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晓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的理念。这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思想之一,倡导自主探究、不断创新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得到发展,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自主;创新;空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的理念。但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教学模式,禁锢着教育教学工作者的手脚,大家出手拘束,没有“该出手就出手”的气概。如何改变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现状,使学生得到发展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自主创新的理念。
一、为学生创设主体的空间
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才能发挥他们的智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呢?这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思想理念的转变。如果没有新课标理念,没有新发展观,就不会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空间就无从落实。只有在教育新理念下,才能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首位。无论在哪个教学环节,都会把学生的学习空间腾出来。由于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地禁锢着人们头脑,虽然一线的教师有意地突出学生的主体,但总是那样缩手缩脚,放不开。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作为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自由的空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二、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标所提出的理念。在新课标实施以来教师们一贯努力地做着,大家都极力地为学生提供的创新空间。但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长期地困扰着教师,课堂上总是被“满堂灌”“一问到底”的教学方法所垄断了。使学生的学习一味地追求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业负担甚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受到抑制。这种令人窒息的、缺乏主动性的教育,学生的创新精神被扼杀了。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冲破传统教学方法的禁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空间。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新的创造,因为他们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攻克。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弗登塔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接受,并不是被动地获取数学家们已经发现和创造的那些概念、命题、法则、方法等等,而应具有实践活动的特征,是学生自己的一种“创造”过程——数学化,要求学生将那些已经被发现或创造的数学作为实践性活动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再创造”。如,在教“用字母表示数”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同学们,你们能自己创造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吗?这个环节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每个学生都有自主性、独创性。他们在空旷的空间里,自由创造,自由设想。在汇报时,真是五花八门、色彩多样。这样提供了学生的创造空间,不但使学生运用了新知,而且开阔学生的视野,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自由的思维空间里,在掌握知识技能上,开发了内在的潜力,发展了智力。
提供创新的空间在每个教学环节不能忽略的。譬如,练习设计,大家都意识到解题的多样性、题型的扩散性,都努力地去改善,但往往出现枯燥、繁琐的题型。我在设计的练习中,总是以学生的思维发散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需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创新空间,才能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自主创新”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大学生数学知识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数学认识领域,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激发学生对数学潜在的智能,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水平,促进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得到相映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强主.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吴亚萍.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农秀丽.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呼唤“互动型”教学[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作者单位 浙江省永嘉县桥头镇朱涂小学)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