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汉语称谓语

2014-10-21 20:08高春燕
读与写·上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语用功能

摘要:称谓语作为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称谓语的使用,反映了汉民族的各种社会关系,透过这些复杂的社会关系,深入分析其体系的特点和语用功能,有利于更好的选择和运用称谓语,使其在交际活动中发挥最大的效益。

关键词:汉语称谓语;称谓语体系;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9-0032-01

汉语称谓语数量庞杂,恰当的使用称谓语在成功的交际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日常交流时如何选择和运用称谓语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作为一种日常交际用语,称谓语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发展演变,同时这一民族的社会文化等因素也渗透在称谓语的使用中。

1.汉语称谓语

汉语称谓语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模式,是汉语词汇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语用的角度上来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下,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社会文化、民族习俗及其价值观念在语言上的一种反映,它所指称的对象因身份、地位、职业、性别等因素而不同。

自先秦以来,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就不胜枚举,如《尔雅•释亲》、《礼记•曲礼》等都有对称谓语的记载,《称谓》(北周•卢辫)、《史通•称谓》(唐•刘知己)、《称谓录》(清•梁章钜)等则是中国古代研究称谓语的重要成果。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语用学理论的引入,中国学者拓宽了称谓语的研究范围,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称谓语,除继续传统亲属称谓语的研究以外,更加强了对社交称谓语的关注。研究成果包括一些专门的称谓词典,大量的专著及论文。

2.汉语称谓语的类别

汉语称谓语类别的划分在国内有很多种形式。曲彦斌先生将其划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两个大的类别,这是语言学界达成普遍共识的一种划分方法,我们所采用的也是这一方法,继而再从不同角度进一步细化。

2.1 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在汉语称谓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往往用在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与人之间,可以从性别、长幼、亲属系别等角度来加以划分。例如,亲属系别中近亲系别的长辈称谓语,可作父系与母系之分:

2.1.1 父系亲属长辈称谓语: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叔叔、婶婶、姑父、姑妈等;

2.1.2 母系亲属长辈称谓语:外公、外婆、舅舅、舅母、姨父、姨母(阿姨)等。

汉语亲属称谓语可以说是一个完善而庞大的称谓语体系。我们列出近亲系别的部分称谓语后,还可类推出远亲系别的更为庞杂的称谓语。而按亲属系别血缘的亲疏关系,可作直系和旁系之分,如同辈亲属称谓语有:

(1)直系血缘亲属同辈称谓语: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2)旁系血缘亲属同辈称谓语

宗亲:堂哥、堂姐、堂弟、堂妹——父系け砬祝 表哥、表姐、表弟、表妹父系(姑表亲)つ赶担ㄒ瘫砬祝┆

2.2 社交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在交际中起到唤起对方注意的作用,成功的进行交际与选择恰当贴切的称谓语密不可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2.1 通用型社交称谓语。一般不严格区分指称对象的年龄、身份、职业等因素,它是根据交际的需要,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建立中产生的。其特点在于数量虽少,使用频率却高,词汇的使用具有时代性,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如"先生"一词作为通用型称谓语主要在旧社会时期使用。一度沉寂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再度兴起。"师傅"一词在现代社会被普遍使用,原本仅限指于掌握一定技术的工作人员。"同志"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普遍使用,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当其带有隐晦含义时,在使用上局限于特定的领域内。

2.2.2 专用型社交称谓语。相对于通用型社交称谓语而言,专用型社交称谓语对指称对象的年龄、身份、职业或职务等会有所区别。如:

按性别年龄:老人家、小伙子、姑娘

姓氏+职业:X医生、X律师、X老师

姓氏+职务:X书记、X局长、X主任

2.2.3 拟亲属社交称谓语。由亲属称谓泛化到非亲属之间的一种社交称谓语,可分为传统式与流行语式两种。

传统式的拟亲属社交称谓语,在与非亲属指称对象的实际交流中,可以直接借用亲属称谓语,如"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也可以在口头表达上稍有区别,如"(老)大爷、(老)大娘、大叔、大婶"。此外,若指称对象是一个群体或阶层,词语搭配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解放军叔叔、农民兄弟"。

流行语式的拟亲属社交称谓语的典型性体现在它就是时代明显的产物,如"款爷、富婆、月嫂、空姐、的哥、帅哥、打工妹"等,都是现当代颇为流行的称谓语。

2.3 姓名称谓语。姓名作为称谓语,在交际中的使用应是最广泛、最直接的。其形式可分为全称与变称两种。现代姓名全称主要有两种:姓+单名、姓+双名。对全称的使用场合典型的出现在学校或部队的点名等正式语境中,而全称也更多的会在公共场合使用。变称是由全称变化而来,能体现人与我之间的亲疏关系,如"老+姓"或"小+姓",小名等。

