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克俊
摘 要:初三学生刚涉及化学这门课时,大都有神秘感和好奇心,若教师机械呆板地围绕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实验现象翻来覆去地讲述,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好奇心不能上升为兴趣,也就无法化为学习的动力。做好課堂化学演示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学习兴趣;课堂实验;课堂气氛
一、利用“土装置”弥补实验室的某些不足之处
有些演示实验,可以利用一些“土办法”来帮助解决。例如,在做“Cu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演示实验说明质量守恒定律时,若实验室里没有托盘天平,就可设计(如图1所示)“土装置”来代替原来的实验装置,做好课本的这个演示实验。用“水槽”代替托盘天平,反应前把装有无色氢氧化钠溶液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在盛有蓝色硫酸铜溶液的小烧杯中,将烧杯放在水槽中,用红色笔记下烧杯浸在水中的“界线位置”;然后,取出烧杯并将其倾斜,使两种溶液混合,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再把烧杯放到水槽中,可以观察到小烧杯浸在水中的位置与反应前是相同的;从而根据反应前后烧杯在水里所受浮力相等,就可以直观地告诉学生,反应前后烧杯里的物质总质量是没有发生变化的。在原有实验装置上下工夫,增加某些步骤或装置,满足初中生的一些心理要求。
学生在观察某些演示实验时,常常会突发奇想,或惊恐、或欣喜、或好奇;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这时,教师做演示实验要妥当地添加某些实验装置或步骤,尽量满足学生产生的这些心理反应。例如,在做“白磷燃烧”这个实验时,有些学生观察后就会发问:“水能灭火,如果对热水中的那块白磷吹进空气,同样也满足燃烧条件,它能燃烧吗?”基于这个问题,我让一位学生上讲台“现场表演”(如图2所示),让他从玻璃管口往水中吹气,白磷燃烧了,全班同学自然一阵欢呼:“水里果真喷火了!”只增加“吹”这个步骤,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消除了“水能灭火”、以为在水中物质就不可能会燃烧的错误观念。
二、设计一些必要的演示实验,协调课堂气氛
对于某些章节或某些知识点,课本里并没有安排相应的演示实验,如果教师仅用口头讲述,学生听这堂课就会觉得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学生听课也容易走神、容易疲倦。如果设计一两个演示实验穿插于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地把“死沉沉”的课堂变得“活泼”。既可以优化学生的心境,克服传授知识过程中枯燥、单调现象,使学生处于一个满意的教学情境之中;又可以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其思维活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有些演示实验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回家自己动手操作
有些演示实验的药品在日常生活中可取到,仪器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瓶瓶罐罐代替,学生完全可以在家里自己完成。例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个演示实验要提前一周准备(因为铁生锈的速度很慢),如果布置学生回家自己去准备这个实验,效果绝对比直接由教师包揽操作的效果好。因为学生回家都是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己观察,通过独立思考而总结出实验的结果。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认真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总之,教师要按具体情况、具体原因具体地分析,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争取让每一个演示实验都能顺利完成;同时在必要时还要设计一些新实验配合教学,这样就会把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直观化,学生不仅易接受、易牢记,还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