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2014-10-21 11:30姚锡长
中国集体经济·下 2014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姚锡长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論》教材的最新修订和内容的变动必然会对教学提出新要求,任课教师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阐释、对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想政治状态的把握、提高教学实效上等方面多下功夫,才能适应教学的新要求,顺利有效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进”;新要求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蓝本,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和途径。教材发生了变化,增添了理论创新的新内容,教学方法适应教材内容的新变化,也应当作适当的调整和改革。这样才能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大学生,提高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概论》教材本次修订的力度很大,自然对《概论》课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这种新要求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另一方面是对教师的,最主要的是对任课教师的,它需要教师认真理解并充分认识本次修订的提纲调整,自觉地学习和研究新教材涉及的新内容,用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去引导学生和帮助学生使用新教材,掌握新教材。

一、深刻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一)增强概论课的理论性首先需要处理好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实际上,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中长期存在着如何认识和处理政治性与科学性、思想性与学术性、理论学习与运用之间关系,许多学者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两者的界限和张力却很难把握,不是政治性掩盖了科学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下降为政治口号的诠释和宣传,就是科学性远离了政治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下降为一般的人文课程,丧失了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前者导致课堂的僵化呆板,后者导致课堂的自由化。习近平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广大青年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永远紧跟党高高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这里,习近平论述了建立理想信念的指导思想、基本途径、根本目标。“三个建立在”实现了政治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是上好概论课的指南。

(二)还原和增强概论课的理论性还需要处理好理论与方针政策的关系

从学理上讲,方针政策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理论为指导,理论作为认识世界的成果必须通过方针政策才能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可以通过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上升为理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但理论加工的直接对象是经验;方针政策指向具体问题的解决,因此易变;理论是抽象的、宏观的,因此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概论课在讲授理论时,会涉及一些方针政策的内容,这也只是出于在方针政策与理论的关联中说明理论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在概论课教材中及时得到体现,但由于没有把握住理论与方针政策的区别和联系,党的文件中的方针政策也随之大量地搬进教材,修订的教材越来越厚,理论性却越来越弱。况且,方针政策又易变,大学生误把课本里的方针政策当作理论,觉得理论没有稳定性。概论教材中的方针政策又与形势及考研用的时事政治读本相互重复。实际上,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方针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理论依据、方针政策与理论的互动及其相互转化上下功夫。许多方针政策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科学的论证才能上升为理论,而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也只有通过方针政策才能达到。理论与方针政策关系的厘定,可以解释这样一种现象:为什么理论是科学的,而方针政策在制定尤其是执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偏差,而与预期目标南辕北辙?这样就开辟一条引导大学生全面系统辩证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及其存在问题的现实道路。

(三)增强概论课的理论性还需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教学的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单纯课堂教学的办法不灵了,需要从当今社会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安排好实践教学环节,但是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这一点不应动摇。不重视实践教学或过份强调实践教学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妥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应地,可以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联的实践教学叫“大实践”,而把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联的实践教学叫“小实践”。“大实践”是由学生工作系统负责组织的,主要利用的时间是暑假、寒假等非上课时间,以及军训、志愿者服务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不直接关联的实践活动。“小实践”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二级机构负责的,主要在课程进行中结合着课堂教学的节奏开展,一般的方式是播放教学音频资料、开展课堂讨论、举办征文写作、参观纪念展览,开展小型社会访问及组织任课教师之外人员的讲座等。现在的问题是在逐渐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时,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希望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包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或实践教学,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组织实践教学上,而放松了理论上的学习,产生不重视理论教学的倾向。片面强调实践教学,自觉不自觉地忽视理论教学,这种情况在专科院校中表现得更明显些,需要注意并加以纠正。

(四)必须走出对马克思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关系的论述的认识误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同时强调认识改造主观世界与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以达到最大的效果。但是,在概论课的教学活动中,马克思关于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关系的论述往往被误读,具体表现在对概论课教学的实践环节的认识和处理上。虽然概论课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但其直接目的却是认识世界;只有认识世界的任务完成了,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强化理论课的实践环节的目的是有助于理论的认识和掌握,而不是直接地去改造世界。对理论课教学的实践环节的强调,必然导致对理论内在逻辑的探究,这样就失去了理论课的功能。概论课的直接任务是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最终目的是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在这里不得不强调的是,如果把改造世界当作理论教学的直接任务,而忽视了理论教学认识世界的功能,那么改造世界就缺乏认识世界这个环节,改造世界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二、真正了解学生思想政治需求和成长需求

(一)切实把握大学生的思想需求和健康成长的需求

贯彻《概论》教材最新修订的精神,还需要及时地、深入地了解教学对象即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这就需要在实现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换之后,进一步处理好教学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或者叫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是必需的,因为教材与教学在理论上的阐述上既有关联又有区别,另一方面更需要教师实现由研究者到演说者的转变,由对理论的探究向对理论的阐释转变,由一个研究者到一个初学者的转变,更要实现由一个权威的布道者到一个客观规律的探索者的转变。在这里需要澄清的一个问题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中的实际是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水平;更需要厘清的是,从学生的思想和政治实际出发,这仅仅是指理论课教学的依据,不是就这样停留在学生的起点,即低水平的层次上,而是要从这个起点出发经过理论课学习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到更高层次,以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时常存在的低层次的重复教学,使学生觉得学不到健康成长的知识和技能,是《概论》课程不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真正实现由教材到教学的转变

