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尊重学生的意志和学生的认识规律.
2. 摆正“辅助”意识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主宰者,他们担负的是“组织”“促进”“评估”“参与”与“脚手架”等“辅助”职责. 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案,如当下课堂上比较实用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打破只用教案教学的常规做法,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组织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确保学习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另外,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使学生能及时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 对于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测,引导学生挑战困难,及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技巧方面的帮助.
3. 确立“数用”意识
数学本源是来自于生活的,是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抽象与概括. 学生的生活充满了数学问题,数学又应用于生活.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尽可能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 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二、搭建交流平台是自主课堂实施的保障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数学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等都有很强的技巧性. 只有在实践的情境中学习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需要合作交流,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经验和情感体验. 学生只有在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才有心理上的安全感、自由感,才能充分地用不太贴切的语言将自己的认识、观点“显现”出来. 学生在对话交流中可以共享他人經验,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优化知识结构,教师才可能发现学生的认知情况,并帮助其进行批判、修正.
1. 拓广空间,给探索创新护航
现代研究表明:每名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都有证实自己思想的愿望. 因此,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并动手操作. 让教室成为学生探索问题的空间. 如在几何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实验,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来探索几何命题,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发现、三角形全等的定理、勾股定理的证明、常见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和侧面积的研究等. 进而改变以教代学,做到先练后讲,先试后导,摒弃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由此,教师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地学习.
2. 关注差异,让个性特征张扬
当今我们崇尚自主创新,就需要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自由、舒展地发展. 由此,我们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并提倡学生个性化的表达. 如学生们在学习同一知识或解决某一问题时,敏感点是不一样的. 有的学生善于观察,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 在表达同一问题时,有的学生能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或借助图表或借助例子,有的学生能基本说明自己的观点. 同一概念或问题,学生可能用不同的方式、语言表达出来. 但只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便可以了. 另外,要在课堂教学中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很难实现,所以,可以在课外创设数学学习的氛围,把课外活动变成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延伸. 比如,教师可根据这些差异,让他们搭配成学习小组,布置小组学习任务,让他们互相交流、督促,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也可以在个别指导中,给学生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实践.
总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是相符合的. 但如何进行培养,这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学习,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者可以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是完全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发现知识间的联系,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