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选修课的实施被提上日程,各地学校也都纷纷开设选修课,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气势。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相关内容的变革,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教师对选修课的认识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在课程目标和课程评价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困惑。从选修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入手,寻求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现状分析;对策
选修课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重要举措。因此,审视语文选修课程实践,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反思,有利于丰富课改内容和巩固课改成果。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的现状分析
1.当前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的课时安排不合理,有限的课时与庞大的课量构成矛盾
如果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独立选修模块教学学时是36学时,按照这样的学时规定,学生完成一门选修课的学习时间非常紧张。教师为了在规定的学时中完成选修内容的教学,就必须化繁为简,浓缩教学内容,这就会造成选修课内容的缩水,导致学生无法了解课程内容的全貌,而对学生而言,紧张的课时中缺少巩固和消化的时间,直接导致学生学而不精或只看到“冰山一角”。
2.当前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缺乏系统的指导,大部分语文教师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毫无疑问,选修课是近些年才开始在各地学校逐步实施的。对于大部分语文教师而言,都需要寻求新的教学模式。从当前形势来看,开设选修课的教师大部分同时还兼授本学科必修内容的教学。作为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而言,正常的教学之余,还必须花足时间对选修课教材、教法进行研究,在备课上更是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这无形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3.當前的高中语文选修课内容难易程度参差不齐,课程的评价机制缺失
在开设选修课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过分地求新、求异、求趣,而对选修课的难易程度把握不足。课程的内容太简单,学生无法通过开设的选修课去拓展知识面;开设的内容难度过大,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学习中无法掌握内容。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当前的语文选修课的课程评价机制严重缺失。课程学习结束,教师对学生的考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则是教师们较为关注的,太强的主观性会造成评价的失真。
4.当前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倾向不良,教师的教学难以形成特色
新课程区分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而选修课则更多地体现选择性。应该说,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超前的,对选修课的定位都有明确目标,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会忽略选修课和必修课之间的区别,在选修课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必修化”,以课堂形式为主,以读讲方法为主,全然不顾新课标所讲的选修课教学特点,这样所谓的选修课使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减少甚至被剥夺。现行的选修教材大都是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基本框架进行编写的,一些教师就简单认为选修课就是对必修课的补充或延展,于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倾向于以知识讲解为中心的情况。迫于平时考试和高考的压力,教师又将选修课演绎成为训练课等等。
二、基于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现状的几点对策
高中语文选修课是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而设置的课程。针对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以供参考。
1.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的关系,巧设专题,合理布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从课程标准中,我们看到,选修课与必修课相同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同时新课程标准又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提高”“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运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选修课应该是必修课的拓展和延伸。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对两种不同的课程形式区别对待,而不是机械地重复或简单地叠加。
根据选课课程具有较大灵活性和拓展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教材的处理上下点工夫。必修课强调知识技能的基础和完整性,内容稳定,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编排顺序进行。选修课的教学弹性较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大胆取舍。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教师可根据必修和选修教学内容的相关性进行钩连,形成专题,然后分段教学。如苏教版的语文教材是以人文专题分类编排,这不同于以文体分类编排的传统编排方式,教师可以合理布局,如从文学、语文、文化三个维度进行课程重组。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语文选修课程的开发
选修课可以是国家课程,也可以是地方课程或是校本课程,这意味着选修课的开发权可下移到地方或学校。在学校,一线教师就成了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课程开发之前,教师就必须要考虑到一个问题:我们开选修课,究竟想让学生具备哪些能力?很难想象,如果一堂语文选修课连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都没有使学生得到培养,这样的语文选修课还有意义吗?
选修课的开发的确给很多教师带来负担,但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是不无裨益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进行合理选课。以笔者所在的高中为例,目前正在使用的是苏教版语文教材,这套教材先后也经过了几次修订,但选文结构比例仍然有不足之处,如该教材选编的古代诗词数量过少,选择范围局限在唐诗宋词,不利于学生对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的掌握。教师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有意识地在选修课开发时增加古代诗词的一些内容,进而开发出如《诗经》《元曲选读》《明清诗词选读》等课程。
在推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校本选修课程应运而生。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要根据学生实际开设语文校本选修课程,而开发校本选修课程的前提是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教师的课程开发比较盲目,有的为了单纯吸引学生兴趣开设了一些并不实用的课程,导致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无法有效提高。
笔者认为,虽然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要重视学校特色和地方特点,但是任何开发的前提都是要以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生能力为出发点。语文教师不必舍近求远,完全可以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发出诸如《〈红楼梦〉细读》《日常交际用语的正确使用》等校本选修课程。
3.凸显选修课的特色,且不失“语文味”
选修课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提出挑战,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寻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理想的选修课教学应该充分体现自身特色,这就要求开课的老师既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同时还要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有效地选择和整合教材,能够体现教师的智慧。既然是选修课程,就应该有所选择地进行教学。以浙江省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为例,《浙江省普通高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实施方案》中将《〈论语〉选读》《外国小说欣赏》两个IA自选模块纳入到高考考试范围,这就要求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可将其列为必修中的选修来学习,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别于必修教材的教学。如《〈论语〉选读》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和难易程度形成包括主题讲座、读书报告、评点交流等多种课型。学生方面,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对话、课本剧表演、辩论赛等多样的活动来达到学生乐学的目的。凸显语文选修课的特色,不仅体现在上课教师对教材的挑选和整合上,也体现在教师教学方式上,这在與语文相关的语文校本选修课程上更能够充分体现。
凸显语文选修课特色,既是满足学生选择的需求,又是促成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需要。选修课有了特色之后,我们就应该好好考虑这些课能不能促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从当前选修课的实施状况来看,许多语文课比以往更失去了“语文味”。如《〈论语〉选读》,清一色的古文,课文注释详尽,连翻译都列于章节之后,学生面对这样的教材,内心不知要学些什么东西,教师们拿到这本教材也会心存疑虑。面对这样的选修教材,语文教师当中,求稳者会定位于字词梳理、句法分析,逐篇讲述;求新者会定位于古汉语研究,大搞探究,颇有点做学问的味道;求奇者会效法于丹的读法,仅把课文作为“话题”,戏说开来。凡此种种,到最后这类选修课要么是枯燥乏味,劳而无功;要么是热闹一片,空欢喜一场。这些看似手段齐全的教学方式,实则远离了语文教学的“真味”,最终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抑或是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选修课要上出“语文味”,一方面,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需求,要时刻想着怎样促使学生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立足于教材,真正将教学内容与实现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挂钩。
参考文献:
沈坤林.高中语文选修课如何不失“语文味”[J].教学与管理,2008(12).
作者简介:张金润,男,出生年月:1978.1,本科,单位: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师。