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思维“连接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2014-10-21 09:20宋建军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24期
关键词:连接点长方形本质

宋建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需要新旧知识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断地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促进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储备和所学习内容的特征,从知识的本质出发,从“最近发展区”入手,紧扣学生思维的“连接点”来设计教学,在课堂的不断生成中促进学生主体参与,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课例:苏教版第十二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激趣引新:

多媒体出示一张较小的图片.

师:能看清吗?你需要老师做什么?

生:图片太小看不清,请老师将图片放大.

初步体验:

教师把鼠标横向拖动,学生笑.

师:你们为什么笑呢?

生:您只是将长放大了,宽没有变,图像变形了.

教师还原图像,然后把鼠标纵向拖动,学生又笑.

师:现在宽变大了呀,怎么又笑呢?

生:长没有放大,图形还是变形了.

师:这样将长单独放大或将宽单独放大,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放大. 你认为怎样才能将图片放大呢?

生:长和宽应同时放大?

教师演示正确的放大过程.

师:你用到一个词非常恰当. (板书:同时)怎样才是同时放大呢?我们知道数学的研究经常让数字“说话”,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今天我们就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板书课题)

主动探究:

多媒体出示:第一幅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

第二幅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师:你能将条件中的信息整理到表格中吗?(出示表格,师生共同填写)

师: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学生用“倍”“分数”“比”等知识进行了相关的描述.

师:刚才大家用到一个比——“2 ∶ 1”,“2”表示什么呢?“1”呢?

生:“2”表示放大后的长,“1”就表示放大前的长;“2”表示放大后的宽,“1”就表示放大前的“宽”.

师:长方形放大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吗?

生:长方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放大后和放大前长的比与宽的比都是2 ∶ 1.

师: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來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 ∶ 1,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2 ∶ 1放大.

反思建构:

师:现在你对“同时”一词有怎样的理解?

生:“同时”就是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相同的比放大. ……

一、从数学知识的本质出发,引起学生的共鸣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与图形的面积“变大”和“变小”有本质的区别.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其本质是图形的各个部分“同时”放大和缩小,而图形的“变大与变小”是图形一个部分或多个部分的变化都可以引起图形大小的变化. 学生往往会将两个概念混为一谈.

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利用计算机对图片大小处理的知识,对图片进行单方面横向或纵向拖动,学生发笑,是已有知识经验被激活的表现. 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得出一个结论:要将长方形放大,需要将长和宽同时放大. 这是学生在对知识本质的初步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共鸣. 教师抓住契机——学生用“同时”这一词语对图形的放大进行描述,进而引导学生从数学研究的角度带着问题着手进行研究.

二、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从语言描述的角度提出:需要“同时”将长方形的长和宽进行放大. 学生对图形的放大有了初步的感知体验,教师重点评价、巧妙引导:你用到一个词非常恰当. (板书:同时)怎样才是同时放大呢?我们知道数学的研究经常让数字“说话”,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今天我们就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学生用“同时” 一词来描述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本质,源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只是对“图形的放大”这一知识产生了一种模糊的感知. 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根据自己的体验,处于“知其意尚不能言”的状态,对所学的新知产生了迫切的需求.

三、从研究数学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新知,通过逐步研究不断地深入. 学生用已有知识来描述放大后图形和放大前图形的长与宽的关系,从“倍”“分数”“比”等多个角度对放大前后图形的变化进行了语言描述,这是从一个内部体验到语言外化的过程,学生对“同时”这一本质又有了新的感知.

教师顺势而下,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用比表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通过引导:刚才大家用到一个比——“2 ∶ 1”,“2”表示什么呢?“1”呢?学生的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又从抽象走向具体.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放大后图形和放大前图形的长的比是2 ∶ 1,宽的比也是2 ∶ 1,进而得出规律:放大后的图形与放大前的图形对应边长的比都是2 ∶ 1.

四、从反思体验出发,加强思维的纵深发展

教师启发引导,通过层层推进,使研究的过程不断深入,对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得出的“同时”这一纯语言描述,学生站在数学的角度上有了新的理解. 这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现在你对“同时”一词有怎样的理解?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

从初步感知产生的语言描述,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了真实的内心体验. 此时引导学生反思,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本质理解进行再体验. 丰富的体验过程,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深刻.

从知识的本质出发,紧扣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数学课堂更具有效性.

猜你喜欢
连接点长方形本质
我爱长方形
基于A3航摄仪的小基高比影像连接点精提取技术研究
回归本质
分类数 不出错
童年的本质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基于弹性厚粘胶层的结构性连接点响应建模和预测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