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纯结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适时恰当地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正确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合理设计;有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程改革的口号声中,许多教师在课堂中很自然地用起了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公开课,教师都有意识地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激活了死板僵硬的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但由于有些教师对这一新的教学方式认识的片面化和模糊化,也导致了诸多的负面问题。如今数学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缺的不是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上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能真正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的对策。笔者就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存在的几方面问题,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提出一些自己的浅见。
问题一:小组分工不明确,导致讨论的无序和混乱
由于对小组内的成员应担负的角色没有定位,缺乏明确的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会为谁记录谁发言而争吵;有的小组却静悄悄地讨论不起来;有的小组虽讨论了,但说的却是别的话题……而且,几乎每次分组学习时,总有人做“话霸”,小组合作实践时,他们在指挥操作;合作讨论学习时,他们在发表见解;全班交流时,他们在汇报……课堂成了他们的表演场。也总有些人一声不吭,无形中成了听众、看客和接受者,以至于他们觉得课堂与自己毫不相关,便出现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对策一:小组合作学习分工职责要明
首先,班级的学习小组,教师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科学合理的编排。
其次,明确的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要赋予组内每个成员一定的职责和角色。小组成员人数以四至六人为佳。可以做如下具体分工:一是小组长,负责主持小组合作学习,安排组内任务;二是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内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意见和成果;三是督查员,检查、督促、确认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控制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声音;四是汇报人,负责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和成果展示。在角色分配中,每个小组可以民主推选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可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定为每组的副组长,以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迅速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当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轮换角色,这样小组成员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明白各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此增强合作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问题二: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不合理,缺乏探究性
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片面地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课堂尽管采用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但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容易出现学生交流与讨论的浅层次和表面化。
对策二: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教师要科学谋划、精心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进行合作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合作学习,在没有任何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无效的劳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扣住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焦点,给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努力设计具有一定探究空间的问题。内容上,要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要适当;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性和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认识、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总而言之,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时,有道练习题“有两根同样长的水管,第一根截去■米,第二根截去■。余下的部分哪根比较长?”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明白了两根水管余下部分的长短有三种情况:(1)当水管的长度大于1米时,第一根余下的部分比较长;(2)当水管的长度是1米时,两根余下的部分同样长;(3)当水管的长度小于1米(大于■米)时,第二根余下的部分比较长。正是当学生在认知冲突点上产生了模棱两可的结论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辨析,达成一致意见。意见的分歧往往容易引起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渐自悟个中道理,从而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
问题三: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不足,流于形式,合而无质
由于教学时间的关系,有些教师给学生小组合作的时间明显不足。有的教师在宣布小組合作学习开始后,只过了十几秒就拍手叫停。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的主题,有的小组的讨论或操作才刚开始,一些学生都还没来得及发言,更谈不上“几经碰撞,相互启发”或“唇枪舌剑,达成共识”了。显然,正是教师匆匆忙忙地乱收场,造成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而无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还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对策三: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充足的时间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策略,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但这种学习策略必须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否则学生的研究探索将一事无成。众所周知,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是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答案具有开放性。如果学生的合作没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势必成为一种形式主义。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与讨论时间的长短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小组进行较复杂的数学问题的讨论交流或操作探究时,需要5~7分钟的时间,即便是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也不能少于2~3分钟。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充分的提问时间、充分的讨论时间。尤其是独立学习与小组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两个重要环节,更要有充分的时间作保证。学生只有通过充分的自学,才会对每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小组讨论时才会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小组讨论则是小组成员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最后达成共识的重要一环。同时这也能促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责任感。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不应该成为一种外部刻意强加的压力,而应是一个内部自发需要的动力。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适时恰当地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正确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焕发小学数学课堂蓬勃的生机!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洪塘头小学)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