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璠
摘 要:课堂教学是每一个科任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有效教学策略就是老师通过课堂的教学活动,运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既要看学生本堂课的收获,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发展的思维。新课程对广大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策略、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应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指导者和学习方式转变的促进者;同时,教师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与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每一个科任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在新課程标准指导下,个人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作为一名新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中要跟前辈取经,细细地思考、慢慢地实践,在课堂实施有效策略上我有以下想法。
一、改变师生关系,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小学数学内容可划分为概念部分、计算部分和应用部分三大块,为教好这三部分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放下身段”,使学生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乐于同教师对话。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与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1.丰富多彩的师生活动融于数学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愿学、乐学、爱学的催化剂。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研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锻炼、发展他们获取知识能力的目的,课堂教学不仅应当是有效的,而且还应当是道德的或正义的。比如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场景(如游戏、活动),以模拟的、典型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氛围中,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他们进行猜谜语比赛,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思维、技能也随之被调动起来,进入到学习所应有的亢奋状态。在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想方设法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启发学生亲自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习成为其自身的内在要求,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其创造性思维的品质的目的。
2.形式多变,变“单一”为“多样”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意识地注意教师自身在课堂中的主导角色定位,把准自己在课堂中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评价者的角色。通过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而形成的情感和认知对学生是深刻的,终身受用。因此,教师不仅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而且还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改造自身,促进自身的发展。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使活动具有趣味性,比如创设动人的画面,渲染优美的音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创设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出示一个圆,然后以圆半径作为正方形的边长,以圆心为顶点画一个小正方形,让学生猜测一下,圆的面积大概是小正方形面积的几倍?有的猜2倍多一些,有的猜3倍多一些……学生众说纷纭。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操作: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说明你的猜想是合理的?有的学生用这个小正方形来量已知圆;有的学生把圆平均剪成4块,再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想出剪的份数多一些,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更接近,减少了重合与空隙部分。教师给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创设这样一个质疑猜想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创新的乐趣。新型师生关系建立以来,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师生之间的心拉近了,老师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小学生来说,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首先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张庆林教授认为:高效的教学应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做到学生竞相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但老师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通过坚持不懈的引导,教师有意识地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习”的过程。根据课改实验的要求,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小组中进行学习时,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有利于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
三、创造“教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在新教材中,编者煞费苦心在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并从中选取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再根据班级、教学目的为儿童学习数学创设有趣、有用、可操作、可探索的数学情境。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以教材为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思考:(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有何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有什么关系?(3)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应用时容易掌握。巧妙地创设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四、注重学生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測、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由于学生身心的发展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正好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因此,教学中必须应用一定的学具和教具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知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引导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老师提出:“给你一张正方形纸,你能不能折出它的■?试试看,请给你折出的■涂上颜色。”这时,学生兴致勃勃地动手操作起来,他们用多种方法折出了■。通过手、眼、脑并用,启迪了他们的大脑思维,很快又得出了很多种■、■的折叠方法。而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所以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同样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我们教师积极开发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教材教”,让课本的知识“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回归生活,体验应用价值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仅仅是学习目的的一个方面,而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用新课标理念,创造性地用好教材,体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找规律——有序的排列”时,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设计一件有创意而且有规律的图案。这些探讨课都让我们看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的萌芽,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充分回归到生活中,学生深深感到:学数学,真有用!
总之,新课程对广大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是一场深刻的大改革。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而应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并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与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陈清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6.
[2]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教育科学,2009.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2009.
[4]蔡慧琴,饶玲,叶存洪.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重庆大学,2009.
[5]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7]陈海滨,徐丽华.有效教学的66个经典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江苏省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