需要明确的是,教材是教学的蓝本、依据和指导,它规定了教学重点和基本观点。从这一点说,教学不能离开教材而另搞一套。但是,教材主要是学生阅读的基本参考书,它并不会也不应该是教材中的所有内容。教材体系需要顾及理论体系,难免会有某些地方与其他教材重复,这是应该而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解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复,许多是理论体系及其教学体系的需要,但是这不是教师在课堂上简单重复的理由。因为所谓的重复大多情况下是一种强调,是一种政治思想理论课系统教学的必需。这些为了理论体系的需要而所谓的重复,在不同性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从不同的视角展示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主题。既然实践活动是一个涉及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那么作为对这个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和写照的理论也应该是一个概念体系,这也由此规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从一个独特的侧面来展示这样一个主题和系统。凡是有明显重复的地方,当确认在别的课程中会讲到,那么这门课就不要再去系统讲授;凡是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讲课时也不要再系统讲授,之所以在一堂课中对其他课堂上的内容提及和强调,不是为了理论系统的需要,就是为了将这些重复作为底色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理论内容。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主体作用,承担起教师的责任。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特别是了解他们学习这门课的热点难点,掌握他们不懂或容易发生偏差的地方,用心找到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结合点,然后下气力用课题研究的方法去认真研究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去讲教材,而是讲自己研究理论和教材的成果,即教师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這样的讲课,既根据了教材,又超过了教材,学生听课不是教材的重复,而是在教材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样的课不是讲课而是讲座,是具有科研含量的专题讲座。迄今为止,还是有不少教师基本上是照着教材讲课,没有多少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是不好的。即使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必须有自己的科研,这种科研最好与教学结合起来。在某种意义上,为了学生,宁可讲得少一点,也要讲得好一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之间的评估主要不在于课时量的多少,而在于教学质量的好坏。思政理论课教师需要从两个方面下气力:一是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内含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创新性、探索性;二是认真研究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水平以找准理论教学的起点,认真研究学生的成长需求以确定理论教学的重点和化解学生在理论认识上的难点,并且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三、积极探索提高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的新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个活动都是为了提高实效性

“三进”是指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教材可以从各行政命令上解决,使最新理论成果融合进教材。进课堂也可以作为组织要求来解决,提供空间和时间的保障。但是,进学生头脑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的。而我们讲的“三进”,如果前两个“进”做到了,学生不爱听,那还是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近年来,各高校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有些经验还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部评选的精品课程、精彩一课、精彩教案、精彩课件,还有评选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学团队等,也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很多学校陆续创造了教学组专题教学、师生研究型教学、课堂案例式教学等。高校应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教学创新,争取多创造一些新的经验。把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巧妙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学生在网上学习很自觉、很有兴致,老师讲课突出了教学重点,讲出了研究水平。特别是还通过考试方式改革等,促使学生看教材多了、学习的兴趣浓了。

(二)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首先要使课堂对大学生有吸引力,处理好有吸引力和有帮助性的关系。在每一学期开始都了解新学生的专业、年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等基本状况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和巧妙构思第一节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围绕为什么学和怎么学展开解放思想的大讨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老生常谈以至于忘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重要性则体现在目标的设定是行动的方向和动力。第一节课首先要讲概论课学习目标有三个层次。第一个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素质,这是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必需达到的目标。第二个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个目标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相关。概论课三个层次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在以认识世界为主的大学课堂上,学生主要是通过写作来提高自己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生一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都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课堂上可以主要讲授理论的内在逻辑和写作方法,鼓励学生尝试着把学过的每一门课程按照课程现状、国外发展最新动态、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高和改进的对策或路径的范式写成5000字左右的文章。概论课对大学生有吸引力才会体现出对他们的价值和帮助。

(三)需要实现的三个根本转变

目标设定了,学生就会充满学习概论课的动力,下一步就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实际上,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冷淡甚至反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理论学习相应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的专业各种各样,各种专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话语体系,都有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式。概论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遵循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规律和学术规范,又要认识到它是一门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非常强的课程,关系到方向和目标,与现实问题联系最为密切,也最为敏感。因此,要获得学习概论课的科学方法,必需实现三个根本转变。第一个转变是由专业学习思维到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思维的转变。第二个转变是由小我到大我的转变。第三个转变是专业学习方法到理论学习方法的转变。

实践证明,概论课三个层次的目标及其相应的三个根本转变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学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兴趣,许多同学也学会了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考中国问题,“三个自信”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在提高。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他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互动关系,强调了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指出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内容、原则、方针及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宣传”的一个重要阵地,是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学术支撑的源泉。习近平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论述,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指明了前进方向。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问题研究(13&ZD006);河南省2014年科技发展计划——河南高校协同创新的可行性分析及发展思路探究(142400410409)。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浅谈科协组织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其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主持人的发展策略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