3.汉语称谓语体系的特点

3.1 称谓语的泛化现象。关于称谓语泛化现象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它是称谓语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上文中所述及的拟亲属社交称谓就是一例泛化现象。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的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往往按性别及年龄大小来区别,如大爷、大妈、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小妹、老弟等。

3.2 称谓语体系的相对稳定性。称谓语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亲属称谓语及其所泛化的称谓语的使用上。称谓语体系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而这一系统的形成与汉民族文化中"血浓于水"的亲情观念密不可分。传统的宗法制中"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等观念体现在称谓语中,因此不同辈份、不同年龄都有专属的称谓。沿着重视血亲和礼制的观念,社会的各色人物都同时对应着几种称谓,这些称谓于个人而言是动态的,随时间的变化会有所转变。而构成体系的主要成分则是相对恒定不变的。

3.3 称谓语体系的开放性。称谓语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相对稳定但并不封闭。称谓语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社交称谓语。如通用型社交称谓语中的"同志",源于先秦,原指志同道和或志趣相投的人;在近现代往往用于为共同的革命理想而奋斗的人;新中国成立后广泛运用于普通公民之间;现在,"同志"之意则暗含倾向于同性之恋的人。

开放性不只体现在意义的发展变化中,也能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新变化或新事物创造出新的称谓语,如以"哥"为性别符号,在不同时期产生的称谓分别有,"哥们儿"、"的哥"、"空哥"、"帅哥"等。

4.汉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

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使用恰当的称谓语所表现出的言语效果是多方面的,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概括其功能。

4.1 社交指示功能。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 把称谓语纳入社交指示范畴,齐沪扬认为称谓语具有多种社交指示功能。一般来说,称谓语的社交指示功能包括:

4.1.1 反映交际场合。一个人会拥有多种社会称谓,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称谓,如在家庭中使用亲属称谓,在工作环境中使用与职务或职业相关的称谓,与非亲属交往时使用不同的社交称谓语等。

4.1.2 反映交际关系。称谓语的不同,可以反映出称谓者与被称谓者之间的关系,如亲属关系的远近,非亲属关系的亲疏、生活或工作关系中体现出的身份、地位等。

4.2 调整人际关系的功能。要使称谓语在交际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遵循英国学者Leech 提出的"礼貌原则"中的几条准则:

4.2.1 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如"小姐"一词虽然可以用作年轻女性的通用称谓语,但由于其潜在意义中包含着贬损的意味,大多数女子可能不愿意听到这样的称谓。那么使用另一年轻女性通用称谓"姑娘",则更为得体。得体准则的运用是多方面的,除了称谓语本身的选择,也包括交际场合的得体性的考虑,被称呼者各种特征的考虑,如对方的年龄、性别、身份等。

4.2.2 赞誉准则:减少对他人的贬损。与得体准则相适应的赞誉准则,是礼遇别人不可或缺的原则之一。人们都希望得到尊重,称谓语的使用上也需体现这一点。如"老师"这一称谓的广泛使用,老师意指有学问之人,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被称为老师是受到了尊重的表现。

4.2.3 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相对于对别人的赞誉,称谓语的使用也可表现出使用者谦逊的态度,如"师傅"一词,主要是对体力劳动者的社会尊称,即使称呼者的社会地位高于被称呼者,这一称谓的使用仍不失为一种礼貌的行为,符合谦逊准则。

这三条准则实际上是融会贯通的,而非孤立的存在。在称谓语的具体运用中尤其以"得体准则"最为重要。得体地使用称谓语方可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另外,有效调整人际关系还表现在亲属称谓的泛化运用上,面对陌生人时,为了顺利实现交际目的,显得亲近的称谓往往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5.结语

称谓语离不开人们日常言语交际生活,它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复杂的社会交际关系,从语言实际运用的角度,我们主要对汉语称谓语的特点及语用功能进行了探讨,而对它所关涉的、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内涵的分析仍显不足,由不足之处着手,以后我们将继续结合实际运用,加强对相关社会文化内涵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珍洁.汉语社交称谓语与汉语教学[J].科技信息,2008.

[2] 魏明慧.关于现代汉语称谓语泛化现象的研究[J].语言研究,2012.

[3] 劉超班主编.中华亲属称谓词典[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

[4] 桂诗春,王初明.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高春燕(1977-)女,云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语用功能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关于大学英语语音的语用研究
浅析英语标识语的文本特点及语用功能
英语课堂中教师模糊语的使用及语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